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理想汽车  ·  理想超充站上新12座,离家近?来打卡! ·  13 小时前  
小米汽车  ·  小米汽车答网友问(第108集)“为什么要在发 ... ·  11 小时前  
比亚迪汽车  ·  不止智驾 全面进化 | ... ·  2 天前  
比亚迪汽车  ·  汉家族智驾版|助力通勤一路顺风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美国足力健”,反向激起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2019“三联学术”出版回顾 04丨人文与艺术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9-12-13 09:00

正文



人文和艺术的世界广漠无边,充满多样性。 因此,以“独特的视角”呈现万变世界的关窍便显得格外重要。

在今年三联出版的人文与艺术类作品中,“视角”是最令人瞩目的: 吴飞的《生命的深度》用哲思来深观《三体》世界,赵汀阳的《历史·山水·渔樵》则以山水和渔樵作为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关键密码; 薛龙春的《古欢》通过一个特别的人物黄易来呈现乾嘉的金石风尚,巫鸿的《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以女性形象来串联中国绘画史,李零的《波斯笔记》则是用“中国”的眼光重新感知波斯这个古老的异域文明……

2019年三联学术出版回顾到此暂时告一段落,来年仍盼望各位读者继续关注、支持!



今天是赠书福袋活动的最后一天,大家不要忘记在推送下方留言哦!


2019“三联学术”出版回顾

PART 4 · 人文与艺术





生命的深度

《三体》的哲学解读


吴飞 著

170页,精装,40.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8月



本书是吴飞教授的最新作品,从哲学角度解读刘慈欣的《三体》。全书围绕《三体》三部曲层层推进的情节设计,分别从生命与人性,死亡与不朽,社会契约与差序格局三个维度解析这部宏大史诗,认为《三体》诉诸的终极问题是“生命”,全书的关键词是“宇宙很大,生命更大”。因此尽管小说贯穿了“黑暗森林”理论和“既没有物理学也没有神学、自然与道德彻底虚无”的“宇宙社会学”,但《三体》的全部指向则是在这暗无天日的宇宙中找到意义。因此,小说虽然始终围绕着黑暗森林中的生存问题展开,却始终没有脱离美好生活的主题;三体危机的实质,即是在黑暗森林中无处不在的死神面前,思考生命的意义。吴飞 认为,《三体》以天才的想象力,构建了一部恢宏壮阔的宇宙史诗,其中有着人性的真实、文学的真实和哲学的真实。“刘慈欣在生活经验和文学写作中对这些重大哲学命题的探讨,远远超过学院中的许多哲学工作者。这部史诗使以前停留在哲学层面上的东西突然变得很现实很具体了。”


相关阅读:


新书丨吴飞《生命的深度: 〈三体〉的哲学解读》

宝树访谈吴飞丨在黑暗森林中,探索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及其他

三联吴飞作品




返归未来

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戴锦华 王炎 著

“三联精选”

303页,平装,39.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8月



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和王炎围绕电影议题所做的七次深度对谈。通过鲜活犀利的思想碰撞与文字交锋,他们将个体记忆与银幕现实置于20世纪这一动荡多变的历史长流中,向读者揭示出作为一种特殊叙述语言的电影在“书写历史”与“呈现记忆”的过程中带来的谜题、反思、挑战以及寄望。我们将看到,对历史的叙述也是对未来的勾勒,是打开未来想象的钥匙;最终,电影同我们一起不断返归未来。


相关阅读:


新书 | 戴锦华 王炎《返归未来: 银幕上的历史与社会》

戴锦华、王炎丨制造IP: “作者死亡”与次元破壁




康德的大刀

《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谢遐龄 著

“三联精选”

248页,平装,36.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8月



伟大的德国浪漫诗人海涅评价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本书选择康德哲学中最容易被中国读者误解的三个基本概念:对象、知性为自然界立法、物自体,作者运用其独创的“清洗语词”和“教人正确说话”的方法,对这些概念进行通俗的解说,理趣盎然。


