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通知】招商引资正发生重大转向!取消税收返还优惠政策,怎么看?怎么办?有哪些新思路新模式?我们将于8 月27-31日(周二-周六)在大连市举办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新政解析研讨会,将邀请有关政策和体改方面专家及研究者亲临授课,
了解
课程安排请联系王老师150-1092-1500(手机同微信号)
【
招商引资内参导言
】
2024
年
8
月
14
日,赛迪顾问发布《
2024
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了全国产业园区
100
强名单,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
zsyznc
)选取详细名单供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千亿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形成“融通、转化、引领、赋能、协同”五种典型模式。
数据显示,百强园区中,已有
59
个园区
GDP
超过千亿元,比上年新增
5
个。跟踪研究发现,千亿园区已形成五种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一是融通全球资源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为代表,坚持全球视野、国家站位,大胆先试先行,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前瞻投入和布局未来产业。二是创新策源转化模式。以西安高新区、北京经开区为代表,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以构建科创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三是龙头企业引领模式。以长沙高新区、青岛经开区为代表,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覆盖面优势,引“链上企业”、攻“短板环节”。四是前沿技术赋能模式。以无锡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为代表,依托大规模工业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低碳技术应用带动转型升级。五是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以昆山高新区、宜宾临港经开区为代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与高能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合作分工体系。
研究显示,
园区经济“贡献集中度”居高不下,梯队失衡不利于保持发展韧性,分类指导、差异发展势在必行。
一方面,“东部园区”贡献集中度高,甚至“不降反升”。数据显示:近五年,东部和中部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比值约从
2.05
扩大至
14.5
,东部和中部国家级高新区
R
&
D
经费内部支出比值约从
3.79
扩大至
4.06
。另一方面,“百强园区”贡献集中度较高。数据显示:
55
家入围的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
11.2
万家、企业营业收入约
41.0
万亿元,占所有国家级高新区总量分别高达
80%
、
77%
;
45
家入围的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约
310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
5.9
万亿元,分别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总量的
72%
、
59%
。因此,头部领先优势的形成将可能导致资源要素的极化,园区想要“弯道超车”必须走特色化之路。同时,强化分类指导,也能够让园区发展从“一列纵队”变“多列纵队”,以引导园区克服追求规模的冲动,增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动力,降低掉队风险。
研究发现,
主导产业布局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园区产业治理遵循“双轨路径”。
产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兴则园区兴,大量先进园区的实践表明,“高端化”“特色化”双轨并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产业高端化”指的是,既注重融入数字、绿色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注重抢位布局知识密集、创新活跃、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产业特色化”指的是,专注某一领域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特色产业
IP
(其中以生物医药产业最具代表,约有近五成国家级开发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并按照特色产业需求,规划建设专业“园中园”,构建具有产业属性的服务体系。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百强园区的位次跃升正是受益于其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领域的布局,因而也在园区产业高质量(先进制造)评价中有更突出的体现。同时,也有部分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园区成功入围园区产业高质量(生物医药)百强。
研究建议,
统筹“国家级开发区评价”与“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推进开发区区域布局优化。
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但“省强园不强”现象仍普遍存在。全国
GDP
前十的省份中,广东(
9
席)、江苏(
19
席)、山东(
8
席)、浙江(
9
席)、河南(
3
席)、四川(
3
席)、湖北(
7
席)、福建(
4
席)、湖南(
3
席)、安徽(
4
席)。因此,部分地区的园区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将区域“国家级开发区评价结果”作为区域“省级开发区升级”指标配置的重要依据,并同步优化完善“国家级开发区”退出机制。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山东省应着重提升国家级经开区创新能级,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优质企业培育;福建省应围绕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展和提质升级;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省份应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加强腰部园区培育。
研究建议,
“政区合一”与“全面剥离”改革实践进入深水区,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需因地制宜、差别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