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在祖国西北的戈壁滩上,曾悄悄矗立着一座百米高的神秘铁塔。称其为“中华第一塔”亦不为过,因为正是这座塔,率先撑起新中国的第一份自信。但在其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蘑菇云”的升起而消失之前,只有极少数人目睹过它的真容。今天,我们只能通过部分亲历者的回忆去想象其形,感其宏伟。
1964年10月4日,第一颗原子弹核部件用直升飞机运至铁塔下面
1964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前一天,上午9时,气象汇报。10时30分,张爱萍确定起爆零时为10月16日15时,中央随后批准。10月16日清晨4时30分,张蕴玉、李旭阁、张震寰等随张爱萍进入爆心铁塔附近做最后视察,身为核试验基地司令员的张蕴玉感慨道:“这座铁塔是戈壁滩上最高大、最耀眼的目标,也是最鼓舞人心的目标!”
张爱萍望着黎明天幕下笼罩在聚光灯光柱中的伟岸铁塔缓缓说道:“到今天傍晚,它就不存在了,但它是值得亿万中国人千秋万代铭记在心的中华第一塔!”
12时,张爱萍接周恩来指示:如无特殊变化,不必再来回请示了。零时后,无论情况如何,立即跟我直通一次电话。
14时30分,首次核试验现场指挥员进入距铁塔60公里的白云岗观察所。
15时,惊天动地的核爆炸发生了,尽管这个时刻不知在脑海中想象了多少遍,但那一刻,身经百战的将军们和科学家们还是愣住了,几分钟之后,张爱萍才拿起电话向周恩来报告:“成功了!”
电话那头没有回音……好一会儿,周总理终于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张爱萍转过头望着站在身边的王淦昌,向这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寻求答案,王淦昌用右手背抹去了眼角的泪水:“应该是的!”
望着这连接天地的蘑菇云,还能是别的答案吗?但是毛主席要的是能说服世界的科学数据。
两个多小时后,张爱萍签发了一份经过多位专家检测并认定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在2万吨TNT当量以上。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现场
如今,这座被我们引以为傲的“天下第一塔”,匍匐在罗布泊的戈壁滩上——被数百万摄氏度高温烤弯的粗壮钢管,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弧度划过长空,仿佛一副张开的巨弓瞄向苍穹。铁塔遗址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中华第一塔前,你可能会联想到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或者古希腊艺术作品“掷铁饼的人”。
的确,它是思想和力量的伟大产物。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铁塔残骸
1963年夏秋之交,围绕首次核试验采取空爆还是地爆,核科学家们之间出现了不同意见。程开甲力陈地爆的可靠性和可控性:空爆发生在距离地面数百米的空中,而且是在高速运动中,一旦运载飞机或首枚原子弹发生异常动向、突发故障,将无法干预,数据难以取得。而且万一这种情况发生,立即可能演化成不可控制的灾难性后果。采用地爆方式,可以进行人工干预,甚至暂停核试验,直到危机排除,同时可以全面完整取得试验数据。我们的目的是,稳妥可靠地实现第一次核试验。
两种意见报上去,张爱萍经过慎重的推敲,支持了地爆方案并得到了党中央的首肯。为了确保首次核试验稳妥可靠,并取得更多的测量数据,中央专委决定采用静态试验,将核装置放在102米高的铁塔上引爆。我国首枚原子弹将由这座铁塔托举到102米高的空中。铁塔是无缝钢管结构的自立式塔架,有8467个构件,包括起吊、空调、电气三个设备系统。因此铁塔成为一个关键建设项目。
许多年以后,张蕴玉回忆说,在所有工程中,质量要求最高的就是爆心铁塔工程。
近期热播电视剧《激情的岁月》拍摄时的铁塔布景
这座中华第一塔的诞生,凝聚着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的心血。他们中有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他们许多人是在很多年之后才意识到,1963年秋冬之际他们接受任务,几乎经过半年挥汗如雨建造的这座铁塔,就是托举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核爆塔!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有一座普通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做出贡献。墓碑的主人叫沈骏声,他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工程专业,曾参加了我党的地下斗争,后来由党组织派往苏联学习钢结构工程,回国后参与了东北地区的国防基础工业建设。