此书初版以来颇得佳评,并长期用作教学参考和哲学入门书籍。此次新版附加三篇文章,进一步阐发原书的主体内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康德哲学。


相关阅读:


新书丨谢遐龄《康德的大刀: 〈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荐书丨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 康德述评》




古典与青年

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


冯庆 著

“三联精选”

297页,平装,42.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年9月



青年的性情需要得到古典思想和作品的节制与调和,古典的理想需要得到青年人强健身体的践行与传递。作者冯庆以一个“80后”学术青年的文化生活经验,用古典的视野从当代中西方文学、影视、美学和文化中俯拾出思想的闪光,展现古今之间的断裂冲突与丰富的意涵交织。“回归古典”正是为了“面向未来”,在呈现历史的同时为当下生活注入活力,让心灵在古今之间进行“友爱”的无休止探索。


相关阅读:


新书丨冯庆《古典与青年: 理论时代的经典阅读》

冯庆丨“网络暴力”的结构性根源






历史·山水·渔樵


赵汀阳 著

165页,精装,3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1月



本书为赵汀阳的最新“思想小品”,一个“实验性的文本”,由三篇长文构成,分别是《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作者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的历史哲学和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理解:历史乃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中国文明之所以始终以历史为本,在于把历史变成了方法。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或关键意象是山水和渔樵耕读。作者尝试提出一种“渔樵史学”,认为虽然在学术性、丰富性和可信性上远远不及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太史公传统,但渔樵的论古方式提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有着形而上深度的历史方法论,尤其与一种文明的生死问题密切相关。


相关阅读:


新书丨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

荐书 | 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




第二个经典时代

重估唐宋文学


吕正惠 著

“三联精选”

480页,平装,49.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6月



唐宋是继先秦两汉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经典时代,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为唐宋之际兴起的士人阶层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曲折反映了当时即将形成以及已经形成的新型社会秩序。本书将唐宋文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里进行重新评估,将古文和宋诗的成就诉诸于前,并对很多唐宋文学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解释。历史化地把握唐宋文学成就之大要,更可见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有容乃大之特质。


相关阅读:


吕正惠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该如何解读?


“自然”之辩

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杨治宜 著

“三联精选”

337页,平装,45.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0月



在中国传统文论中,“自然流露”“道法自然”显然是高明的文学境界。但人真的能完全契入自然吗?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刻地质疑了这一传统批评方式。杨治宜认为,人对“自然”的追寻犹如西西弗斯无休止的劳动,永远不能达到目的,但恰恰在这种永恒的徒劳中,凸显出人的价值。苏轼文学的价值,也正体现在这种对于自然的“自我否定”式的追寻中。

本书讨论了苏轼文学创作背后的佛、道等思想资源,又以苏轼对牡丹和名石的吟咏来阐发对自然美的争辩,最后落在他晚年和陶诗及丹学上。把苏轼几经贬谪的命运与各种带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在一起,展现了苏轼的审美、创作以及他在有限的肉身与无限的自由之间的挣扎。作者借鉴了东西方各种思想视野,不仅丰富了苏轼文学研究,还将中国文学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之中。


相关阅读:


新书丨杨治宜《“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杨治宜丨苏轼: 一个天才的神话

杨治宜丨苏轼在惠州的“住房问题”




《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


[美] 浦安迪 著  夏薇 译

“三联精选”

340页,平装,39.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0月



《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为海外汉学家浦安迪用比较文学方法,就中国经典文本《红楼梦》进行了文化层面的解析。不同于重视评点的旧式读法,书中引入“原型”与“寓意”的西方文学理论,意欲揭示这部作品的内在思维模型,以及表层叙事背后隐藏的含义。之所以选择《红楼梦》,是因为它最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二元对立互补( 阴/阳、寒/暑……) 和周期循环往复(五行、四季……)的文化思维模式。钱锺书先生曾向国内学者引介本书,此次为中译本首次出版。


