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以传播大数据、解读行业趋势、数据化运营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已有150多万行业人士关注,荣获2013年新浪微博百强自媒体、2016年中国十大大数据领域影响力平台,关注我就是关注数据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文摘  ·  特朗普联手奥特曼,狂砸 5000 ... ·  3 天前  
CDA数据分析师  ·  【干货】半监督学习(下)Label ... ·  3 天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除了性生活,就是打麻将:中国2000多个县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能走捷径,为什么不呢?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7-08-06 09:06

正文

就像下图那样,几乎任何事情,在做到70分的时候,并不需要太多努力;稍微天资聪颖一些,做到80分也不难;但是,若想做到90分以上,相较于80分来说,付出的额外努力会远远不止10分,而可能是好几倍。

这固然告诉我们,要沉下心来,才能在一个领域内有所建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不需要在某个领域成为顶尖人才、只需要做到80分的时候,就犯不着抱着All in的心态说:我要踏实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不能走捷径。

 

实际上,在大多数领域,我们都是需要走捷径的。比如,我学习弹吉他,只是为了缓解压力,那直接去学和弦就好了,不需要从乐理开始。再比如,我学习财务知识,只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公司,而不是去做一个财务,所以我只需要懂得基本概念就好,不需要去看大部头的财务书籍。

 

现在这个时代,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最终做到融会贯通,其价值未必会比某个领域做到顶尖的人更低。


我曾经提到过一个在企业做培训的朋友,她在这个领域做得一般,但业余时间爱画画,当然,画画也是半路出家,水平也一般。但是,她把培训和画画结合起来了,成为了一名视觉引导师,因为能够同时会培训以及画画的人并不多,所以做这份职业的人很少,她就变得稀缺了,给很多大企业都服务过,价值也比之前只做培训高得多。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的“多元思维”,也是在鼓励人们:不要只从单一维度看问题,而要熟悉多个领域,多维度看问题。他还提到了lollapalooza效应,也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后,产生核爆式的临界效应。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条线做到90,那么这条线的长度是90;如果你在两个领域做到70,如果这两个领域之间能够相互关联、连成面,那么面积会是70X70=4900。如果是三个维度构成的立方体呢?就更是数量级的差异了。

 

所以在多维度竞争成为可能的时代,我们需要掌握“快速在一些领域做到80分”的能力。但在我看来,大部分人都只能做到“日复一日地做一份工作,还只能做到80分”。

 

如何能够做到呢?答案也很简单,就是:抓核心


做咨询的时候,需要快速地在1周之内了解一个行业。很多人会觉得:那是咨询顾问聪明、学习能力强。


但在我看来,只是因为他们能够拿到优质信息资源、所以掌握了那个领域的核心而已、倘若把这个核心教给任何一个智商尚可的人,他们也可以做到。

 

不信的话,回想一下我们大学的考试,你会发现大多数人也是用考前一周的时间去突击的,只要抓住了核心,最后考试成绩都不会差。

 

我们常说的“二八原则”,其实也适用:一个领域20%的核心内容,能够解决这个领域80%的问题。

 

所以,掌握这20%的核心,成为我们在多维度竞争时快速学习某个领域的关键。

 

那么,如何找到并掌握一个领域的核心呢?

 

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方法。在这里,我区分了三类学习内容,一是知识,比如经济学知识、财务知识等等;二是技能,比如怎么画PPT、怎么做Excel;三是能力,比如如何沟通、如何结构化思考等等可迁移能力。


 



1)知识类的:找到基本概念和大纲

    



对于知识类内容来说,核心的20%其实就藏在基本概念和大纲里面。

 

我大学里学的是经济学,那时候上课不太积极,常常靠考前一周突击,学渣一枚。但我的经济学专业课没有低于90分的,不是因为我学得好,而是在于:一张考卷的容量是有限的,老师只能考核心内容。


所以,考前突击的时候,先理出个大纲,然后只看大纲里的内容,其它细节知识干脆忽略。

 

比如说,如果把经济学梳理一下的话,大概有以下这些核心概念

 

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是:人们面临权衡(People face trade-offs)。为什么要权衡呢?因为资源是稀缺的。

 

这是经济学能够存在的基础,因为它就是去研究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最大化我们的幸福。

 

具体资源配置涉及什么呢?两方面:一方面,有限的资源(劳动、土地等)如何分配于制造不同的产品(造房子还是做衣服,具体怎么做);另一方面,这些产品生产完毕之后,怎么决定分配给谁来消费。

 

这就有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有市场,当然需要价格机制。而价格会对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

 

接下来,就是研究具体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影响因素了,就涉及边际效用、边际成本的概念。

 

以上是针对个体的研究,是微观经济学的范围。一旦个体决策放大到群体行为的时候,就变得复杂了。从需求暴露出来到产生行为决策,从产品生产到形成有效供给的过程中,存在时滞,而且还可能出现信息错配。这时候,就需要引入宏观经济学。

 

只需要知道上面这些内容,理解里面的概念,考到80分以上应该不成问题。而学会以上这些概念需要多久呢?3天最多了。


 

当然,以上是我自己理解的纲要,实际上,不同的教科书陈述方式不同,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梳理。但以上概念,无论在什么纲要里面,基本都会涉及。

 

那么,如何得到这些呢?我之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一个方式是看经典书的目录,另一个方式是询问资深人士。

 

关于看经典书的目录,我自己有一个习惯,就是书买回来之后,先花10分钟快速翻一下,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大纲是什么,然后才会去看细节。


因为有了大纲,我才知道重点在哪里。看一本书,一定不是每一页都平均用力的。

 



2)技能类的:找到关键成功要素

   



对于技能来说,就很难像知识一样,用“大纲”和“概念”来学习核心了,比如,你能告诉我Excel的大纲是什么吗?

