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义薄云天,不惜放弃曹操给的金钱、高管和美女,也要护送嫂嫂,千里寻兄。
然而沿途的曹军守将有的拼死阻拦,有的想法陷害,这一路危机重重。
那么,关羽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破除危机的?人生本来无常,关键时候如何选择?面对苦难重重的企业经营难题,老板们如何面对?
听闻关羽执意要走,曹操内心充满了矛盾,虽万分不舍
,
却不得不眼巴巴地看着关羽离去。
只是他想再做最后一次努力
,
于是派人告诉关羽稍等一下
,
他想亲自送行
,
看能不能尽最后的努力感化关羽
,
留住他。那知关羽是吃了秤砣了。
关羽心想:我去,你那个笑面虎,不知哪天把我搞死了,我还是去哥哥哪里安全!
当然,这只是曹操的一厢情愿
,
但最起码可以看出曹操可爱的一面
,
他真的很爱惜人才
,
亲送这一招都做得出来,曹操率领众将亲送并赠予关羽金银锦袍
,
说虽然舍不得让你走
,
但你执意要走
,
我还是要亲自来送你
,
给你一点差旅费
,
使你能够一路平安,万一不行可以回来。
关羽呵呵一声,怕曹操有诈
,
骑在马上用刀挑过锦袍。
他敢下马来拿吗?
当然不敢
,
因为他搞不清曹操的真实意图,曹操给人的印象向来都是反复无常
,
刚才还在笑
,
转眼就翻脸了。
表面上看他是好意
,
这么多将领一字排开欢送
,
可是万一关羽下马去拿锦袍
,
后面的众将冲过来
,
关羽还能有命吗?
所以关羽只好用刀去挑,许褚看到此情景非常生气
,
他觉得关羽这么没礼貌
,
我们主公送你东西
,
你不亲自下马来拿
,
也不谢一声
,
而是用刀来挑
,
太嚣张了。
以许褚的个性
,
看不惯就要发作。
曹操劝他
,
关羽一个人见我们十几个人
,
他不敢下马也在情理之中
,
这样做也没有错。曹操此时反而站在关羽的立场来分析关羽的行为
,
安抚大家的情绪。
关羽拜别曹操后
,
便去追赶先行的二位嫂嫂
,
此时却看到一队人马赶来
,
见到关羽便下马拜见。
我们都了解
,
黄巾军在当时声势很大
,
很多农民都加入其中
,
后来他们想归属官兵
,
官兵却不给机会
,
所以后来纷纷流落各方
,
以山头为据点过起山贼的生活。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山贼统统都是坏胚子
,
生来就没救
,
其实很多事情是情势所逼
,
他们也未必就想那样子。
来拜者廖化原本也是山贼
,
一听关羽过来
,
就要归顺。
按理说关羽此刻最需要人
,
应是来者不拒才对,但他没有
,
而是说谢谢好意
,
以后有机会再相聚。
这是什么套路?
因为:第一
,
关羽这次不是去打仗
,
而是去找大哥
,
带的人多了
,
虽说增加了实力
,
但目标太大
,
反而会形成拖累;第二
,
带浩浩荡荡的一大堆人去
,
袁绍若以为关羽带兵打过来了
,
那不是更糟吗?第三
,
这时候赶时间最要紧
,
人多了就会减缓速度。基于这些因素
,
廖化再怎么请求
,
关羽也不会答应。
后来
,
廖化也归到了刘备的阵营
,
那是因为因素发生了改变
,
廖化自然就来了
,
很多事情不必急于一时
,
并非现在不可能
,
以后也会不可能
,
因为一切都在不断改变。做企业要有长远打算,急于求成然而害了自己。
孔秀并不是非死不可
,
是他没有脑子,他缺乏应变能力
,
没有养成应变习惯
,非要杀关羽,
关羽只有杀死他
,
才能继续前行。
所以
,
孔秀是被自己逼死的
,
而不是关羽嗜杀
,
关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关羽通过东岭关后
,
行至洛阳
,
又遇到洛太守阻拦,厮杀中关羽手臂中箭,之后被迫连斩两将。
虽然关羽没必要这么做,可他有什么办法?东岭关已经发生这样的事了,洛阳守将如果机灵的话,就该派人连夜去请示。
可他们没有,自认为比谁都行,就是这种自大的心态,反而害了他们自己。
平常对外界一点都不关心,眼里只有自己,这就是井底之蚌。
洛阳守将不知道人外有人,也不清楚关羽此时正斗志昂扬,所以这两个守将虽然死得冤枉,但也是活该,只有了解了外界的动态后,才能对事情做出合理的判断。
管理不能只看自己的三分田,而要看别人的七亩地,既要低头走路,更要抬头看天!
