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ME科研时间
爱临床,爱科研,也爱听故事。我是科研时间,这里提供最新科研资讯,一线报道学术活动,分享科研背后的故事。用国际化视野,共同关注临床科研,相约科研时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AME科研时间

AME作者面对面+DeepSeek思考|南京理工大学陈强、江苏省人民医院张薇玮、南京脑科医院柯晓燕团队:ASD与视网膜厚度的关系

AME科研时间  · 公众号  ·  · 2025-02-14 16:1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编者按 “AME 作者面对面” 是微信公众号 “AME科研时间” 的特色专栏。编辑部精心挑选了发表在 AME 旗下杂志的优秀论著,诚邀作者总结亮点,分享研究成果,旨在进一步推动医学同行之间的交流和进步。

分享团队:

南京理工大学陈强、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张薇玮、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南京脑科医院) 柯晓燕团队


所刊杂志:

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点击查看杂志详情与影响因子


文章标题:

孤独症谱系障碍与视盘周围视网膜层厚度的关系:一项横断面研究(Relationship Betwee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Peripapillary Intraretinal Layer Thicknes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内容亮点


本研究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探讨了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与视盘周围视网膜各层厚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47名ASD儿童(7~13岁)和同年龄段健康对照组的视盘区域OCT图像,比较了两组间的视网膜各层厚度差异,并评估了视网膜各层厚度与ASD儿童社会功能和认知水平的关联。

研究发现,ASD组在视盘周围全局范围内的神经节细胞层(GCL)和内核层(INL)厚度显著增加 ( P =0.022 & P <0.001),在后续的子区域实验中也在部分象限上展示出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差异( P <0.05)。研究表明,ASD儿童在GCL和INL上有显著增厚,提示在ASD儿童中可能存在结构性的视网膜变化。


此外,尽管未发现视网膜内层厚度与ASD儿童社会功能(以社会反应量表评分量化)之间的显著关联,但子区域的INL厚度与认知水平(以总IQ评分量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381, P =0.014)。逐步回归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全局INL厚度对IQ评分的预测能力。


本研究揭示了ASD儿童与健康对照组在视网膜特征上的差异,提示视网膜可能作为ASD生物标志物探寻的一个简单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同于以往孤独症视盘区研究仅关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本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几乎所有视网膜层。同时通过增大样本量,减小了数据的随机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据我们所知,这是一项首次全面探讨了ASD儿童视盘周围所有视网膜子层的厚度变化的研究,提供了视网膜作为ASD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更多证据,并可能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论著 中文信息由第一作者整理提供,欲览英文原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阅读英文原文👆




DeepSeek回答精选(仅供参考)






第一作者: 王钥萱




王钥萱,本科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主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7年进入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主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2018年转为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陈强教授;并于同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基金资助,赴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参加Technion International- Summer School of Engineering & Science 项目,师从Israel Cohen教授。参与 孤独症患者视网膜黄斑区临床表现、 视网膜中央凹检测等相关研究,并发表于 Autism Research、 OSA Continuum 等期刊。个人研究方向包括:生物医学影像分析、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深度学习等,目前主攻孤独症谱系障碍脑眼联合分析课题。


第一作者: 朱兆麒



朱兆麒,本科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2018年获得江苏省政府奖学金并前往剑桥大学进行访学,专业为疾病生物学。2021年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攻读眼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师从刘庆淮教授。硕士期间参与孤独症患者视网膜临床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机制等相关研究。获得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三项,以及校一等奖学金等。熟练掌握常见眼表疾病(包括结膜炎、干眼等)和眼底疾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等)的诊断和治疗。


通讯作者: 陈强



陈强,获得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感知技术与应用专委会主任,江苏省信息技术应用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眼科分会常委,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 Frontiers in Medicine 和《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委, 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和《自动化学报》等多个国内外核心期刊优秀审稿人。主要从事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作为访问学者,到斯坦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法国阿莱斯矿业学院进行合作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十余项,在 MedIA、TMI、MICCAI 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TOP期刊论文4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项(已授权23项),获软件著作权2件。获江苏省“333工程”人才称号、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称号。


通讯作者: 张薇玮




张薇玮,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眼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科普演讲专家,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医师协会白内障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视觉健康分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白内障分会委员,糖网防筛江苏专家委员会秘书,南京医学会激光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激光分会青年委员,德国奥格斯堡眼科医院访问学者。擅长各类(先天性,老年性,外伤性,糖尿病并发性,高度近视性,晶体脱位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及小切口囊外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及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通讯作者: 柯晓燕




柯晓燕,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儿童精神病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儿童青少年心身医学协作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擅长儿童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尤其是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神经发育障碍的早期诊断、综合干预及病理机制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973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次、江苏省医学科技进步讲一等奖2次以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



点击下方学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病理科 儿科 肺外科 妇产科 骨科 呼吸/重症监护


支持学科 麻醉科 泌尿外科 内分泌 内科 普通外科


甲乳外科 神经内科 外科 五官科 消化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脏外科 眼科 药学 影像科 肿瘤科




资讯





AME旗下19本期刊最新影响因子|2024年6月
排版编辑:陈    童  AME Publishing Company

j.01.2025 .02.14. 01
点击
阅读原文

前往作者面对面中文网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