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nowYourself
深夜友好型公号。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胡慎之  ·  你内心是什么底色,就过什么样的生活 ·  2 天前  
壹心理  ·  反复推开爱你的人,是一种创伤反应 ·  4 天前  
武志红  ·  为什么我不让孩子去朋友家过夜?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nowYourself

我渴望融入人群,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 KY观影回顾:《我们的世界》

KnowYourself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11-21 23:57

正文


KY观影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的世界》是韩国青年导演允佳恩的第一部长篇作品,由崔秀英和薛惠主演,讲述了两个女孩之间复杂而曲折的友情,展现出每个人在成长阶段都可能遇到的“融入和孤独”的主题。这部影片细腻而动人,代入感强,荣获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新人导演。它是一个讲孩子的电影,但成人的世界没有什么不同。




我渴望融入人群,可是做起来很困难


李善,是个很老实的学生,其貌不扬,成绩普通,家境窘困。她在学校里不受欢迎,比如在体育课上,没人愿意选她入队,只能等到最后被随意派到一方。



而且,她和有些同学的关系比较差,有人会故意诬告李善犯规,让她下场。



班上有个以女孩宝拉为核心的小团体,整天说说笑笑,活泼开心。这让孤零零的李善非常羡慕,她渴望加入其中,和她们融洽相处。学期最后一天恰巧是宝拉的生日,但当天轮到她放学做卫生。宝拉请李善帮忙打扫,自己有事先走了,并递给她一张生日会邀请卡。



李善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可能会被她们接纳,用心地打扫教室。回到家,李善看了宝拉的邀请卡有些困扰,上面写着“一定要带礼物,必须超过5000元”。李善家里不富裕,父母肯定不会给她这份钱。于是,她决定亲手编了一个手链送给宝拉。



当李善开心地来到卡片上写明的地址,她才发现这根本不是宝拉的家,自己完全被戏弄了。李善来到天桥上,孤独地望着来往的车流,希望落空,非常沮丧:为什么自己无法和她们打成一片?为什么自己努力地融入她们,最后还是被无情拒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李善想不出答案而更加愁闷。



李善对融入集体的强烈渴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我们都会希望自己能从与别人的紧密联系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上的依靠,以此消除或缓解孤独感。有些人在家庭中满足了这种需求,有体贴的父母精心照顾,了解自己的心思变化;有些人通过结识朋友或寻找恋人,寻求稳固的友情和热烈的爱情;还有一些人会加入某些社会组织,通过遵守统一的规则、进行同样的活动,与组织成员建立同志般的情谊。李善的父母忙于生计,疏于沟通,作为学生的她能想到的,便是努力融入到同学之中。



除了害怕孤独,很多人想融入群体,还可能是本能性地回避一个重要问题: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人生问题是焦灼的,但无法迅速解决,大部分人都在用通常的价值观念衡量自己和别人的所作所为,引导人生的发展。融入群体或社会组织,接受既定的生活模式,人的“存在”这个哲学问题,显得更加轻松。


为了不被再次孤立,

我开始孤立别人


韩智雅,是另一个被孤立的女孩。她难以忍受在上一个学校的状况而转学。



在放假前的最后一天,她到学校办理手续,偶遇了李善。韩智雅知道,李善是开学后的同班同学,积极地与她建立良好关系。李善也被这份热情感染,没想到在被宝拉拒绝后,自己会这么快迎来期待已久的友情。



韩智雅家庭较为富裕,带着李善一起玩耍,表现得慷慨大方。韩智雅跟着奶奶生活,李善趁着父母到外地出差,将韩智雅邀请到自己家中同吃同住。有一次在商店,李善看上了一盒彩色铅笔,但无力购买,遭到店主的嘲讽,韩智雅为了教训店主,将铅笔偷出来送给了李善。两人关系越来越好,已情同姐妹。


从韩智雅与李善相处过程中,我们能从很多细节看出,一个长久被孤立在集体之外的人可能拥有的心理状态。



首先是防御式的自我贬损:害怕被别人瞧不起,便主动承认自以为身上有的缺点和短处。比如,韩智雅邀请李善做客时,她害怕奶奶的家在别人眼中老旧寒酸,就询问李善这里是不是太无聊,她害怕家里的东西难以满足李善,就说家里没什么好吃的。但这一切都超出了李善家庭的经济水平,根本不可能遭到嫌弃。


韩智雅还会通过说谎遮掩自认为容易遭受非议的事实。比如,她的父母感情破裂、已经离婚,爸爸将她交给奶奶看管,妈妈以工作忙为由很少关心她。而当李善询问时,她谎称自己的妈妈在英国工作,常年不在家,还说自己在英国呆过一阵子。



