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关于当代留子在小红书相亲现状,也不全是差评。
小D就表示,留学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自闭。平时也不是没有什么社交,但是群里跟同学组了各种局,今天上这家蹭顿饭,明天跟那家一起开车去亚超囤货,
大家都是相聚时欢乐,分散后却又是各过各的生活,回到一个人的轨道。
机缘巧合下,小D也试着在小红书上发帖,找搭子找朋友。小D说,留子本来赶各种due就很忙了,
能通过精准词条、性格爱好、理想型匹配,直接快速又不失质量地匹配一个固定陪伴,其实是件挺好的事儿的。
而且这种跟dating app又不太一样,比如你只想找个人一起努力一起学习,只想找人慢节奏互相了解,没事周日约着一起逛逛博物馆,放学后天气好时citywalk,chill一下,也都是可以的,
市场那么大,总能精准对应到需求。
(图源:
小红书)
同样,在小红书摇到对象的小E也深感同意。小红书最终呈现什么样的效果,还是取决于不同的使用方式。
最开始的小E,只是喜欢在小红书上
分享一些在朋友圈不能说的碎碎念,分享一些学校附近的美食探店、藏在campus里的各种study area。
后来逐渐发现,有个人在尝试了小E的study area后,反馈好评,然后这人又自发地分享了更多宝藏学习地。一来二去,小E逐渐跟着名隔着屏幕的网友熟悉了。结果两人一dm,发现喜欢的美食和忌口也出奇地相似。小E一次偶然,突发奇想,试探性地问了问对方要不要一起去他们公认都说好的地方学习,然后去试一家Pho。
本来犹豫不决,是不是太冒昧了打算撤回时,却得到了对方
肯定而真诚
的回复,直接将自己的schedule清晰地告诉了小E,还很有礼貌地询问了小E方便的时间,直接给敏感内向的小E吃了一颗强效定心丸。
见面后,小E在脑子里内耗、担心的状况都没有发生,两人一见如故,并肩走在校园中自然地互相吐槽刚刚课堂上从第一个step直接跳到第100个step的化学教授和意外发现的lecture guest竟然是自己周末part-time job部门的顶头上司,相处意外自然,仿佛认识很久的好朋友。
到后来自然而然地在一起,小E总会忍不住地想
“可恶,居然让我谈到真的了!”
小K现在,已经被熟知的朋友们定义为“随地大小cru”了!
作为时间管理大师,小K有一套自己的流水线!周二到周四,每天4-5节课,凑够15个学分,课前没事去教授office hour刷刷存在感,课上一本正经积极参与discussion刷TA印象分,课后背地里还要跟不同的人一起赶due,周一周五呢,就专门留出来给小红书上扩到的去hang out、outdoor activities。
发一个精心包装的帖子,留几个详细的评论,一天之内你得到的回复就有好几条甚至十几条。
光是回复聊天,都有点让人应接不暇。很快,小K也在这种快速满足不同新鲜感的过程中迷了眼。
周一去见总吃漂亮饭,身材好的漂亮学妹一起看电影,周五去跟兴趣爱好非常match的学姐一起参加社团飞盘活动。周二到周四的课后,则可以留出来跟各种学习搭子一起泡图书馆、约饭。
遇到的大部分女生,都各有各让小K心动的点,
而游离在不同人之间,
虚幻的泡影将小K心中的虚荣不断膨胀。
可最后,当小K夜深人静之时,看着手机里一条又一条的消息,一个又一个的局,一场接着一场的约,小K忽然感觉很累。看着chase中这个月所剩无几的余额,
想了想新鲜感带来的短暂而互不走心的关系,小K忽然觉得挺没意思的
,揉了揉眼睛后,小K删掉了所有扩列贴,注销了账号。
都怪这花花世界迷了眼,小K想。
所以,留子们“沦落”到赛博相亲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多样的。
不能否认,留学生可能面对着太多需要独自一人面对的各种难关,在三点一线公寓、学校、dining hall之余,
也会期望有人在课后听听自己的日常分享,
或是在课堂遇到了哪个自己超爱的教授,又分享了什么超绝的解题方法;
或者遇到了什么超级变态的assignment,居然要求每个人去走遍城市踩点对比70、80年前与现在的变化;或者是又遇到了什么让人无语的free rider组员,或者抱上了谁谁组里的大腿。
在热闹转瞬即逝的社交之后,也会期望有人能够一直固定地,哪怕只是一起一日三餐、逛逛超市、窝在沙发里拿着x-box手柄一起用电视投屏打游戏。
在自己做了一大锅菜后,满满成就感却无人分享之时,有人能分一碗,真诚地笑着对你说,真好吃。
可就算一个专业,选课还七零八散的,上完课只想回家瘫着,能遇到一个schedule非常契合,能够不断相遇,再发展感情建立较深的链接,
去达到小小愿望的留学生来说,太难了。
而时代的不确定性,让大家学会了用短暂而精简的介绍,创造一个个自己的赛博分身,创造个人品牌,长时间地挂在同一个圈子里,很多人能够看到的地方,替自己社交。
小红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市场”,能够让人们同时满足self- representation,通过平台得到不同人的反馈来完成evaluate自己情况的一个反馈,又满足“明码标价”的精准条件,以及数据推送的广范围。
作为一个中立的媒体人,我无法直接评价这样的情况是好还是不好。也许我们会下意识认为,
将一个个独特的个体
,成长、家庭、情感经历,
最后简化成一个个
“180/160+” “E/I人”、“喜欢逛博物馆、看电影”、“绿卡/F1签证”、“性格温柔随和”等
标签堆叠起来
,不是什么好事。
(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