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搜上看到这样的一条新闻,34岁的海归女硕士去相亲角相亲。她的条件非常优秀,性格好,海归女硕士,摄影师,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曾在《中国日报》和路透社当过摄影记者。
这么优秀的女孩,可当被咨询者知道她已经34岁的“高龄”时,遭到的都是嘲讽:“获得硕士学位的用处有多大?学士学位就足够了,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那样‘女子无才便是德’”、“严重了严重了,你这个情况啊,相当难配”。
还有位看似很懂行情的大叔将她比作房产,声称她就像是在郊区的一个漂亮的房子,外表好看,但年龄太大。
在这里,你30出头,女博士,知识分子,这些优秀都是没有价值的,你只是一个过期了的罐头,除了扔掉或者有人将就吃了,别无选择。
看到他们对这位海归女硕士赤裸裸的歧视,心里真的既气愤又难受,换做是我,即使单到八十也不会看上有这种思想的男人和家庭。
为什么因为爱才走在一起的婚姻,却成了条件的匹配?凭什么明明这么优秀的女孩,有才被看成了无德?为什么过了30岁的女孩,就要降低择偶要求,要不就嫁不出去?
我不懂,也不想理解。
不管有多少看似合理的理由,我觉得一个女孩要结婚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相爱和配得上自己,正如《简·爱》里的这句话:
“爱是一场博弈,必须保持永远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地相依相吸,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令人厌倦。”
所谓的配得上,不是经济、年龄和其他外在因素的匹配,是三观的相似,是不断地有话能聊,是共同的兴趣爱好,是能携手同富贵,也能扶持共患难的决心。
嫁给这样的爱情,才有婚姻所带给我们的幸福,才有机会幸福地走到白头。
正如我的一位表姐,在她33岁的时候终于嫁给了爱情,嫁给了跟她一样优秀的男人。
可在结婚之前,她真的遭遇了太多的嘲讽,舅舅也逼着她去和不同的人相亲,用表姐的话来说,只要介绍者带来的不是小狗小猫,爸妈就逼着她跟他们见面。
记得有次在一个家庭聚会上,有位叔叔见到表姐跟舅舅说,你们的女儿长得挺漂亮的,做什么工作?结婚了吗?
表姐也是硕士毕业,现在是开着自己的公司,月入十几万,就像《欢乐颂》里的安迪那样,有钱有颜,也有追求者。但她爸妈并没有引以为傲,反而跟叔叔说,优秀有什么用?不也30岁还没嫁出去,真后悔让她读这么多书,如果当初没供她上大学,现在早就结婚生孩子了。
叔叔也应和说,是呀,女人30岁要嫁出去太难了。
我在隔壁听得很难受,30岁没能力,一个人活得不好的女人或许是很难嫁出去,但30岁都能活得很好的女孩就不一样了,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为她的独立而骄傲,同时也欣赏她的优秀。
张爱玲说过,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在电影《剩者为王》里女主角的父亲有这样一段话:
她不应该为父母亲结婚,她不应该在外面听什么风言风语,听多了就想着要结婚。
她应该想着跟自己喜欢的人,白头偕老的去结婚,昂首挺胸的,要特别硬气的,憧憬的,好像赢了一样。有一天就突然带着男方,出现在我面前,指着他跟我说:”爸你看,我找到了,就这个人,我非他不嫁。“
我觉得我都能想象的出那一幕,她比着胜利的手势让我跟她妈妈看,那个表情,多骄傲啊!
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看一次都特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