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天分享的嘉宾,稍后我将从背景介绍,申请时间线,软背景提升,申请需要的准备,择校策略等几方面为大家讲解。
首先,我目前的申请背景包括85+的GPA,一段前端代码实习,一段强专业相关的通信行业硬件实习。科研相关的只有一段校内实习,是跟着老师做的端到端可见光通信。跟同学一起参加数学建模竞赛,顺便发了一篇会议论文。目前在某大厂的智能驾驶部门做数据挖掘实习生,主要用的是python.
大二结束的暑假,我已经完成了第一段实习
,在一个餐饮公司写前端(就是给订餐小程序写页面之类的)。之后决定要走出国这条路,就对比了多家中介公司,选择签约了微思。
当时中介老师跟我说,申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GPA,其次是语言成绩(托福或者雅思),然后是科研和实习。
所以
从大三上学期开始,我目标就是保证GPA的同时,尽可能参加科研项目。
当时大三上学期还有很多课程,疫情原因也很难参加校外实习,所以在学校里和老师一起做了一个校内科研。
再强调下,
做科研的前提肯定是先要保证课内科目的GPA不能拖后腿。
我们专业到了
大三下学期
,必修课就比较少了,会腾出时间给同学们进行实习,考研复习等这些工作。我当时的GPA大概是84.6左右,为了能够上85这个门槛,那个学期选修了很多的专业选修课,还去重修了之前分数比较低的科目(每个学校刷分的政策不一样,以及GPA的折算公式不同,大家还是要因人而异)。因为很多学校都是卡GPA到85,211要卡85,双非可能要卡90.
在这个学期,疫情已经放开了。除了刷GPA以外,其实我还计划参加过一段校外实习。在微思老师的帮助下,有联系到一位清华的导师,但由于时间原因,还有我的科研水平可能跟不上那边实验室的进度,最后中道崩殂了。所以在申请这条路上,我其实也走过不少弯路,这个后边再讲~
这学期刷分完成之后,我的GPA大概达到了85.6左右,基本满足了一些名校申请的最低要求。
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我进行了我的第二段实习
,考虑到申请的一些因素,这段实习选择了在通信行业知名度比较高的中国移动进行,而且我主要做的是和专业契合度比较高的网络口的工作,这对我我后续的申请帮助也比较大。
同时,这段实习耗费了我很大的精力,可能国企本身收的实习生就比较少,加上我又想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所以经历了很多轮测试才成功入职。
我这个人比较拖延,所以一直到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也发现了,我的语言成绩提升到现在还没开始提到。事实上,我大概在这个暑假,才初步开始我的雅思“屠鸭”进程。
每天晚上实习结束回家,才有一些时间学学雅思,而且也没报班。经过假期这样强度不算太高的学习之后我参加了第一次雅思考试,我记得特别清楚,考了5.5,几乎就是没什么用。
我当时心态有一些波动。开学之后的
大四上学期
还有一两门课,所以预感GPA也会受到影响。想到课内成绩肯定是第一位的,于是在上课之余报了一个雅思的小班课,加上自己刷题做阅读和听力,考到了6.5,小分5.5.
这个雅思成绩别说G5,爱丁堡,KCL这种学校也是不够的,大概只够澳洲的一些学校,所以就继续考。这次我报了一个口语和写作的1对1提升课,在第三次雅思考试中,终于考到总分7, 小分6.5, 满足了G5对于工科的绝大部分语言要求。
这时我才敢于冲击我的申请季,正式开始我的目标院校申请之路。
在正式申请之前,良好的择校和选校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最开始签约之后,微思的中介老师就和我们商议确定了选校名单。当时我要求的标准是QS和times排名都要在前50,地理位置则英国,新加坡,香港,澳洲都可以接受,尽可能是在英国或者香港,如果实在不行,其他地方也是可以考虑的。
然后我们选了像港大,IC、UCL和新国立作为冲刺学校,选择爱丁堡,KCL、南洋理工,曼大等作为主申学校,拿澳洲的学校做了保底。项目方面则是一半项目作为主申,拿出一小部分保底,其他都用来冲刺心目中比较好的学校。
这里提醒大家,
选校的时候,一定要清晰你的留学目标。
比如我,非常清楚自己上完学后,会立马回来找工作,而很多企业校招卡QS和times前50/前100,所以我在择校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排名。而我身边的一些的朋友和同学,留学更注重的是体验,可能会选一些风景优美,人文关怀做的很好的学校;有一些同学留学的目的可能是留在那边工作一段时间,获得了比较完备的工作经验或者项目经历再考虑回国发展,就相对要看重一些学校对于毕业生的career service;还有一些同学想要继续深造,读博士,所以可能更看重比如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和在学术界的地位。
所以择校的时候,
学校的排名固然是重要,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只看排名来选择。
而且在
申请顺序和时间线
