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21世纪商业评论
《21世纪商业评论》敏感于一切商业新知、商业产品、商业模式和商业英雄,敏感于新公司的新玩意、老公司的新改造、旧话题的新表达、老商业的新颠覆,为您提供最新鲜实用的商业养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21世纪商业评论

阿里云提速造“桥”,深耕企业市场

21世纪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25-04-11 19:1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图片

本文字数:2419|预计4分钟读完

提供工具,降低门槛。


撰文丨潘几鹤



100倍。


4月9日,在阿里云AI势能大会上,阿里云智能集团资深副总裁、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登台,亮出这个惊人的数字。


仅在阿里云自身平台上,去年底较于年初, 大语言模型的API调用量、接入企业数量,均增长近100倍


前奏已响,AI应用落地,步入正题。


刘伟光


“阿里云大模型的战略,就是服务企业市场,创造社会价值,AI正推动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变革,通义大模型将深耕企业市场。”刘伟光态度明确。


迎接AI应用的安卓时刻,阿里云提速造桥,让AI能力快捷触达、人人可用,帮千行百业的企业,快速释放生产力。



1


工具平权



在科技巨头眼里,2025年是Agent(智能体)之年。


比如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放言,第一批AI智能体会在2025年“加入劳动力大军”,并称构建AI智能体是未来真正挑战。


前有DeepSeek席卷全球,大幅降低AI技术门槛,后有Manus横空出世,展现智能体潜力,在产业端,许多企业纷纷加入到构建智能体的队伍中来。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智能体大规模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存在堵点。


“Agent的广泛爆发,除了模型能力的平权,还需要模型能使用真实世界里的各种服务,来完成最后的搭建。”阿里云百炼高级产品专家徐志远指出。


上线业内首个全生命周期MCP服务 ,阿里云百炼想把“桥梁”搭起来。



目前,MCP被认为是大模型连接软件应用的标准协议。短短数月,兼容MCP协议的软件应用呈指数级增长。


“类似于今天电脑、手机的USB-C、Type-C接口,MCP通过统一接口标准,降低大模型和外部系统的集成门槛。”刘伟光表示。


企业在百炼上选择所需的大模型、MCP服务,再做点简单的配置工作, 无需代码,也不必做繁杂的资源部署和运维 ,几分钟就可搭起一个专属Agent应用。


这个过程里,MCP令工具的使用,走向平权化。



徐志远表示,从OpenAI发布Function Call开始,模型与平台厂商都致力于让模型更好地使用外部工具,帮人类执行复杂任务。


但在Function Call时代,工具的使用是闭源的。


“如果我做了一个地图工具,只能我自己使用,不能提供给所有模型,它的使用范围就是有限的。”


他预计,Agent作为大模型落地的最佳载体, 未来几年,其数量将远远超过现有软件应用


构建一套完整的MCP服务生态,为用户提供一站式MCP服务托管及调用能力,目的就是充分释放Agent的价值。



2


创新雨林



截至今年1月底,阿里云百炼平台中,调用通义API的企业和开发者已超29万。


通义大模型的企业客户覆盖面极广, 涵盖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 ,如互联网公司(微博、携程等)、上市商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汽车品牌(宝马汽车、小鹏汽车等)以及手机品牌(OPPO、传音、荣耀等)。


此外,其服务政企客户超1000家,科研院校超300家。


产业侧,众多企业加快步伐,借助阿里云全栈AI的力量,激活新质生产力。


这些持续落地的场景应用,渐次形成一片创新雨林。


“对智能汽车来说,大模型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蔚来座舱AI多模态负责人吴楠说,以前的汽车座舱,多使用传统语音助手,进入大模型时代,现在的座舱,既要听懂人话,又得高效执行命令,甚至要具有主动服务意识。



现在,蔚来智能座舱NOMI已接入通义大模型,在百科问答等场景可实现知识覆盖,并根据用户问答自由切换主题。


吴楠提到,未来智能汽车众多功能,将实现“agent化”,届时,用户“可以对车说,‘到前面拐角处停一下,我要接旁边打雨伞的人’,又或者,‘去前面找个咖啡店,我想停在那儿’。”


如何利用模型能力进一步解构用户需求,叮咚买菜也在尝试。


其基于通义千问的知识和推理能力, 洞察用户模糊需求,定制个性化购买订单


例如,当用户说“今晚想吃清淡的”,系统会自动推荐时令蔬菜、低脂海鲜及养生汤品组合,并支持多轮追问调整菜单。


叮咚买菜CTO蒋旭透露,除消费者端外,团队还联合阿里云,在供应链及内部运营方面展开探索。


“公司希望,通过大模型和Agent的方式,全面重构所有领域。”他强调。


众多提质增效的案例里,值得一提的,是AI重构代码开发。



作为AI智能编码助手的“通义灵码”,现在能自主执行任务拆解、代码编写、缺陷修复、测试等任务,令开发效率一下提升数十倍。


目前, 通义灵码插件下载量已超1300万,累计生成超20亿行代码 ,服务上万家企业。


今年3月,通义灵码独家中标建信金融的智能编码助手项目。


其背靠的中国建设银行,服务全球超7.57亿个人客户和1082万家公司,对研发和代码开发能力要求极高。


这意味着,阿里云的AI代码工具,通过了一道相当严苛的检验。



3


开源开放



深耕企业市场,阿里云大模型战略的两个锚点,是开源、开放。


作为坚定的开源模型贡献者,对“开源”这两个字,阿里云落笔很重。


其发起的国内首个AI模型开源社区“魔搭”,服务超过1000万开发者,同时,积极推进通义大模型家族的开源,走向全模态、全尺寸。



过去5个月,一个趋势是,迭代模型的密度加大,开源速度加快。


刘伟光透露,阿里云开源模型总量超200款,同时在开源社区衍生的模型突破10万。


“今天的阿里云,成为全世界唯一一家积极研发基础大模型,并全方位开源、全方位贡献的云计算厂商。”


易于获得的好东西,是最好的销售。 ”阿里云通义大模型业务总经理徐栋如是解读。


这背后有三点原因:


其一,这倒逼团队提升能力,做到技术领先,否则开源无意义;其二,模型与云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模型开源势间接推动云产品的销售;其三,有利于获得来自社区的充分反馈,打开面向所有开发者的沟通渠道。


站在开源的肩膀上,阿里云还想让大模型的使用,更开放、普惠。


围绕MCP服务,百炼平台首批上线高德、无影等50多款阿里集团和三方MCP服务,接下来,队伍将持续壮大,满足任意场景Agent的开发需求。


召开大会同日,阿里云宣布将继续打造AI Agent Store, 将进一步把阿里集团和生态伙伴的Agent向外开放 ,让各行各业的人都能拥有专属助理。



在徐志远看来,有了阿里云、DeepSeek等厂商推动模型能力的平权,有MCP服务带来的工具平权,Agent的繁荣和爆发,只缺一个爆点,即构建者对行业场景和真实需求的洞察、理解。


“我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徐志远说。


站在AI技术革命的浪潮之巅,站在AI Agent爆发元年,阿里云携手同行,迭代技术,一起创建开放、协作和共享生态。




图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