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基本实验室
发现全球价值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顾春芳:契诃夫戏剧的空间诗学与意象阐释 ·  17 小时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北京歌舞剧院项目有新进展:2026年投 ... ·  17 小时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秀赏丨史上最闪亮的大秀!拥有1亿颗施华洛世奇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文化产业2024十大特征+2025十大趋势预测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艺谈丨过度应用科技削弱戏剧意境——以昆曲舞台为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基本实验室

500年寒冷之后,全球变暖重塑北半球

基本实验室  · 公众号  ·  · 2019-09-11 18:19

正文


"北极的诱惑"——帕尔摩报插图

2019,亥水当令。

悲观的气息散播到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市场的黑天鹅和灰犀牛接踵而至。从中美贸易战到英国脱欧再到全球债务危机,一片悲观。然而,更让人焦虑的变化,是气候——全球变暖加速了。

这一年,相比35年前,北极海冰面积比1984年同期减少高达95%,北极地区的气候指标突破100年来的观测极值,南极冰盖在加速融化。气候变暖,带来的是炎热,亚马逊森林大火,地壳压力变大导致今年全球频繁地震,沿海城市的台风和水灾,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彻底推倒重来——大陆被淹没。

人类真的是认知的奴隶。这得益于民主党和相关环保激进人士一直以来的贩卖焦虑。作为在饥寒交迫中挣扎过数千年的种群,智慧的人类看到气候变暖居然不是欢喜,而是单纯的恐惧和节能减排的抗争,实在是匪夷所思。

世界面貌的重塑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节能减排能够延缓的。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只能臣服和接受,反抗都是徒劳。人类所熟知的周期长度受制于个体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不过是须臾和刹那,转瞬即逝。

当眼下长达500年的气候周期结束,全球温度加速进入拐点,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正的理解历史,并充分享受全球变暖的红利,才是正确的事情。

致命的寒冷
历史上的气候变迁

气候变化是最重要且最隐蔽的长期趋势,不仅主导了几乎所有王朝的兴衰成败,更影响了人们方方面面的生活,从作物耕种到人群迁徙,甚至数千年的历史故事无一不刻满了气候变化的痕迹。 著名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其论文中曾经这样表述:

战争和政治变迁大多转瞬即逝,对整个历史进程只起微小的作用,而地理气候、生态环境、思想传统之类因素,才是真正长期结构性约束历史进程的主角。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


中国人的命运和生活也一样是深受气候变化主导的,今天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曹冲称象》就是一个气候变化的缩影。

中国邮政发行的特种邮票《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日:‘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三国志 魏书 武文世王公传
换成今天的语言,这其实是一个蛮尴尬的行贿的故事:内阁首辅的小公子曹冲五六岁时候就很聪明,两江总督孙权见了非常欢喜,当即送给他一辆那个年代的顶配劳斯莱斯—— 大象 。回家后内阁首辅问,孙权送的大象,值多少钱啊?小公子就把大象赶上了船,利用浮力论斤称。

要知道,今天的中国内地的只有南部边境的西双版纳有象,而三国时的东吴,即今天的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当时居然是有大象的。《汉书-成帝纪》记载,“或乃奢侈逸豫,务广第宅。”豫,指大象,而且是比较大的那种。意思是,要炫富,就买大象买别墅。那时候大象差不多就是今天的豪车,体型越大越显得尊贵豪气。

其实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就有许多大象。商王曾在沁阳附近的太行山南侧一次猎获7只野象。 商朝之前就有象氏族,还驯养野象,训练象军,比如,中国象棋中的“象”是守护帅的最后关口。

象是家畜,以象牙为原料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乐器中有象管,在舞蹈中有象舞等。河南省的古称“豫”为象形字,本意是一种特别大的象,代表很安逸巴适的生活。

商代的青铜象

巴适的生活并不长久。东汉末年三国后期,气候急剧变冷,恰逢第二个寒冷期,农业歉收,民不聊生。根据某些第三方统计,随之而来的长达 96年 的三国战争和饥荒导致了三国时期人口锐减超过 75% 总损失约 3800万人 是人类史上排名靠前的悲剧。

到底是如何造成这么高比例的锐减,是战争还是气候巨变导致,已经难以精确求证。只是后来,不少中原地区只能看到象的骨架,和“象”有关的许多词就派生出来了,比如“想象”、“表象”和“抽象”。

气候的急剧变化其实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但几乎没有幸存者,只有残骸能让我们不寒而栗。比如,恐龙之后的陆地霸主——猛犸象,究竟是什么样的速度寒冷,让当时陆地的皮毛厚实体重最高达6-12吨的庞然大物冰封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层?逃命都来不及?

