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讯
1.
世界上首台质子CT成像设备研发成功,并成功为一块羊排采集了质子CT图像。质子CT设备是当前最复杂的医学影像学设备,因为使用质子采集图像需要克服许多挑战。通过使用质子CT获得患者解剖学和肿瘤CT图像,意味着可以使用质子而不是X线获得详细的三维患者解剖学影像,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更精确的瞄准肿瘤,更好的保护肿瘤周围健康组织,这将进一步扩大质子治疗的适应证范围。(质子中国)
2.
近日,河北、安徽等多地市民反映,国家免疫规划项目接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在部分地区出现短缺现象,这下可急坏了很多家长。专家表示,由于国家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脊髓灰质炎,而且也没有野毒株的病例发生,延迟接种脊灰疫苗不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央广网)
3.
在云南省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处长谢馨莹看来,家庭医生推广面临三难:双向转诊不规范、基层人才队伍薄弱、基层药品供应不足等突出问题。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理顺双向转诊机制,借助医联体,畅通绿色通道,加强社区卫生院与省、市、区各级医院的对接和联络,确保基层医院在遇到大病、重病等紧急状态下,能够及时得到上级医院的接诊和帮助。(经济参考报)
4.
北京:“净网行动”启动以来,通过对网络平台上130家店铺所销售宣称具有减肥、降压降脂、降糖、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等功效的40种食品采样,经过检验和鉴定,发现其中36种食品分别检出含有“西布曲明”、“苯乙双胍”、“格列苯脲”、“酚酞”、“西地那非”等化学成分。此外,20种药品样品中,15种药品为未经批准的进口药品。根据我国现行有关食品药品管理法规规定,未经批准生产、进口的药品,按假药论处。市食药监局提醒市民,购买食品药品应在正规网上渠道,不要轻信药品的“减肥”“降压降脂”效果。(北京青年报)
5.
此前有研究表明,吃饭太晚将增加胃癌风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吃得晚还会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的风险。营养专家表示,一般来说,我们推荐的吃饭时间表是:早餐7:00,午餐12:30,晚餐18:30,最晚不能超过19点。早些吃饭能改变胃饥饿素、瘦素等激素水平,延长饱腹感,避免过量饮食,减少患病几率。(生命时报)
6.
肝脏中不正常的脂肪累积,可能触发第一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主要病症是肝脏慢性发炎,而且还可能导致肝脏受损,进而造成肝硬化。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援引法新社报道,西方国家居民普遍越来越胖,腰围越来越粗,1种宛如沈默杀手、俗称“人类版鹅肝”的疾病,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因此愈发普遍,为药厂带来巨大商机。(环球网)
7.
澳大利亚医院药剂师协会的新数据指出,澳大利亚280个大都市、偏远地区及乡村医疗服务机构普遍出现药品短缺的情况,对病人的治疗造成威胁。澳大利亚该协会的杜利教授表示,澳大利亚有超过30%的药品出现短缺,这对一些病人的治疗造成直接影响。他们必须改用疗效较差的药品或使用其它治疗方式,而很多病例并没有替代的治疗方法。(环球网)
8.
美国两大制药巨头辉瑞和礼来近日宣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授予新型止痛药tanezumab治疗骨关节炎患者的慢性疼痛以及治疗慢性下腰痛的快速通道地位。FDA的快速通道项目旨在促进针对严重疾病的药物开发和快速审查,以解决显著未获满足的医疗需求。(新浪医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