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钟正生经济分析
追踪海内外最新宏观政策和经济走势,分享来自莫尼塔宏观团队的最新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陈果A股策略  ·  年初大幅波动后,当前投资者情绪如何?—— ... ·  4 天前  
淘股吧  ·  短线驱动的因素有哪些? ·  2 天前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2 天前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  2 天前  
投资明见  ·  徐小明:周五操作策略(0207) ·  2 天前  
投资眼老A  ·  突发消息!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钟正生经济分析

四问人民币升值

钟正生经济分析  · 公众号  · 股市  · 2024-09-28 12:27

正文

平安首经团队:
钟正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0090001
张   璐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22100001

核心观点

2024 9 19 日美联储开启降息以来,人民币汇率从 7.1 时段步入 7.0 时段。 随着升值幅度加大,围绕人民币汇率走向的观点分歧有所增加。 本文从市场热议的四个问题着眼,谈如何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一、 人民币还有多大升值空间? 本轮人民币升值是美元走弱下的必然,且相对于美元走弱的幅度、相对于其它新兴市场货币升值的幅度来说,当前的人民币汇率不算太强。 2023 年以来,人民币在与美元总体相关的情况下,总体偏弱运行,主要体现了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度与持续性不及预期,以及国际经贸紧张局势升温。 从与美元的总体相关性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还有较可观的升值空间,若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明显向好、国际经贸冲突缓和,在美元当前水平下,可以期待人民币升至 6.8-6.9 附近; 但若这两项压制仍在,则当前人民币汇率所处位置与美元之间的关系是大体均衡的。

二、 美联储降息的影响会有多大? 去年四季度以来,美元指数主要围绕美联储降息预期展开波动。目前,市场预期要明显领先于美联储票委的判断,美元指数应该说已计入了较为充分的降息预期。从历史上降息前后美元指数的表现来看,当前美元指数的下跌幅度已接近于2001年、1998年衰退式降息时的跌幅,与本轮降息前市场预期波动较大有关。但目前美国经济并未出现确凿的衰退信号,因此美元指数的下跌可能有些“过度”。每次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都会使资金流入新兴市场。然而,7月以来美元走弱过程中,中国的股债资金净流入规模都较有限,而其它新兴市场资金净流入规模明显扩大。倘若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也会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助推器。

三、如何看待所谓“囤汇盘”? 本轮“囤汇盘”从 2022 10 月开始逐步积累,到今年 4-7 月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我们通过收汇结汇率和付汇购汇率观察这一趋势,得出三个推论: 首先 ,近年来处于一个“藏汇于民”的进程中,企业留存外汇的主要考量可能是便利支付、出海投资等实需因素,而非全然投机因素。 其次 ,付汇购汇率与人民币汇率走向的相关性更好,人民币汇率强弱更多影响的是,企业对外支付时使用自身积累的外汇、还是从银行购汇的决策。 再次 ,囤汇决策主要与对人民币汇率走向的预期有关,其变化往往明显滞后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本轮“囤汇盘”实际上是在人民币中间价与市场价分离期间,市场形成了“应贬而暂未贬”的预期而形成的。 本次人民币转升后,囤汇盘迅速调整。 8 月付汇购汇率从 7 月的 69.7% 下降到 59.6% ,收汇结汇率从 53.7% 上升到 55.4% ,这与此前囤汇行为的长时间持续有关,无疑对人民币升值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后续这种调整是否会更进一步, 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对本轮人民币升值是否具有持续性的看法。 我们用囤汇意愿指标对 2022 10 -2024 7 月的人民币汇率进行加权平均,可得出本轮囤汇盘的平均成本约在 7.1661 ,用同样方式对中美 1 年期国债利差进行加权平均,可得出持有美元的平均收益率约为 3.15% 那么,当人民币下破 6.95 时,囤汇盘会面临整体亏损,如果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将运行在 7 以内,则可能出现囤汇意愿瓦解和恐慌性结汇,引致人民币汇率急升和一定程度的超调。 但如果反之,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看法仍在 7 以上,由于当前中美利差出现罕见倒挂,囤汇盘的安全垫比 2008 年以来任何时期都要厚,那么本轮囤汇盘调整可能已经比较充分了。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市场持有外汇的实际需要。 2022 年以来,中国企业出海势头迅猛,共建“一带一路”内含对外投资需要,相应的劳动力出海也会带来服务贸易项下的外汇需求。 近年来收汇结汇率的中枢下移,有这部分实需增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只会影响其兑换节奏,而不会改变趋势。

四、人民币汇率的核心矛盾在哪? 人民币汇率的基本面在于跨境资本流动。 当前中国跨境资本流入的最强支撑在于货物贸易顺差创新高,主要拖累是直接投资项目由顺差格局转为逆差格局。 首先 中国出口受到全球电子产业链复苏的带动,在国内低物价的加持下仍然存在韧性,其不确定性主要在于外围经贸冲突。 其次 今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下滑与企业出海热潮叠加,导致换汇需求进一步增强,成为人民币汇率最大的压制力量。 最后 证券投资项下的资本流入有赖于稳增长政策继续加量发力。 经过 7 月底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外资经由外汇掉期操作投资中债(特别是同业存单)的吸引力已明显弱化。 但外资流入中国的意愿可能随着对中国经济稳增长更有信心而自发增强。 9 24 日央行宣布双降(降准 50bp 、降息 20bp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创设稳股市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人民币汇率的反应是进一步升值近 300 点,再次表明人民币汇率的根本定价逻辑是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风险提示:中美经贸战升级,中国稳增长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美联储暂缓降息,全球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等。