韩智雅在自己缺失的方面也特别敏感。看到李善和妈妈母女情深的画面时,她不觉间产生了嫉妒的心理。李善将她妈妈特地为韩智雅做的紫菜包饭送给她时,韩智雅故意说自己没食欲、不想吃。


这样的情况在李善身上同样存在。韩智雅报名补习班,但李善家里没有这笔闲钱,韩智雅希望李善能和自己一起上课,便建议由自己的爸爸帮李善交补课费,李善感到自尊心受了伤害。正是这种敏感,让韩智雅和李善之间的友情变得复杂起来。



巧合的是,韩智雅在补习班认识了宝拉小团体,她们相处地也不错。当她得知宝拉和李善之间的关系后,她陷入两难,因为同时保持两方的友谊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式开学了,老师为全班同学介绍韩智雅时,她在讲台上看到李善向自己打招呼,装作没看见,却积极回应宝拉。韩智雅疏远了李善,选择和宝拉她们一起玩。不仅如此,韩智雅还将当初送李善铅笔的事讲给宝拉听,宝拉带着她一起要求李善将铅笔还回来,以此取笑她。



韩智雅的这种选择,是加入某些团体或组织时的常见情况——站队。人们习惯于非此即彼的思维,身处某种矛盾的关系中,常常被要求选择一方,只有态度明确才可能被接受。这样的思维让韩智雅不仅疏远李善,更是和宝拉一起欺负她,为了更好地融入团体。


更隐秘一层的原因是,从宝拉的口中,韩智雅明白,李善是另一个自己:那个想要融入群体而不得、独自承受孤单的人。韩智雅不愿再成为这样的人,她对李善的背叛,更像是她彻底告别自己的努力。她觉得,越是疏远李善,越是排挤她,她就更会觉得自己正在摆脱过去,迎向全新的生活。有时,韩智雅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有所犹豫,最终还是被宝拉她们裹挟向前。



你只有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生活才会围绕自己展开


然而,韩智雅和宝拉之间的良好关系没有持续多久。宝拉成绩优异,之前稳居第一,在各个方面她都力争上游,不料韩智雅和她形成竞争关系,她在一次考试中超过了宝拉。这让宝拉难以接受,痛哭一场。



宝拉害怕在女生圈子中失去中心位置,开始疏远韩智雅。这时,李善看到宝拉和韩智雅之间的微妙关系,想到被韩智雅背叛所遭受的痛苦,李善主动接近宝拉,将韩智雅偷彩色铅笔的真相告诉她,既是借此尝试和宝拉交好,也是对之前进行报复。宝拉开始在班级散布韩智雅的坏话,故意找茬,让她难堪。



李善和韩智雅有时会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但依然无法克服报复之心,她们不断揭露各自的生活来羞辱对方。李善家庭贫苦,买不起手机,爸爸是个酒鬼;韩智雅父母离异,谎称出国,在之前的学校被人排挤……事情越演越烈,最后两人大打出手。



在这场报复中,李善和韩智雅更像是两个弱者的互相倾轧。她们都想加入团体,在人群中寻获安全感,但小团体为了显示自身的中心性,常常要孤立别人。在孤立和抱团的场域中,人的行为逻辑被简化成了:通过孤立别人来掌握自我的中心性。李善和韩智雅都没有跳出这样的逻辑,在一次次报复中循坏,不断彼此伤害。


李善回到家中,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她不知道该接下去该怎么办。她看到弟弟脸上新添的伤。弟弟常和一个男孩玩耍,但两人会打架,弟弟多是受伤的一方,但他仍旧和他一起玩。她突然疑惑,问弟弟为什么会这么忍让。



李善想到的,是你打我一拳,我当然要回你一拳,这样才公平,这样才不亏。弟弟的回答就显得幼稚直接了:如果这样下去,他和朋友将一直打下去,就没有空一起玩了。而他最想要的,是和人一起玩耍,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亏或不亏。


李善似乎从弟弟这些天真的话里理解了自己。她总是想着别人的看法,担心被别人看成异类,想通过融入别人的生活来消除孤独,担心被别人视为自己和韩智雅较量之中的失败者,但她很少想到自己,很少去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很少想到自己如何面对自身的孤独,很少想到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少想到自己应该去捍卫什么。



体育课上,李善和韩智雅都成了最后被剩下的人。当韩智雅像之前的自己一样被人诬告犯规时,李善选择站出来为韩智雅辩护。她当初选择和韩智雅一起玩,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虽然她和韩智雅之间发生了不开心的事,但她内心仍旧渴望那份友情,这才是她想要的,而不是报复中的输赢,她选择原谅之前的一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