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智能视听与传统文化新表达”论坛在成都召开。论坛聚焦技术赋能、传播革新、生态协同三大维度,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与经验启示,同时分析在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面临的挑战,面向未来的深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91亿人,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0亿,使用率达93.8%。网络视听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升级了文化传承的路径,更为实现“第二个结合”提供了规模巨大、维度丰富的实践场地。
数字技术正在重构传统文化的表达边界与传承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非遗技艺等从“口传心授”向“数字存档”的转型,这一变革有效应对了文化传承中的“断代风险”,确保宝贵的文化遗产永续流传。
一是AI等技术推动非遗活态转化。
论坛上,抖音集团副总裁张辅评以“百样非遗计划”为例,展示抖音平台通过AI技术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年轻用户可感知的互动内容。为助推春节非遗热,抖音发起“非遗贺新春”话题,收获53万条投稿,播放量超27亿次;“当年轻人爱上中国非遗”“春节非遗玩法大全”“让非遗剪纸重现辉煌”等非遗相关话题均获得过亿流量;春节期间,抖音还上线“AI剪纸”特效工具提升线上非遗体验,吸引了56.3万网友拍同款。蛇年春节推出的AI拜年MV、AI歌曲等互动玩法吸引近1.8亿人次参与。
二是硬核技术拓展艺术边界。
在“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副召集人、总台春晚总导演于蕾介绍了蛇年春晚爆款节目《秧BOT》背后的创作故事:宇树H1人形机器人凭借每秒3.3米的运动速度、360°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和±3ms协同精度,将东北秧歌与科技深度融合。节目历经4个月研发,技术团队通过3D激光SLAM定位、磁暴电机驱动手绢旋转及每秒500次的动态平衡调节,攻克机械韵律与人类舞蹈情感融合的难题。艺术家张艺谋与编导团队深度参与,将100多个测试动作提炼为20余个富有情绪张力的舞台动作,甚至通过AI学习非遗舞蹈数据库实现“人机共舞”。这种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不仅引发全网二创热潮,更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股价飙升,彰显了硬核科技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力同时带动产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是技术助力深化文化认知。
春晚节目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天津大学、清华美院等学术机构,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古建榫卯结构,以中国传统建筑为镜,通过技术视角解码古人凝练于榫卯梁架间的文化密码,同时展现了木构体系中蕴藏的伦理观、科学思维与哲学智慧。技术在此不仅重现古建形制,更激活了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助力观众进一步深化文化认知。
技术赋能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将“冷门”变为“潮流”,将“遗产”转化为“资产”。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提出,“技术崇拜”易导致文化空心化,需从传统艺术中提取美学基因。《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印证了这一路径:其角色造型源于敦煌壁画,叙事逻辑脱胎于中国哲学,最终以3D技术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跃迁。正如于蕾所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技术应用的核心在于坚守文化主体性,而非沦为形式主义的工具。
网络视听改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逻辑,形成“热点激活文化”的新范式。
一是场景化传播强化地域文化符号特征而助力传播。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罗建辉列举的“村BA篮球赛”直播吸引8亿观看量、“特种兵式旅游”主题短视频带动40余座小城走红等案例,揭示出“文旅+短视频”的裂变效应。张辅评指出今年春节期间,为了追寻体验非遗而奔赴一座城的现象在抖音蔚然成风,黄山渔灯巡游、揭阳普宁秧歌等都成为人们踏上古城之旅的心动理由。
二是视听反差巧妙打破多元文化壁垒
。
峨眉武术省级非遗传承人凌云在巴黎街头演绎传统功夫,时尚场景与古典技艺碰撞产生千万级流量,其抖音粉丝量超1300万;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利用藏族旋律进行通俗流行化创作,以“藏语原生态+汉语流行化”双轨模式改编《神奇的九寨》《高原红》广受欢迎,吸引更多人前往九寨沟观光旅行。
三是知识普惠实现深度下沉。
国家一级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梅毅通过抖音轻综艺《梅毅走天下》走访六座城市,形成12段历史文化视听趣味讲解纪录片,将历史知识转化为“文旅打卡+直播解说”的沉浸体验,全网播放量达9500万,话题搜索量超5000万。书画修复专业非遗从业者俞明锐用“心脏移植”类比揭裱工艺,将专业操作转化为通俗短视频,推动冷门职业认知度提升。知名主持人、导演刘仪伟分析“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四川火锅从80年代的“创新产物”演变为今日的“新传统”,印证了传播生态的动态演进规律。正如央视春晚无障碍AI字幕系统所展现的,技术加持下的文化普惠正在突破年龄、地域、身体条件的限制,拓展春晚的转播样态,4500万听障和视障群体的文化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能够实现“同步共享”春晚,彰显了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为人的需求而服务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新表达需突破单一主体局限,构建包含平台、学界等多方面主体协同的优质生态网络。
论坛呈现出值得未来进一步探讨的诸多实践:
一是强化多方协作机制。
张辅评提出,抖音将优化平台技术工具,降低创作门槛;联动专业机构、非遗传承人及学者,挖掘文化资源;探索多元表达形式(如直播、短剧、互动玩法),增强内容吸引力。通过构建“技术+内容+人才”的协同网络,推动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活态传承与商业价值双赢。
二是专业内容护航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深度。
例如梅毅呼吁主张平台需平衡流量与质量,优先扶持优质传统文化内容,如抖音与专业学者合作,减少“泥沙俱下”的非专业传播,共同践行文化社会责任。
三是商业反哺激活传承动力。
凌云团队通过武术文旅、品牌合作平衡非遗传承和商业发展,让热爱的文化反哺“峨眉女子功夫团”IP建设的事业,其发展成果获外交部发言人点赞;俞明锐指出,在他毕业当届的书画修复从业者留存率仅10%(40人中4人),时薪低于服务业,而短视频(如抖音)则能够帮助提升大众对这一行业的认知,在表现形式上以解说+快剪形式降低理解门槛。
协同机制的成熟将推动传统文化从“输血式保护”转向“造血式发展”,形成“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非遗从业者通过直播间、短视频进行文化展演,扩宽创收渠道,获得观众认同;大众借打赏进行文化消费,助力非遗实现“活态传承”。也正如央视春晚《栋梁》节目组历时4个月,与三所高校团队打磨学术细节,使榫卯技艺从文献记载变为可触可感的视觉盛宴。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仍面临深层挑战。
一是技术冲击与传统创作的矛盾。
矛盾点在于技术红利与传统创作群体的利益冲突,需通过“文化性”标准(例如中国情感、话语、审美)调和创新形式与传统内核,实现可持续焕新。
二是保证高质量文化传播,警惕误读风险和谬误传播。
梅毅揭示的“纸上谈兵”典故载体谬误(例如混淆东汉蔡伦造纸与战国丝帛载体),警示文化传播需建立“学者-平台-用户”三元纠偏机制。
三是流量焦虑与专业坚守的平衡难题。
凌云坦言“被流量推着走”的创作压力,其团队从“春熙路空翻”转向“峨眉武术招式复原”的过程,折射出非遗传承人从“网红”到“文化IP”的转型阵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智能视听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生动实践,亦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路径。要让文化在数字时代“活”,从非遗短视频破圈到机器人扭秧歌,从历史知识普惠到文旅IP爆发,行业已探索出一条“技术为器、内容为魂、生态为基”的中国方案。当AI机器人跳出秧歌舞步,当古籍修复师成为百万粉丝博主,传统文化正在智能视听时代完成“破茧重生”。未来,唯有在技术狂飙中坚守文化根脉,在流量浪潮中深挖价值内核,方能真正实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宏伟愿景。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