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造就
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造就

吴恩达:我们忽略了AI带来的更大问题,排挤就业

造就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3-15 21:29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最近,笔者联系了17名来自不同领域的思想领袖,有AI专家、计算机工程师、机器人专家,也有物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只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对于人工智能,我们应担心到何种程度?”


大家并未达成共识。不论是对担心的程度,还是这个问题的本质,答案跨度都十分之大。在有的专家看来,AI的危险性已十分紧迫;但更多专家认为,这种担忧要么被夸大了,要么根本没有必要。


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不必杞人忧天


吴恩达(Andrew NG)

百度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

Coursera联席主席、联合创始人

斯坦福大学副教授


担心“邪恶杀手”AI,就好比担心火星上出现人口过剩。有朝一日也许会有这样的问题,但现在连登上火星都还没影呢。人们被这些不必要的炒作转移了视线,从而忽略了AI带来的更大问题:排挤就业。



塞巴斯蒂安·史朗(Sebastian Thrun)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对我来说,人工智能有着无限的吸引力,我一点也不担心。AI会解放人类,我们不用再从事高度重复性的办公室工作,从而拥有更多时间去发挥创造力。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气候变化、核武器、耐抗生素的病原体、新法西斯主义的政治运动,还有经济自动化导致的工人失业,这些才是我们要担心的事情。我们不用担心的事情,就是人工智能奴役人类。



玛格丽特·玛托诺斯

(Margaret Martonosi)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AI有望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它将重塑医药、交通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任何技术,只要能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就需要得到政策层面的重视,比如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如何加以约束。完全忽略AI的风险固然愚蠢,但面对科技,“威胁至上”的态度总是不可取的。



丹妮拉·鲁斯(Daniela Rus)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

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AI是一种极为强大的工具,和其他工具一样,其本质并无好坏,关键看我们怎么用。通过收集和分析海洋与温室气体的无线监控数据,AI已经在帮助我们应对气候变化这样的问题。在AI的帮助下,我们得以分析海量病历,创建个性化的医疗方案。AI还在普及教育,确保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学到宝贵的工作与生活技能。


人们对AI心存恐惧与顾虑,也是情有可原。作为研究人员,我们有责任认清这些恐惧,并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决方案。我相信,未来,AI能促进人类与机器的合作,改善我们的生活。



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要说可怕,设计AI的人也一样可怕。与家养动物一样,AI诞生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它的创造者。朝鲜若是掌控AI技术,后果会怎样?听着吓人,可现在朝鲜手里还握着远程导弹呢,两者并无太大的区别。电影《终结者》中AI攻击人类的情形,在现实中纯粹是杞人忧天。



安迪·尼伦(Andy Nealen)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我有点担心的是“中间阶段”,比如说,自动驾驶汽车与人类司机共用道路时……一旦人类不再驾车,整体交通状况将更加安全,由于人类失误而酿成事故的情况将更为少见。


换言之,我担心的是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成长之痛”,但这就是人的本质——探索并推进科技前沿。我的态度不是焦虑和担忧,更多的是兴奋和警醒。



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起源项目负责人


AI既令人畏惧,又让人兴奋。毫无疑问,随着AI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将因此改善,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比如很多工作被代劳,这可以让人类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意义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还会为黑客入侵提供新的漏洞。高级的网络攻击会使互联网信息的可靠性下降,削弱国内与国际基础设施。


尽管如此,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一切可能性,包括好的和坏的,从而做好准备。因为,无论我们愿意与否,那个未来始终将会降临。



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

加州理工学院宇宙学与物理学教授


AI有一种特殊属性,它很容易让你想到可怕的科幻电影场景,比如人工智能接管了地球上所有的机器,奴役可怜的人类。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不过,它倒是有可能获得执行某种任务的能力,而它是如何执行的,背后的过程却不为人所知……由此可见,意料之外的后果不可轻视。


仔细而彻底地思索这些潜在后果,以及如何预防,同时又不会阻碍人工智能的进步,这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


