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人自古重朋友。
在儒家的五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中,朋友也被列入其中。中国的诗词里面,对朋友这个主题也是津津乐道。比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孟子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李延寿的“布衣之交不可忘“。中国的四大名著里,有两部都用极重的笔墨歌颂了侠肝义胆的朋友之情。
在女性地位不高的古代,朋友之情甚至高于夫妻之情, 古谚语有“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不可续。”在武侠小说中,更是不乏“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义结金兰。
为什么中国人重视交朋友?
首先,人有被理解和分享的需求。人在遇到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的时候,需要有人倾诉来抵抗孤独感。在古代人口不密集,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遇到一个志同道合,聊得来的朋友的几率很低,友情因此弥足珍贵。所以才有“誓为知己者死”的名句,也有俞伯牙因知己钟子期的离世,悲痛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的传奇故事。
其次,中国的人情社会倚重朋友的帮扶。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办事。”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人情大过天,朝中有熟人对自己的升迁和自保都有很大的裨益。所以,古代的官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迎来送往,结交党羽。即使在百姓的生活里,有朋友的帮忙,也可以拥有很多的便利,或者提高工作的效率。所以,中国人有“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人多好办事”的道理,也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远亲不如近邻“的俗语。
最后,人脉广被视为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很多大英雄多喜欢广交天下英雄豪杰,也有一群豪气干云、侠肝义胆的朋友扶持。比如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还是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就更是靠朋友登顶的集大成者。
古代的人选择朋友的方式相对单一。多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诗会友,以酒会友,以武会友;或是有目的性结交对自己的仕途有帮助的朋友。有些则是因为父辈是朋友,所以也就理所应当的和他们的下一代成为了朋友。朋友也基本是按交情的深浅和来源,分为知己,挚友,故交,文友,武友等。在那个时代,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界限还是比较明显的。
但是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选择朋友的方式逐渐多样化,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界限也变的越来越模糊了。在网络还没出现之前,我们通过写信互相倾诉,彼此了解,成为笔友;在即时通讯软件开始盛行的时候,我们通过QQ等社交软件互相交流,成为网友。这种交朋友的方式更加的随机和没有目的性,而且两个人彼此之间可能并不认识,但是却可能彼此交心,了解更加真实的自己。
后来再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微信,微博,小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朋友的选择逐渐从主动变成了被动,种类也变的更加繁杂。比如,两个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无需了解,就可以通过朋友圈看到彼此的生活,成为互相点赞的关系;或者因为喜欢你发布的某个视频或者言论,成为你的粉丝和拥护者。而且,在虚拟世界的掩护下,这些支持者的情绪和喜爱往往更加真实,所以他们“誓为知己者死”的决心,绝不比现实中的朋友少。比如著名的“427”事件,粉丝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将饭圈掀的天翻地覆。
网络的便捷,让我们交朋友变得越来越容易了,也让“和谁交朋友”这件事变得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更加自由的发表言论、展露真性情、释放情绪。所以,在网友这个巨大的群体里找到和自己真正契合的人的几率大大的提升。但复杂的是,正因如此,我们在现实中向朋友倾诉的渴望降低了,在现实中渴求被理解和分享的需求也降低了。所以,在现实中,我们对朋友的选择变得更随意也更不走心了。社交应酬的朋友多了,但真诚交心的朋友少了。
相比于成人的世界,孩子的世界就相对简单多了,对朋友的选择反而比成年人苛刻。小一些的孩子喜欢和玩具做朋友。就像我6岁儿子的毛绒小章鱼和3岁儿子的小熊。因为这些玩具陪伴他们时间最长,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多。再大一些的孩子有了和人交流分享的需求,就会和性格相投的孩子成为朋友。孩子的世界里没有虚与委蛇,也没有功利,挑选朋友的唯一准则就是玩的开心。
还记得大学时,总是和宿舍里的四个闺蜜粘在一起,聊不完的天说不完的八卦,在校园里摆剪刀手拍照开心的像个孩子,晚上在宿舍里慵懒的刷着无脑偶像剧,周末在校园里漫无目的的闲逛,日子过的快乐而满足。她们永远是那个最懂我的人,最支持我的人,也是逼我复习时骂我骂的最凶的人。如今,再难遇到这般纯真的情谊,真情实意的朋友早已成了一种奢侈品。
科技的进步改变了我们交朋友的方式,让我们在虚拟的世界里真实,却在真实的世界里虚伪。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们更关心粉丝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不是现实中朋友真诚与否。
《老友记》里的六个朋友,虽然职业、爱好、性格各异,却彼此爱护,真诚以待。他们一起生活,一起结婚生子,一起老去,真是最温暖的生活方式,曾让我无比向往。现在看来,这实在是个奢侈的梦想,因为我们早已不那么在乎和谁交朋友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