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中读
三联中读是著名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新一代内容发布和付费知识阅读社交平台,是安静、舒适、深度阅读与表达的知识家园。中读有最好的专栏作者,意见领袖,知识红人,我们希望把用户、粉丝、和内容创作者聚拢在一起,让最好的故事、思想与知识得到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男子突然跳进兵马俑坑,处罚结果来了 ·  昨天  
新北方  ·  降雪又要来了!明天省内继续速冻模式! ·  2 天前  
新北方  ·  雪又来了,上班第一天注意多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中读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三联中读  · 公众号  ·  · 2024-02-27 20:00

正文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走在大街上,常常感觉自己不过芸芸众生的一员,明明心里头有很多话想说,却觉得说出来没有人听,明明经历很多的伤痛,最后只能压成心事。

阿兰·德波顿曾说, 人类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中,占据最大比例的,是对伤痛的探讨。

图/《枯叶》

因为在对伤痛的公开谈论里,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淡化那些隐秘的伤痛。 悲伤无法被表达,所以才有了宗教,有了文学。

“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在《病隙碎笔》里,我们看见的,是双腿瘫痪的史铁生对疾病、苦难和死亡健全的思索;

余华的《活着》里写满了“世事难料”四个字,而他说,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图/《活着》

写作者常常是站在冰面上,目睹着人生如冰原般四下无人的寂寥,寒风彻骨, 却仍旧努力地在黑暗中升起火光,让从寒冷中前来的人,可以坐下烤烤火。

他们通过书写自身,让拥有同样处境的人深刻体认到: 他人也有着跟自己同样的悲伤。 当我们被时代、被生活所遗忘, 是文学,把我们“捡”了起来,重视我们的伤心,重视我们的碎语。 (刘震云语)

如果说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在文学中曾得到过温暖的拯救。 那么成为写作者,则是一次创造自我生命叙事的尝试,是在冰原上去开垦,努力生起新的焰火。

图/《超脱》

从阅读者到写作者,是一场文学火光的接力。

但从“写作的冲动”到“写作的行动”,又谈何容易呢?

尤其是对普通人来说, 写作,除了要有看见伤痛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有对伤痛进行二次解剖的勇气。

写作的过程,往往会让我们变回“弱者”, 那些我们为了赶路而屏蔽起来的知觉,那些回避的痛苦,在写作里,一下就全都回来了。 但正如伍尔夫日记选《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里所说: “也许我不会变得‘著名’或‘伟大’,可我要继续冒险,继续改变,开阔眼界,拒绝被人践踏,拒绝墨守成规。重要的是释放自我,不受限地找到自己的空间。”

图/《星际穿越》

而永远有人前仆后继,为生活里那些失声的、被遗忘的人书写着:

陈朗博士在追悼丈夫徐晓宏的文章《请君重醉歌行》里, 剖开了一个卡在梦想和母职中的妻子矛盾又疼痛的的内心:

“我不知道多少女人在她们杰出的伴侣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内心最痛苦地尖叫着。 又有多少女人最终用‘爱情’说服了自己,抵消了、忘却了心中的尖叫,保持沉默。”

范雨素在《久别重逢》里讲述的,则是普通劳动女性在破败斑驳的生活之外,编织的精神世界: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正是这种对真实疼痛剖开来看的记录和创作,让我们重拾了“我是真实活着的人,而非机器”的感受力。

图/《海边的曼彻斯特》

我想,这种生命力,恰是当下所需。

如同蒋方舟所说的, 文学给她提供了一种目光。 “如同漫威英雄的超能力,能够感知到万事万物之间微弱的联系,所有的细枝末节——哪怕空气中的尘埃,都在以微弱的电流交谈。”

在生活越感麻木,越是缺乏自我认同时,我们越要珍视这种“目光”。 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写,把它写下来。

敏锐度是会磨损的。当珍贵的想法萌生时,如果不写下来,恐怕就要折损在琐碎生活里,这些“灰堆里的钻石”,将再不能闪烁了。

图/《奇迹男孩》

当我们下定决心书写自身,我们缺的只是一把能替我们精准解剖的“手术刀”——如何去写?

面对一团乱麻的记忆和思绪,怎样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

内心翻涌时,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语言拥有刻画心灵的力度?

从阅读到写作,苗师傅,正是那位在文学之路上始终陪伴我们的人。

苗师傅·基本写作法 | 第三期

▼正在招募中,即将开营▼

从《文学体验三十讲》到《基本写作法》,他带我们 发现了那一团团温暖的文学火光, 也教我们 如何成为“生起焰火的人”。

苗炜,小说家、资深媒体人

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主编

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的苗师傅,30多年出了十几本书,是一个小说家兼资深媒体人。

在三联中读训练营《苗师傅基本写作法》中,他就把自己三十多年来总结的写作秘诀倾囊相授。

面对很多想要开始写作却不知从何写起的人,他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写作的才华,那太正常不过了,每一个要学画画学跳舞学写作的人,都面临好几百个人来说他没天赋没才华, 写作有时候就是从自我怀疑开始的。

图/《模仿游戏》

纵使写作是往内心深处艰难的跋涉,但当我们跟随苗师傅完成一次次写作的尝试,开始 理解自己, 同时能够 表达自己 的时候,我们不仅 完成了一次次内心的安顿和自我的确认, 也为他人发现自己,提供了一把“扶手”。

当然,苗师傅的课上能直接拿来用的 写作技巧, 也让学员们“记笔记记到手软”!