虽然关羽手臂中箭,但他不敢耽误,简单包扎处理后,日夜兼程赶往汜水关。任务还没完成,关羽选择支撑下去是必须的。
厮杀中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关羽再怎么厉害,也挡不住四方八面射来的乱箭。中箭后除了硬撑,关羽也没有别的办法。
关羽到达汜水关之后,汜水关守将卞喜居然热情迎接关羽,还将其一行安置在镇国寺中休息。
关羽当然会怀疑,因为前面几关逼得他非杀人不可,卞喜怎么会这么好心呢?
照理说,曹操如果真的愿意让关羽走,还亲自相送,为什么不把人情做到底,送关羽一份通行证呢?这样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我们不要期望曹操会那样做,否则他就不是曹操,而是仁人志士、正人君子了,那还批评他什么呢?
况且他那样做也不太对,好像是对所有的将领表明,通行证在这里,谁想走,随时可以来领一个。那还打什么仗?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过分了就不对。
我们也不能批评曹操小气或虚情假意,表面上欢送,实际上刁难,也许是他没有想到呢?他一心一意要留关羽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些小事情,其他人也不敢讲。
张辽敢对丞相说,我们人情做到底,送关羽一个通行证吗?万一曹操说顺便也给你一个吧,你跟他一起走好了,那不糟糕了吗?
除非曹操自己想到,没有人敢讲这种话。事情就是这样自然地演变,谁都不能怪。唯一可靠的信念,就是平常多行善事,凭良心做事,到时候自然有好路走,逢凶也能化吉。这也是管理上的哲学问题,心善、心细这是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留后路也是管理学,不是厚黑学,当然也要善于观察和用人,区别对待。
其实卞喜确实在镇国寺中设有埋伏,想伺机杀关羽,没想到寺中的方丈却主动过来请关羽喝茶。
照理说,方丈是来世之人,谁杀谁都跟他无关。但这个方丈不一样,他知道卞喜要害关羽,可又不能明讲,否则卞喜就会先把他杀死。所以,方丈只能一再暗示,让关羽机警一些。
方丈救了关羽后,就不能留在原地,否则官府一定不会放过他,非抓他偿命不可。他事先就想到了这点,所以当他救了关羽以后便率领徒弟到别处修行去了。
方丈具有高度的智慧,前后都考虑好了才来做的,而且最后还能全身而退,是很了不起的表现,关羽认为自己无端连累方丈,心里非常愧疚。
其实,人这辈子不是不欠人情,就是给人家做人情,不能不跟别人发生往来的。
人是群居动物,不是我救你,就是你救我,不是我帮你,就是你帮我,天天说只靠自己的人,仔细想想,你一个人真的能完成所有事么!
关羽身上有胡班的家信,自然要把信交给他。
胡班一看,关羽是个好人,自己却险些酿成大错,于是就跟关羽讲,你很危险,王植不怀好意,让我晚上放火烧死你,你现在跑还来得及。
关羽也有顾虑:我跑了,那你怎么办?
因为胡班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关羽的,胡班为什么要这样做?是经过冷静思考的,还是平常培养出来的?
其实这个就是素养,什么东西都是养出来的,名望是养出来的,良心是养出来的,生命是否健康也是养出来的。
所以,“素养”二字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关羽知道,胡班是第二个张辽,对自己有救命之恩,所以向他叩谢,胡班相貌如何,职位高低,以及其他都是另外一回事,但今天他救了关羽,关羽不叩谢的话还算人吗?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做一件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层层关卡,那就要一关一关去突破。对此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是比较消极的看法;一种是,人生就是要不断提升自我,虽说有很多关卡,但超越过去就会使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是比较积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