但是,要报以敬畏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


向机器超级智能的过渡非同小可,出大问题也不无可能,我们应予以重视。这应该会促使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界的顶尖人才专门去从事AI安全性和AI控制的研究。



乔安娜·布莱森(Joanna Bryson)

巴斯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信息技术政策中心研究员


俄罗斯黑客攻击,英国脱欧运动,美国总统大选,或是竞选团队基于选民的社交媒体信息,实施相应的操控,浇灭其投票积极性……如果AI在这些事件中起到作用,或是作为社会技术力量的一部分,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和政治极化,就像19纪末、20世纪初两场世界大战和一场大萧条的前奏——那我们就得小心了。


倒不是说我们应该恐慌,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在这个课题上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在摸索与治理的同时,走出这些险境。但愿AI也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


一个显而易见的风险是,我们没能正确地指定目标,导致不可取的行为出现,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后果。对这种“偶然性的价值错位”问题,我们也许能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虽然执行起来,可能要非常严格才行。


至于最有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我有两种猜测。其一:越来越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存储于机器之内,并在机器间传输,人类没有必要再学习那些艰深的东西,有动力去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少,人类社会将日渐衰落。其二:人类失去对智能化恶意软件的控制,抑或是,有人故意使用不安全的AI,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AI可能会取代大量人工岗位


朱利安·图吉利斯(Julian Togelius)

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我担心的是,随着技术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岗位中,就业将受到何种程度的冲击?(在我看来,AI与其他技术并无本质区别。)我们能否设计出新的职位——尤其是在服务业和政府体系中——以此适应变革?或者,我们是不是要付钱让人赋闲在家?



泰勒·科文(Tyler Cowen)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


AI不会灭掉人类,也不会奴役人类。它会使一些岗位迅速消失,让我们措手不及。白领也不会幸免。到最后,我们还是会适应过来,但重大技术变革的转型过程通常不会一帆风顺。


如何做好应对AI的准备


巴特·塞尔曼(Bart Selman)

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


社会需要就一些问题做好准备 。一个关键问题是,未来,当AI技术能够应付相当一部分常规性工作,该如何应对就业大幅减少的局面?另外,早期AI技术若是有什么需要我们担心的,那也是“不够智能”的问题,而不是“智能过头”。


早期的自动化AI系统犯错几率很大,而且是多数人类不会犯的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全民教育,普及AI和机器学习的局限性,以及其中潜藏的偏见。



摩西·瓦迪(Moshe Vardi)

莱斯大学计算工程学教授


人工智能有四个需要担心的问题。其一,AI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技术进步已经给就业带来重大冲击,未来几年,其影响还会不断加大。其二,委派给AI系统的重要决定。人类该把哪些决定权握在手里?哪些可以交付给机器?对此,我们应展开认真的讨论。其三,致命的自动化武器系统。最后,“超级智能”问题,即人类无法控制机器。


前三个问题都已迫在眉睫,而超级智能的风险虽然屡见报端,却并不十分紧迫。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去深入评估。



贾安·普利萨鲁(Jaan Priisalu)

北约协同网络防御中心高级研究员

前爱沙尼亚信息系统局局长


我们不能把提升AI技术水平视作非法行为。否则一旦有人打破规则,那么相较于守法者而言,此人将拥有巨大的优势。同时,此人也会被判违法。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并不可取。此外,我们也不应忽视AI技术水平的指数级提升。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意味着,在规则被重新制定时,我们就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在超级智能机器时代,我们就别指望能有良好的生存条件了。侥幸心理是靠不住的。我们也别想着要与AI决战,这样做很不明智,只会激发AI的攻击性。最好的办法也许是,主动塑造不断改进的AI。教会它们如何与人类互利共存。


翻译:雁行

来源:VOX





谢幸 | 我能不能再造一个自己?

马晨骋 | 舞台去哪了?

史航 | 谁能把旧的给创造出来?

王双强 | 文字的力量

黄海清 | 五年后,我们都活在云端

伏彩瑞 | 中国教育散不去的霾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