猛犸象曾经生活在温暖的西伯利亚


远古气候变化的诡异已经无据可考,但我们的历史里的痕迹依然让人胆寒。1972年,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才大概指出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 ,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呈现一个周期性变化:

  • 最初的两千年,即从原始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隶社会的安阳殷墟,大部分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1月份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冬天温暖如春,全靠老天爷赏饭吃,物质生产相对充裕,王朝更替缓慢。
  • 商朝之后,气候有了开始了上下摆动,摆动范围为1°-2℃。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2℃的起伏,就是生与死的差别,王朝的气数也都写在了温度计上,更迭速度明显加快了,再也没有过600年的商朝,800年的周朝这样长久的王朝。后续的王朝基本上活不过100-200年一轮回的小周期。
气象资料不做细节展开,仅列举一些历史最低温度出现的大致年份:
  • 公元前1000年前后,商朝覆灭,西周建立。因对外战争和农业减产,商朝败给了基于农耕文明且纪律性制度更好的西周。

  • 公元400年前后,西晋灭亡,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动荡的历史时期,五胡乱华,千万级人口被大量消灭,人间地狱,不展开。

  • 公元1200年前后,北方地区气候变化,逼迫游牧民族南下,1206 年后,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国,大举南侵,随后一路屠杀,亿级人口被消灭, 人间地狱,不展开。

  • 公元1700年前后。这段时间已有气象记录,其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 这500年都是以寒冷为主的大气候时期 尤其是 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间,中国曾发生大规模的极寒天气,继而发生大规模的农作物减产,随后饥荒、农民起义等一系列连锁社会效应,史称“明清小冰期”。这五百年,有三波主要的严寒时期,很多地区冷到不可想象, 1493年 淮河流域 普降前所未有的大雪, 降雪期长达半年, 道光到光绪年间,江南地区常有 六月降雪 的反常天气,西安一带有过“ 大雪六十余日 ”的记录,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同时结冰可以行人,都是稀松平常。

经历了一波近500年的寒冷,我们终于迎来暖纪元,动物都会欢呼雀跃,人类居然会恐慌,匪夷所思。

整体而言,全球变暖是一件大好事, 虽然也会有一些副作用,但是相比寒冷带来的饥荒与战争,温暖会带来丰饶和新的世界格局。冰冻的北方高纬度地区会被彻底激活,全球的经济重心会再度向北移动,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面貌会被重塑,最重要的是,人类迎来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而北极迎来崭新的历史纪元。


波澜壮阔暖纪元
战略高地北极圈



在地图上毫无存在感的 北极



在全球变暖之前,大国在主要大陆的政治格局才初步稳定,形成了三个独立的地缘战略领域。 美国, 统领北大西洋恶和北太平洋; 欧盟, 覆盖濒海欧洲地区; 中国与俄罗斯, 同属亚洲大陆地缘政治辖区。


北极虽然高居世界一角,但无法顺利通航,在今天的地缘政治的视野中几乎视为不存在。二战后,除了丹麦每年向格陵兰岛投入7亿美元,美国维持着阿拉斯加这块领土,俄罗斯死扛着冰冷的西伯利亚,其他大国对北极缺乏热情。


寒冷的北极,不仅会让人赔钱,还会送命。人类打通北极航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长达400年的时间。但是,严寒的气候使得北极海域每年只有几个月可以通航,而且航线上密布着冰山,又没有不冻港可以停靠补给,对于船队来说这是送死。所以,即便北极有成群的鳕鱼、鲑鱼,堆积如山的海豹海狗毛皮、高级的鲸脂香料,可就是不愿意去。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 俄国沙皇 担心英国会趁乱夺走阿拉斯加这块殖民地,而且在当时来看,阿拉斯加这块苦寒之地,除了野生动物什么都没有。作为俄罗斯的皇帝,沙皇手里最不缺的就是不毛之地。 一狠心,将北极圈附近这块1.52亿公顷的土地作价72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去补自己的财政窟窿。现在看起来美国爆赚的买卖,当时美国内部还觉得买贵了,毕竟谁也不清楚,北极圈的苦寒之地要多少个百年之后才能迎来春天,也许永远不会。

曾经被浮冰阻断的北极地区


沧海桑田。不同的技术条件下和气候条件下。今天的阿拉斯加已经是一块宝地,作为全球渔业的圣地,靠海鲜出口都能挣回来数十亿美元,更何况还有难以预估的的原油、金矿以及美不胜收的冰川风景。