 

所以,我们可以用关键成功要素的方法

 

我在刚做咨询顾问的时候,有一次被项目经理狠批:你PPT为什么做得那么难看?有没有审美?

 

当时非常沮丧,因为熬了无数个夜晚做出来的方案,最后却得到这样的评价。所以我下决心去美化一下PPT。

 

最后情况是:项目经理周五说的这话,我下个周一的时候,PPT就全改了,彻底把她惊到了。后来这个事儿在公司广为流传,大概是:一个学习能力超强而且超级拼命的顾问,用2天时间提升了100页PPT的逼格。

 

怎么做到的?其实很简单,我当时就是拿了一些同事的PPT,跟我自己的做对比(因为不能拿客户资料出来,所以这里用我之前演讲的一个PPT表格模拟了一个,左边是我自己当时的水平,右边是一位同事的),找出关键成功要素(或者说关键差异)。


你也不妨花点时间,仔细对比一下这两张图,看看差异是什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当时找出了三点差异:1)饱和度;2)边框;3)行间距。然后我把自己的PPT做了三个改动:1)把原先填充颜色改成半透明;2)把边框改细;3)把行间距拉到1.5倍。这样改好,你会发现,逼格高很多。



那我花了多久呢?当时是周末,花了1个小时找到用于对比分析的PPT、做对比分析,然后花了2个小时调整自己的PPT,差不多半天就搞定了。

 

这三点,其实就是一个PPT变得更加美观的关键成功要素。

 

当然,比起真正的PPT高手来说,我差得远,我也从来没说过自己善于做PPT。不过对于一个咨询顾问来说,PPT做得炉火纯青并不是关键,解决方案才是关键,所以,花一点时间把PPT做到80分就够了

 

Excel也是如此,做分析师的时候,经常要做一些数据分析。当时我老板扔了一本Excel书给我,300多页,我特别感动,然后就此扔在了一边。因为我每天加班到死,实在没时间看。

 

后来,我花时间去找了几个项目的分析表格,总结了一下,发现最常用的功能就5个:If函数、Sumproduct、Vlookup、数据透视表、Subtotal。去网上搜了这些功能的用法,连上找分析表格到学习公式的时间,2个小时搞定。


这2个小时,解决了我90%的Excel问题,之后在极少情况下碰到其它公式的时候,我一般就临时去学,学完就实践。

 

所以,那些刚进咨询公司的分析师们,每次提到自己要好好钻研PPT、Excel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说:去找捷径,然后把你多余的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3)能力类的:方法/思考框架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会知道,能力的习得,其实比知识和技能要更难。因为知识的话,有时候理解就好;技能的话,实践一次就好,比如Excel公式;但能力,比如沟通表达,并不是多说话就能提升的,可能需要漫长的时间,持续一辈子持续精进。

 

但是,只要你不是想成为演讲专家、谈判专家这些靠沟通吃饭的人,而只是把沟通当成你促进事业和生活成功的工具,那么只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就好了。


任何一个能力,背后都是有思考框架的,掌握了它,就可以超过大多数人。


比如:只要你在沟通的时候,先表达主题,再根据时间、空间等顺序来组织信息,这样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相关文章:《咨询费1小时3千,他们的思维你学得会》

 

根据这个方法练习,3个月时间,就能够成为一个沟通表达有条理的人了。而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有多少呢?不到10%。3个月的时间超过90%的人,是不是走捷径呢?

 

再比如,自律能力是个大话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跟自己的惰性斗争,然而也没有成功,因为这跟每个人天生的个性、基因都有关系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可以从理性、感性、情境三个方面入手,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引导自己的行为,那么就能够大大增强自我掌控力。(相关文章:《“说了那么多遍,你怎么才能改?”》

 

其实,能力这个东西听起来很虚,最终还是反映到“行为”上面的。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沟通能力很强,一定是看到他说话条理清晰、很容易说服别人等等。而为什么他能够说话条理清晰呢?背后一定是有道理、有方法的。刚才提到的“先表达主题、再根据一些逻辑顺序来组织信息”就是一种方法。

 

91年出生的李叫兽,在营销领域能够超过很多做了十几年的人,靠的就是正确的方法。据说,他小时候被揍,就去看打架的书,总结出打架的核心方法:用坚硬击打柔软。然后他不断练习,三个月之后成为打架高手。

 

芒格也说:100个思维模型,能够解决90%的问题。这也是在说:要抓住核心,要找到方法。

 

当然,虽然我们今天一直在说:走捷径,找到核心,可以轻易在一个领域做到70分。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某些领域,还是需要做到90分的,那个是你的立足之本。

 

其实说来说去,还是要有策略,在进入任何一个领域的时候,你需要想清楚: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下力气钻研、做到90分以上;在什么情况下,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掌握20%的核心,做到70分

 

只有这样,你的时间产出才是最大化的。否则,很可能就是时间投错地方,最后发现:自己效率超高,但成果却不高。

 

找到正确的方法,是我们努力的最大“捷径”。


目前数据君的数据圈只能通过我邀请才能进,收费298永久,本来昨天涨到598,许多人找我,所以新平台未上市先,先298吧


唯一的加入方式:


加我微信:seedata        


 转账298,先拉微信群,再邀请进小密圈


犹豫的、不懂的、咨询的不要加,加了也是僵尸,时间宝贵,你我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