比如, 面对打结成块的记忆、一团乱麻般的思绪感到没有方向时, 迈不出写作的第一步时,苗师傅说 克服写作恐惧的方法论,是写片段。

比如 讲事件, 当我们 苦于写故事总是写成流水账, 他说推动作品的引擎,是要加大作品的“砝码”,让人物自己做出选择。

面对“言之无物”、“结构散乱”、“语言贫瘠”等写作路上磕绊人的的“石块”,苗师傅从 时间、人物、事件、语言 等角度出发,为我们打磨出一枚写作的“金刚钻”。

图/《Hello!树先生》

也不必担心 不懂,因为 苗师傅 会从你最熟悉的作品入手,讲出那些我们未曾关注过的作家秘笈:

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

“那大团的白云,从祖父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这是一个低视角的广角镜头,能够看得出祖孙两人的位置,写作者在描写时应该注意镜头意识;

“前边掉了底,那鞋就张着嘴,他的脚好像舌头似的,每一迈步,就在那大嘴里边活动着……”

——这也是只有孩子才能看到的低视角,当萧红以儿童的身份来写作的时候,她就会选择儿童的视角。而她用比较成熟的语气去描写呼兰河镇中的状态,更多是一种冷静地空中俯瞰的视角。

例如鲁迅先生有名的“枣树”。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 当我们遇到重复的句式,要揣测一下作者的心思在哪里。 这里表现的,其实是目光的移动,背后是有点儿狰狞的天色,后面的天好像离我很远。目光从一棵树上移动到另一个树上,背后的天在离我远去。
仅仅是我们都熟知的片段,也能听得人拍案叫绝:自己读的时候,怎么意识不到呢!

也因此,哪怕是初次接触写作的普通人,在这套一听就会的“基本法”的指导下,也能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人生处女作。

你,不来加入吗?

43天 练功周期+ 超500分钟 苗师傅视频授课+ 苗师傅 入群指导 + 2次 直播点评课+ 4次 实战写作练习+ 投稿 活动+ 300小时 社群服务

现在报名

限时优惠价 598元 (定价 9 98 元)

再送 三联中读x言仓原创2024年周历


▼点击下图,了解更多▼
3月即将开营

苗师傅是谁?

是个作家。 写小说,写随笔,出版了《烟及巧克力及伤心故事》《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给大壮的信》《面包会有的》等十多部作品。
是个媒体人。 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原《新知》杂志主编。
是个聊天好听的人。 三年前开始,他在三联中读平台先后开了三季文学课,《文学体验30讲》《文学的30次夜游》《文学的30种滋味》,没怎么宣传,很自然地成了爆款,200多万次收听。去年,他又开了一档播客《天真与经验》。
专栏作者毛尖说他,“ 本质上,苗老师是个文本享乐主义者。听苗老师讲课,几乎可以直接兑换成肉身经验。愉悦,是他的最低纲领,也是最高纲领 ,一如罗兰巴特的文学守则。”
苗师傅在家中书房(周叁 摄)
他的同事,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的王小峰说,“去逛一次阿姆斯特丹,他能想到十几位作家二十多部作品的四十多个相关片段以及七部电影里的二十二个片段。 苗师傅的文字跟他真身一样,读起来像个慢性子,引经据典讲讲里面的道道,偶尔冒出点坏水。

而作为参与包装这门课的我而言, 苗师傅的存在,让我觉得世界更美好了一点。 因为,一个像他这样才华横溢的人,居然还能长得这么好看,声音这么好听。这可绝不是粉丝滤镜。毕竟连他的老友,《读库》的老六都要略带醋意地说他“绝对称得上是个帅哥”,并对他子弹袋般的腹肌赞口不绝。

▲点击报名,跟苗师傅学写作


这个训练营会传授你
哪些写作必杀技?
写作的5大制胜技能点(时间、人物、事件、语言、技法) ,帮你一次点亮。

时间 :如何不写成流水账?如何怀念故人往事?

人物 :一个人如何成为故事的起点?如何发现人物身上的独特性?

事件 :如何把事件写成艺术?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语言 :如何培养自己的语感?如何找到自己的语调?

技法 :如何改变感知界面?如何找到内心僻静处? ……

就拿“语言”这一单元来说 ,苗师傅教的,不是让你机械地模仿锦言佳句,而是通过写作片段练习,让你真正领会“语言”在写作中起到的作用。 随便看一个苗师傅出的练习题吧

写作片段练习:你夜晚杀了一个人,早上走到一个湖边,描写湖边的景色,但不要说你杀了人,想办法通过景色描写传递出危险或血腥的气息。

毫不夸张地说,这样 透彻地懂得“写作的本质” ,且能带你 直接去切“写作的本质” 的老师,在市面上是独一份的。 有时,苗师傅在群里随口的一句话,一个轻轻的点拨,已能让你醍醐灌顶,大呼顿悟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绝不是虚言。

这个价值,早已比学费昂贵不知多少倍。


这门课使用的“教材”

有什么不同?
我们调研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同类训练营,发现它们多数采用主讲人自己的作品作为“教材”。或是选取一些版本较老的写作教材中的范例,这些,在我们的训练营中都不会出现。

我们希望打造一种 极其丝滑、更为有效 的进入方式——

学习素材全部来自学员喜爱的文学文本,其中既包括经时间淘洗的名家经典,也有让你惊呼别有洞天的冷门佳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