相关阅读:


荐书丨浦安迪: 《〈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




大明

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英] 柯律格 著  黄小峰 译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

336页,平装,203 幅图

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8月



《大明》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可读性的历史读物,通过丰富的图像和实物材料,呈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明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帝王的更迭,没有面面俱到介绍明朝的人物和事件,也没有大轮廓地勾勒明朝的兴衰,而是为现代读者进入明代历史提供了一组新颖的切入点:有关动与止的观念,有关文字书写的位置和特色,有关娱乐、暴力和年龄的观念……甚至讨论明代灭亡之后的“明代”,即明代的图像和物品是如何被重新编排、重新想象的。作者通过强调同时期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相动往来,挑战了明代中国固步自封、孤立于世界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观点。


书中运用的插图资料选自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既有大量书画、瓷器, 也有兵器、家具、服饰、货币、丝织品、书籍印刷品,用以阐明明代艺术与文化的多样性。作者还广泛考察了现代的影像和创作资源。明代作为中国文化资本的宝库,一再被加以阐发和利用。《大明》为所有中国文化史的研究者、与早期现代世界领域相关的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学者,以及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多种多样富于启发的素材。


本书源于作者柯律格2004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八次“斯莱德美术讲座”。作者的目标是震撼西方的听众,让人们抛掉心中可能有的对明代中国的成见,尤其是那种认为明代中国在本性上静止不动而且尘封闭塞的看法。事实上,明代产生的图像和物品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包裹在各式话语之中,为后人探究明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可能。


相关阅读:


新书丨柯律格《大明: 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柯律格丨物之语——明代的鉴赏语言

柯律格丨我是如何构思《大明》的?

三联柯律格作品



预告:


2020年,“开放的艺术史”丛书将迎来两本重磅原创著作,分别为尹吉男《中国美术史的生成》和缪哲《从灵光殿到武梁祠——汉代帝国艺术的复原》,敬请读者期待!




古欢

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


薛龙春 著

303页,平装,图212幅

82.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0月



人称“司马小松”的黄易(1744—1802),不仅是书法、篆刻和绘画上成就卓越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清代最重要的金石学家之一。黄易的访碑、拓碑活动,在嘉祥重新发现并就地复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过刊布、题跋等等,三十年间,积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为乾嘉金石学中最为活跃的关键人物,为后人留下了《小蓬莱阁金石文字》与《小蓬莱阁金石目》等著作。


本书从黄易发现武梁祠入手,展开对乾嘉金石活动的生动记述。在“金石亦时尚”的潮流中,翁方纲、王昶、钱大昕、孙星衍、洪亮吉、瞿中溶、阮元等众多学术精英,散布各处的地方官员与雅嗜金石的布衣学者,各以友朋的身份纷纷登场。


作者以清代金石学家黄易为中心,围绕金石收藏的信息渠道、征集网络、回报方式、藏品的经典化策略,以及金石学共同体的形成等等,重构了乾嘉金石学的社会生态样貌。


相关阅读:


新书丨薛龙春《古欢: 黄易与乾嘉金石时尚》

纪要丨白谦慎、尹吉男等学者围绕新书《古欢》展开讨论

是什么在“撩拨”乾嘉思想文化界的神经丨薛龙春专访

白谦慎丨西方学术视野中的黄易及清代金石学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巫鸿 著

558页,16开精装彩版,三百余幅清晰彩图

168.00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1月


本书为巫鸿新作,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多年开设的艺术史课程,以及2016年牛津大学斯雷特系列讲座(“Feminine Space: An Untold Story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基础上修订而成。


巫鸿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围绕“女性空间”,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境;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以及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全书侧重于经典作品的细节分析,以“女性空间”为线索,串起一部别样的中国绘画史。


相关阅读:


新书丨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

巫鸿丨帝王的幻想佳人: 雍正十二美人屏风

三联巫鸿作品七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