展望2025年,世界经济将在诸多不确定性中蹒跚前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GDP增速为3.2%,与2024年基本持平。不同国家和地区增长表现分化,美国经济增速将放缓,欧元区经济略有回升,亚洲地区将保持增长势头,全球通货膨胀总体水平将回落至2025年的4.3%。随着市场需求不断修复,跨境投资活动有望扩张,全球贸易规模增速将有所回升。全球需要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推进数字绿色转型,完善全球治理架构,以应对复杂的、全球性挑战,踏上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第一,提升生产率水平,重振停滞不前的全球经济增长。
各国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应对资源错配引发的难题,消除阻碍生产率提升的障碍。化解经济摩擦,改善企业之间生产率增长不均衡问题,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聚焦创新与科技,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作为关键驱动力,挖掘数据要素,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机器人应用等前沿领域,加速新兴产业发展。未来10年,人工智能有可能推动生产率增长0.1个百分点,年度劳动生产率增长达1.5个百分点。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的活力与适应性。建立技术合作机制,共享创新资源,协同应对技术瓶颈,确保供应链的安全灵活。推动制度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流入,释放经济活力。携手共进,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生产率水平,为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入新动能。
第二,加强宏观政策协调,防范金融脆弱性外溢风险,提升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稳定与韧性。
当前,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趋向分化,金融跨市场、跨产品、跨区域风险攀升,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加。
8月5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波动率指数(VIX)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甚至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3月市场波动期间的单日涨幅。各国需要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完善金融风险分析监测、预警与评估指标体系,避免引发市场共振与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减少金融脆弱性的外溢与传染。创新跨周期政策设计,协同应对内外部冲击及周期波动,提升金融市场韧性,助力实现全球经济平稳发展。
第三,重建财政缓冲,深化债务治理,发挥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效应。
财政空间是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基石。2026年,全球公共债务水平预计将达到GDP的115%。各国需要优化支出结构,稳定或减少债务水平。深化债务管理机制,渐进持续地开展财政调整,改善债务脆弱性状况。实施严格的债务可持续性评估,防范债务风险累积。加强多边债务协调,推动债务磋商机制创新,持续完善投融资体系,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难题。通过加强财政整顿与债务治理,维护金融稳定,发挥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效应,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完善国际治理机制,降低地缘经济割裂风险。
当前,地缘政治局势演变叠加大国博弈进一步加剧金融割裂,提升了跨境合作壁垒。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国家间地缘政治紧张程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将使双边跨境投资和银行贷款配置减少15%。各国需要携手提升多边治理框架的效力。加强多边贸易合作,有效减少因全球供应链分散化、区域化带来的贸易波动性。积极简化投资审批流程,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缓解地缘政治紧张对跨境投资的冲击。构建区域金融稳定机制,完善金融安全网,增强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确保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