2024年9月19日美联储开启降息后,人民币汇率从7.1时段步入7.0时段。9月24日中国金融领域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人民币汇率进一步走升甚至破“7”。随着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加大,围绕人民币汇率走向的观点分歧有所增加。本文从市场热议的四个问题着眼,谈如何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问题一

人民币还有多大升值空间?

答:相比美元跌幅,本轮人民币升值幅度不算大,其中可能隐含了对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外围环境紧张的预期。

本轮人民币汇率从7月25日开启升值,由7.28一路升值到9月24日的7.04,两个月时间升值幅度达到3.3%。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元走弱,本轮美元指数下跌比人民币升值要早大约一个月,从6月27日的106下跌到9月24日的100.4,不到三个月内跌幅达到5.4%。人民币走势滞后于美元,反映了此前较浓的人民币贬值预期;7月底人民币最终开启升值,受到同期日元急升的催化。无论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节奏,从根本上说本轮人民币升值是美元走弱下的必然,且相对于美元走弱的幅度、相对于其它新兴市场货币升值幅度来说,当前的人民币汇率不算太强。

2015 年“ 811 ”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指数建立了总体相关性。 在二者总体同向变动的基础上,才基于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呈现出人民币的偏强或偏弱。 2015 8 月到 2016 年初的核心逻辑是,汇改后人民币补跌、寻找新的合理中枢。 2016-2017 年,中国经济在“三去一降一补”和全球经济复苏中重新焕发活力,由此(在 7 以内)结束了人民币汇率寻底的过程,并随着美元走弱而大幅升值。 直到 2018 年美国发起贸易战,对中美脱钩的担忧促使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并最终“破 7 ”。

2020-2021年全球疫情使得中国供应链优势逐步凸显,人民币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升值,尤其在2021年末、2022年初出现了美元走强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高光时刻”。当时市场上洋溢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乐观预期,人民币“破6”的声音也涌现出来。情绪反转始于2022年4月,俄乌冲突爆发,人民币补跌并跟随美元飙升而创下了7.35的峰值。2023年以来,人民币在与美元总体相关的情况下,总体偏弱运行,主要体现了防疫放开之后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度与持续性不及预期,以及伴随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无端指摘,国际经贸紧张局势升温。

从与美元的总体相关性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还有较可观的升值空间。 如果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明显向好、国际经贸冲突缓和,在美元当前水平下,可以期待人民币升至6.8-6.9附近; 但如果这两项压制仍在,则当前人民币汇率所处位置与美元之间的关系是大体均衡的(2018年初以来美元指数和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累计变动幅度截至目前已大体相当,人民币略强一些); 如果未来国际经贸冲突加剧,则人民币还有相对走弱的空间。

问题二

美联储降 息的影响会有多大?

答: 当前美元指数对美联储降息计入已较充分,需要警惕中国不一定是本轮美元资金流出的主要目的地。

2023年四季度以来,美元指数主要围绕美联储降息预期展开波动。按照FedWatch Tool给出的联邦基金期货反映的降息概率,美元指数与市场对降息次数的预期高度相关。 本轮美元指数大幅走弱,主要是伴随美国就业数据走弱、通胀数据下行,使得美联储降息预期大幅上修。 目前,市场预期2024年全年降息约125bp,也即年内最后两次会议将还有一次50bp和一次25bp降息;对2025上半年降息的预期约为100bp,也即每次会议降息25bp。 相比于2024年9月美联储点阵图显示的情况,市场预期要明显领先于美联储票委的判断。 其中,9位票委认为年内再降息50bp即可,只有一位票委与市场一致,认为应再降75bp;对于2025年,5位票委认为全年再降息100bp、5位认为125bp、2位认为150bp,也不及市场预期的上半年即降100bp。 因此,当前美元指数应该说已计入了较为充分的美联储降息预期。

从历史上降息前后美元指数的表现来看,当前美元指数下跌幅度已接近于2001年、1998年衰退式降息时的跌幅。但目前美国经济并未出现确凿的衰退信号,因此美元指数的下跌可能有些“过度”。 9月议息会议后,鲍威尔试图将本次大幅降息定义为一次“校准”,同时不断强调就业市场绝对水平仍然强劲。在1989年、1995年、2019年美联储“预防式降息”的情形下,美元指数在降息后都呈上涨。本次降息前美元大幅下跌,与市场预期的较大波动有关。今年5月底时,市场还预期全年只有1次25bp的降息,造成强美元维持时间过长。而当前领先于美联储的市场降息预期亦有被校准的可能。

