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经管之家
经管之家官微,每个经济、管理、金融、统计的学习和从业者,都应该有的帐号。经管之家(论坛),是国内成立十年的大型经济、金融、管理、计量统计社区,十年磨一剑,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提供“经管爱问”答疑微服务,以及相关数据分析及金融培训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秦朔朋友圈  ·  《封神》,费翔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夜读|好运,会眷顾这四种人 ·  昨天  
专注业绩潜伏  ·  年报业绩预告超预期(2.4) ·  昨天  
专注业绩潜伏  ·  年报业绩预告超预期(2.4)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赵初一007 ... ·  2 天前  
21世纪经济报道  ·  爆了!凌晨6点排队,3小时进不去,游客住宾馆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经管之家

做学术的人是如何找到饭碗的?

经管之家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5-24 11:04

正文

作者:赵帅飞

来源:赵帅飞科学网博客


在学术界找工作的经历


终于等到了正式的工作Offer,职位是个研究所的Research Scientist(其实也就是个博后的合同工)。虽然面试两周后,就电话通知我录用了,但是从面试结束到拿到正式通知,居然历时9周,这效率……



当前的一个事实是:


学历越高,就业面越窄。


在国外更是如此:卖猪肉的职位绝对不会招个博士,所以博士毕业后,就业面就更窄了。如果去企业界找工作,只要不是研发部门,一般的职位人家理都不理,或者干脆说你Overqualified;而研发部门,哪有那么多空缺职位供那么多博士毕业生去选择?曾找了几个与自己专业有点关系的企业,发邮件问他们是否招人,结果或石沉大海或说没有空缺职位。再网上随便看看企业界的职位,动不动就是或5年甚至15年业内的工作经历,我哪儿找去呀。


刚毕业的博士生,一没有工作经验,二没有过硬的关系(如:导师的学生或同事开的公司),进企业界对我来说基本行不通。


于是转向学术界吧。


从去年10月份开始随便投了两个简历,等了两个月后,居然都给了面试机会。可惜那时身在新加坡,只能接受电话面试。当时自己对那两个面试都比较有把握,一个是自己认识的老师,人非常Nice;另一个是跟自己的课题比较相关的方向。电话面试结束后,恰好赶上圣诞和新年连在一起的长假。过完长假,两个最有希望的面试居然相继被拒,我都有点不敢相信。一个面试负责人说,我跟别的申请人差了那么一点点;另一个负责人说,他们在另一个申请人和我之间,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遗憾的是最终录用的不是我。


其实,自己心里清楚:如果那时候没在海外,当面去参加他们的面试,很可能就被第二个录取了。第二个搞的挺正规的,电话面试还分了两轮。在第一轮电话面试时,他们就表达了希望我回去当面谈谈,可惜那时不太方便抽身回去。


当两个申请人与项目的符合程度和水平相当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当面面试的那个人比电话面试的那个更容易被接受?


最有希望的两个,居然都被拒了。接下来只能采取跟别人一样的策略:


海投了


开会时听一同事说,她当年找工作的时候,投了五六十个申请才中了一个。我这才投两个就想中,简直有点妄想。于是自己也做好了多投多试的准备。不过,在每次递交正式申请前,我都会把个人简历先发给负责人,看他是否对自己有兴趣,不回复的基本都没戏,申请就不用写了。回复邮件、鼓励申请的,结果也未必有戏,因为他们要找的是最合适的候选人。当有人的背景跟他们的项目更接近时,他们也不会考虑背景跟他们的项目相差比较远的。而自己申请的方向,跟自己的专业方向相差都不近(近的没有招聘的)。


海投中,自己曾跟7个老师邮件联系过,其中有5个回复了并鼓励我申请,虽然方向都差别不小。于是在各自申请截止日期的前几天,自己没抱太大希望地提交了申请。结果,只有一个给了面试机会,也就是后来成功的这个。其余三个,除了一个给导师打电话问了些自己的情况,别的连面试机会都没给。可见,他们当初鼓励自己申请,只是为了多个备选人而已。


根据自己找工作的经历,个人的一点体会(适用范围可能有限):


1


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基本决定了是否能够获得面试机会。


招聘单位要找的是一个有相关经历、经验的,招过去之后可以直接干活、出成果的候选人。跨领域找工作,即使再优秀的应聘者也很难拿到面试的机会,除非有过硬的关系。


2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