阿拉斯加的冰川

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利益只是一方面。真正让北极地区重新进入大国的竞争战略视野的,还是因为气候变化带来地缘政治格局的巨大重构: 一旦冰盖消融,地球瞬间就变小了。从北极看过去,所有的大国都是邻居,北冰洋就是亚洲美洲和欧洲共同的内湖,就是全球范围航空和海运的最重要的高速公路。同时,也是对全球主要国家发动空中打击和海上进攻的最短路径。这里融汇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也将是全球最重要的航道,和最重要的战略制高点。




今天的北极航道


北极航道颠覆了现有的贸易格局,欧亚美三大洲的贸易路线被收到了一张地图上,整个世界从航运的尺度上看缩小了50%,举例来说,一艘船从上海出发前往荷兰鹿特丹,如走马六甲海峡,绕好望角,需要30天;如果走马六甲海峡,穿过苏伊士运河,需要22天左右;如果走北极东北航线,只需 15天

目前繁忙的航道主要为东亚-马六甲-苏伊士/好望角-欧洲

对于一直担心自身被马六甲海峡遏住石油路线的中国和日本等国家,北极是最佳的选择,尤其是中国。中国90%的对外贸易运输量通过海上运输,但传统航线又基本都处在美军的威慑之中。而且油气资源进口更是长期依赖于中东的霍尔木兹海峡与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而这些区域都有美国强大的军事存在。

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安全风险尤为突出。唯有让进口通道多元化才能有利于分散供应风险,唯有让进口来源多元化才能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北极资源的开发,一方面直接突破了军事上的岛链困扰。另一方面,北极地区现成的丰富油气资源一旦开放利用,也不需要因为瓜达尔港和克拉地峡等战略上链接中东油气的入口,过深的介入地区冲突。曾经看起来无比重要的马六甲海峡,一下子显得可有可无,战略威慑力大减。


北极航道的通航后预期的航运分布,2013年测算

巨大的战略利益面前,环北极圈各国都卯足了劲,确保在北极的核心位置有存在感。俄罗斯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北极政策,希冀在 2020年实现地区领导地位。中国自2012年起对北极投资了900亿美元,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与俄罗斯一起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并在2018年1月发布了《北极白皮书》,将自己定位为“近北极国家”。

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法国、俄罗斯等过围绕北极的利益争夺正在快速升温


相比之下,真正关注北极,战略思维最为长线,获利最丰的还是 丹麦

格陵兰是在丹麦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是世界最大岛,面积216万平方公里,80%都被冰雪覆盖。在2008年公投后,2009年正式改制,成为一个内政独立的自治区。但外交、国防与财政相关事务仍由丹麦代理。

格陵兰地理位置很关键 ,位于北美洲东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间,西面隔巴芬湾和戴维斯海峡与加拿大的北极岛屿相望,东边隔丹麦海峡和冰岛对望。 不但是北美洲的外岛链,也是防卫俄罗斯潜艇的东部哨站。

格陵兰岛恰好扼住了从民航客机使用的北极航线到洲际弹道导弹飞行的北极弹道,以及随着气候变暖使得地缘战略地位凸显的北极航道,是事实上的 世界军事制高点,地缘政治的核心点和全球贸易的交汇点。

而且,由于人烟稀少,从属于丹麦的自治国,政策弹性大,在未来的北极开发进程中,比俄罗斯更容易获得全球贸易体系的信任和红利, 或许将成为北极圈的新加坡。

格陵兰岛的曾经占领者都没有等到今天的高光时刻。

最早的原住民是因纽特人,12世纪被挪威吞并,持续了数百年后,可能是因为小冰期带来的气候极寒,来自北欧的居住者全部死亡,遗骨显示多死于饥寒交迫。后来,1814年起,丹麦控制了格陵兰到直至现在。

其实,对于格陵兰岛的争夺从工业革命时代就开始了。各大国一直在使用不同的手段全力争夺格陵兰岛的宗主权和使用权。

1867 年,美国稳步的推进领土扩张的政策,总统安德鲁 · 约翰逊提出购买格陵兰岛和冰岛,但无果而终。 但同年美国花 720 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 1.248 亿美元)从俄罗斯手中买下了面积超过 171 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

1931 年,丹麦和挪威就格陵兰的归属权对簿公堂。

1 940 年,纳粹德国攻占丹麦本土,德国在格陵兰东海岸建立四个秘密气象站。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