除了降息预期的影响外,近期美元指数下跌也受到强势日元的推波助澜。 在美元指数六个构成货币中,欧元权重接近60%,美元指数与美元兑欧元汇率高度一致。但从2023年以来,美元指数的波动中枢显著高于美元兑欧元的波动中枢,最大影响因素是大为疲软的日元。因此,今年7月日元强势回升,对于美元指数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拖累。9月20日,日本央行决定按兵不动,但植田和男表示,尽管已经进行了两次加息,但日本利率可能仍低于中性利率。未来日元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大方向不变,日元可能进一步走强的前景,或将压制美元指数。

每次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都会使得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利好新兴市场资产表现。 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最重要目的地,在2018年资本市场扩大开放后更加受益。海外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亦成为人民币汇率的支撑力量。然而,7月以来美元指数走弱过程中,中国的股债资金净流入规模都较有限,而其它新兴市场资金净流入规模呈明显扩大。这与此间A股市场的下跌和人民币掉期点的收窄(导致外资配置中债放缓)有关。倘若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美联储降息的背景下,外资再配置甚至增配中国资产,也会成为人民币升值的助推器。


问题三

如何看待所谓“囤汇盘”?

答: 囤汇盘结汇是本轮人民币升值的催化因素,但其更多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结果而非原因。

本轮国内“囤汇盘”是从2022年10月开始逐步积累的,到今年4-7月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我们通过剔除远期履约的收汇结汇率和付汇购汇率观察这一趋势,从中可以得出三个推论:

首先,近年来处于一个“藏汇于民”的进程中。 不同于付汇购汇率的波动呈现出更明显的方向性,收汇结汇率的波动度较高,且近年来波动中枢趋于下移,对人民币汇率走向的反应相对较小。这意味着,外贸出口企业赚取外汇后倾向于以一个更大比例将其留存下来,尤其是2020-2021年人民币大幅升值期间,收汇结汇率并未因人民币升值而升高,说明企业留存外汇的主要考量可能是便利支付、出海投资等实需因素,而非全然投机因素。

其次,付汇购汇率与人民币汇率走向的相关性更好。 人民币汇率强弱更多影响的是,企业对外支付时使用自身积累的外汇、还是从银行购汇的决策。当预期人民币贬值时,企业倾向于多从银行购汇,从而积累更多外汇。2022年4月人民币开始转为贬值,直到当年9月实际上购汇反应并不大,但2022年10月人民币进一步贬值突破7.1时,引爆了购汇、囤汇的意愿。

再次,囤汇决策主要与对人民币汇率走向的“预期”有关。 我们用购汇率减结汇率,可以更综合地展现囤汇意愿。从这一指标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来看,囤汇意愿的变化往往明显滞后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除了上述2022年人民币由升转贬的例子外,再比如,2020年人民币从6月开始趋势升值,但囤汇意愿到11月才大幅走低,对应人民币汇率下破6.7,此时大约比之前高点7.1下跌了6.5%。回到本轮“囤汇盘”,囤汇意愿不断走高实际上是在人民币中间价与市场价分离期间,由于政策层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导致市场形成了“应贬而暂未贬”的预期,从而推迟结汇、抓紧购汇。此前2014-16年囤汇意愿的走高,也是在2015年“811”汇改前后,市场贬值预期非常浓烈时发生的。

本次人民币转升后,囤汇盘的调整是迅速的。 8月付汇购汇率就从7月的69.7%下降到59.6%,收汇结汇率从53.7%上升到55.4%,二者差值从7月的16个百分点下降到4.1个百分点。 这与此前囤汇行为的长时间持续有关。 企业对外汇的需求由强转弱,无疑对人民币升值起到了一定助推作用。

后续这种调整是否会更进一步?一方面取决于市场对本轮人民币升值是否具有持续性的看法。 我们用囤汇意愿指标对2022年10月-2024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进行加权平均,可得出本轮囤汇盘的平均成本约在7.1661。用同样方式对中美1年期国债利差进行加权平均,可得出持有美元的平均收益率约为3.15%。那么,当人民币下破6.95时,囤汇盘会面临整体亏损,此时若市场预期人民币汇率能够稳定运行在7以内,则可能出现囤汇意愿瓦解和恐慌性结汇,引致人民币汇率急升和一定程度的超调。但如果反之,由于当前中美利差出现罕见倒挂,囤汇盘的安全垫比2008年以来任何时期都要厚,倘若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看法仍在7以上,那么本轮囤汇盘调整可能已经比较充分。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市场持有外汇的实际需要。 2022年以来,中国企业出海势头迅猛,共建“一带一路”内含对外投资需要,相应的劳动力出海也会带来服务贸易项下的外汇需求。近年来收汇结汇率的中枢下移,有这部分实需增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化只会影响其兑换节奏,而不会改变趋势。

问题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淘股吧  ·  短线驱动的因素有哪些?
2 天前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2 天前
木紫说股  ·  大涨啊!明天,这么干!
2 天前
投资明见  ·  徐小明:周五操作策略(0207)
2 天前
投资眼老A  ·  突发消息!
3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深入浅出理解 JavaScript 的闭包概念
8 年前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央广主播请求添加你为朋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