上面,我们也讨论了很久才有结论,比如香港的学校,占位费很高,可能有些项目要七八万甚至10w人民币。如果很早就申请港校,来了offer,交占位费你就没法舍弃了,后边学校就大概率申请了,要么就是不交占位费,但你也可能就错过了很好的项目和机会。
所以我的申请策略里,港校申请时间就安排的不那么早,同理保底校也不能太早申请,如果来了offer,不交占位费就是失去了保底的作用,交占位费又大概率会亏掉。
正式申请时,我先申请的是爱丁堡,KCL, IC, UCL, 来了offer我就肯定要去,或者是占位费不算太高,如果后来有更好的学校,我也可以舍弃的这种项目。
除了选校,还有选项目。比如我是学通信专业的,大部分学校都申请的是电子工程,通信,以及信号处理这种和我本科专业强相关的项目。
当然为了冲刺一些排名更高的学校,我也申请了UCL比如城市空间科学urban spatial science, 还有智能制造digital manufacture and advanced material. 这种新开的专业,又是交叉学科,可能就会容易以一个不太高的背景申请到一个排名很高的学校,这也是一种选择。
我最后录取到的是UCL的智能制造项目的offer,对我来说是还不错的成果。
说到这个话题,可能会有一点贩卖焦虑的嫌疑。
如果这个问题交由
正在备考雅思
的我来回答,我可能说大二最好,因为雅思有效期两年。如果交给
正在刷GPA
的我来回答,我可能会说大一最好,因为大一的课程学分占比很多。如果交给
正在做科研
的我来回答,我可能说越早越好,因为很多身边的朋友高中就有科研经历,这样他们做科研的时候就会很得心应手,不像我甚至会因为跟不上小组的进度被踢掉。
但
如果交给现在的我来回答,我觉得留学什么时候准备都不算晚,最关键的是,你要从你想明白了“为什么要出国留学”这个问题之后,开始准备。
我见过一些身边的朋友,可能很早在大二,大三就开始准备说要出国,雅思考了六七次,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还可以的分数,又觉得可能出国并不适合自己,就去准备考研,准备保研,最后到了毕业还是很茫然,不知道该往什么方向努力。
也有见过一些同学可能刚开始没有去准备出国,选择保研却失利,但是他的加权成绩不错,有很好的科研项目,不想卷考研这条路,也需要一个研究生文凭好在未来的职场上面能更有竞争力,就开始申请出国,也获得了理想的offer.
可能有些同学会想,我着手准备太晚,会不会走弯路呢?比如我重视GPA太晚会不会导致我的分数很低?我考雅思太晚会不会影响后边的申请节奏呢?
作为一个刚刚上完四年大学的学生,我和很多一直push同学们的老师想法不太一样,我觉得大学生活本身的体验也是很重要的。
之前我说我走过很多弯路,比如之前我以为参加志愿活动,会对申请有很大帮助,于是我去参加了冬奥会通信中心对志愿服务,但是后来老师说这种理工科申请不太看重这个,但是这件事本身在我本科期间也是很珍贵的一段回忆。比如成绩的高低,我认为大部分同学的自制力并不会因为要出国,会影响自己对于分数对重视程度。对自己分数要求高的卷一点的同学,就算不出国,也会对自己有很高的分数要求,也会得到很高的分数,平时比较随性的同学们就算从大一打定主意说要出国,也不会因此对自己严格要求,必须和卷王一较高下。
当然,我想说的也并不是可以随意摆烂,只是希望大家不必因为自己开始着手的太晚而感到焦虑,着急自己一定要做出什么决定,而是想清楚为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做这个决定以后自己会不会后悔。
做出决定再开始准备,才是最好的时机。
从准备留学到迈入申请季,再到现在,我和微思的申请老师,网申老师有着很长时间的接触。整个中介服务的体验还是很好的,最开始签约,择校,到背景提升,申请,再到现在很多后期的服务,都让我觉得很满意。
不仅是我个人这样感觉,
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在计划和准备出国,大家平时会聚在一起,聊聊和中介沟通或者battle的一些趣事。
交流的结果就是和市面上很多中介比起来,微思的服务确实是很好。
比如
,文书支持无限次数的修改,我说哪个地方不满意,哪个地方就可以无限次数的修改,一直改到我满意为止。
比如
,对于一些合同义务之外的需求或者疑问,也会很耐心地解决或者给我讲解。
比如
,可能我这几天在小红书上看见说英国又出了什么留学生的相关政策,希望中介能仔细了解一下,看看能不能给我申请一些福利或者提供一些帮助,老师也会很尽心尽力去做。
再比如
,可能过几天我又看到一个感觉比较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老师也会帮我去申请。
拿我这次申请到UCL的这个项目来说,其实一开始我的择校名单上面没有它,是我申请ucl通信项目被拒绝,微思老师主动帮我写argue letter无果之后,给我推荐的这个项目,才帮我圆了我的G5梦。
在沟通交流方面,与微思的合作也很顺畅,虽然前几年疫情大部分都是线上沟通的模式,但无论节假日还是晚上,大部分时间老师都能做到秒回,而且在沟通时候能够安抚我大部分的焦虑紧张情绪。面对一些失败的状况的时候,老师总能有办法补救,比如收到梦校拒信,老师会帮我加申这个学校的其他项目,比如科研受阻,老师会帮我找更容易上手的实习工作,给我的申请道路提供了超级多的帮助,所以在这里很感谢微思和我的申请老师,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