铁塔由工程兵国防工程设计院设计,无缝钢管由鞍山钢铁公司专门生产,塔架由建筑工程部华北金属结构厂制造,装原子弹的吊篮和专用起重机由北京起重机器厂制造。塔架任务下达到北京东郊的华北金属结构厂后,整个工厂戒备森严,车间只准进不准出,连一日三餐都由食堂大师傅送到现场。承担建造铁塔任务的钢结构车间上百名工人师傅,更是感到了一种临战的紧张和肃穆。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1955年从解放战争战场集体转业的一个营的解放军官兵,冲锋陷阵他们并不陌生,流血牺牲还没有从他们的记忆中淡忘。虽然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他们大多数人已经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但铁塔建造要求执行极其严格的质量标准,这让他们心情紧张。作为国家建筑工程部主管技术工作的金属结构处处长,沈骏声和工人师傅们连续工作了近四个星期,每天吃住在车间里,人明显消瘦,双眼布满血丝。
一天,由于一个法兰盘的焊接出现质量问题,与图纸要求存在并不明显的误差,如果按照以往的标准,质检员可能放行,但是这次不行!全部工序暂停运转,沈骏声跳上一辆车间运料的平车,对着在施工现场的数十名工人师傅大声说道:“师傅们、同志们,你们知道这座铁塔的分量,将来大家更会体会到它给我们带来的荣耀!今天,我提出这个要求:下一道工序就是上一道工序的质检员,如果上一道工序出现质量瑕疵,下一道工序有权拒绝接收。”
一位工人师傅递上一杯水,沈骏声嗓音嘶哑:“昨天夜班凌晨一点多钟,有一位老师傅晕倒在下料机旁边,傅锋厂长已经在医院看望,车间领导也过去了。还有几位师傅砸伤手脚,轻伤不下火线。上级领导要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要勇挑重担,加强协调沟通,提高效率,注意劳动安全防护,严格实行三班倒工作制,一般情况不批准加班。”
质量检验处在工程和工艺实施的末端,任何疏忽大意秋毫之失,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沈骏声对负责伽马射线探伤的魏师傅说:“魏师傅,你的工作负荷空前繁重,现在增派两个年轻人协助你,担子越重越要注意伽马射线防护!”
工人师傅们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越来越多,劝都劝不回去。累得支持不住,他们就和衣在车间钢板上睡上一阵,起来后接着干。
当年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运输到新疆罗布泊爆炸实验场的火车专列
1964年2月,八台大型平板拖车将铁塔构件运抵爆心位置。2月21日,铁塔开始吊装,负责铁塔安装的是工程兵特种工程技术总队,他们组成了一个160人的铁塔安装队,在中央广播事业局、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建筑公司的配合下,开始了艰巨的铁塔安装任务。经过68个日夜的工作,铁塔于6月26日安装完成,巍然耸立在一望无际的罗布泊戈壁上。这座铁塔当时创造了一项中国之最——中国几千年来最高的塔式建筑,当时我国最高的广州对外广播发射塔高度是90米,在铁塔面前只能屈居第二。
对屹立于大漠戈壁之上的百米铁塔来说,在原子弹起爆之前,对它威胁最大的是罗布泊骤起的狂风,狂风卷起漫天砂石,形成一个巨大的力矩,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无情地撼动着铁塔,仿佛要把它推倒摧毁。实践证明,铁塔经受住了严酷自然环境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托举我国首枚原子弹试验成功的使命。
1980年10月17日清晨,已经年逾花甲,担任四川三线国防工业某企业负责人、来京参加与外国企业技术谈判的沈骏声,独自来到华北金属结构厂,走进静悄悄的钢结构车间,夜班师傅已经回家,他抚摸着一台台机器设备,上面还留有余温,这是他亲手参与建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工程之一。
他相信曾经亲手建造铁塔的工人师傅们,一定知道了当年他们一起参与制造的铁塔与1955年罗布泊那惊天一爆的关系。
(如果您是第一核爆塔的参与者,或者有关于该塔的第一手资料,请和我们联系。)
沈骏声生前遗照
作者:陈安生
编辑:余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