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风险到底是什么?
该怎么去监控?
今天
来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中国等国际机构、
国家和地区的食药监管机构政府官员、
科研机构专家与学者、
食品企业领袖、人大代表以及新闻媒体人士
齐聚深圳
都是为了它!
第二届深圳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
这个集国际性、公益性、融合性为一体的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
于今天在
五洲宾馆正式举办
本次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论坛为期两天,以“食品安全标准与技术法规”为主题,由主题演讲、沙龙座谈及嘉宾专访环节构成。
与会嘉宾围绕大会主题展开热烈探讨,就“从农场到餐桌,Codex与您同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现状与发展”等具有创新性与国际性的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并对“食品安全标准化”、“标准引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食品风险交流”三个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在专访环节,嘉宾详细回答了记者关于技术标准、产业发展、营养健康、食品安全文化、信息监测、行政监管、社会共治等相关领域提问。
深圳市食药局负责人王夏娜:
探索食药监管新模式
深圳市食药局负责人王夏娜说:总体来说,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第一是在行政方面,通过加强现场检查、日常检查、开展专项和飞行检查,来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
第二是技术方面,通过监测抽查、快速筛查,加大抽样的力度;
第三是其他方面,例如通过社会共治的手段,发动全社会一起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到目前为止,通过采取以上手段,深圳的食品安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另外,
深圳还推出了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通过探索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新理念,创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深圳市食药局副局长李忠: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食品风险把控
深圳市食药局副局长李忠说,
这一届的会议多了很多外国人的面孔,他们都是代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方面最顶级水平的国际机构、政府机构的代表。相比上一届,国际味更浓了。
会议期间,参会的演讲嘉宾讨论的主题将包含食品安全监管、食品产业、风险交流、标准化、技术法规等各方面的话题。
这次风险交流论坛,搭建了一个平台,加深了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行业的相互了解。这次参与风险交流论坛的既有政府部门,也有行业代表、媒体、科研机构,通过这个平台,展示了深圳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和食品安全标准技术法规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这个机会,我们也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同行的宝贵经验。未来将继续举办类似的论坛,并办得越来越好。
在今天这个盛会上
专家们都讲了哪些干货?
小编这就为大家划重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三司副司长
陈少洲: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现状与发展》
1、监管和服务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就是做好风险交流。
2、把握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以科学为准绳,贯穿食品安全工作的始终,要始终服务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大局,民众意识的觉醒,交流的内容不在限于食品安全交流信息、营养状况、食品变化等。
3、监管科学性离不开评估,评估的基础也离不开监管,两者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秘书长
TomHeilandt:
《从农场到餐桌,Codex与您同行》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自1961年建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保证消费者的健康,保证食物链所有食品的安全,确保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下一代能有安全的食品可以享用。
未来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抗菌素、耐药性这方面;同时我们也非常关注食品标签问题,希望通过标签给消费者更多选购指引。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宗懋:
《茶叶质量安全和标准的合理化》
茶叶产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有4800万亩,全世界65%,三分之二的面积在中国,产量每年1240万吨。
关于茶叶标准的国际通用性问题,需要有一个国际通用型的标准,生产国和消费国都是同样的标准,这样有利于国际贸易。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司标准处处长
宫国强:
《建立完善法规体系,打造严谨食安标准》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相关事务,在标准领域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实施国民营养计划,真正实现不仅仅是安全的标准,更是营养和健康的标准。
成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总监蒲旭峰:
《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监管由“人管秩序”向“数管秩序”转变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优化市场秩序的必然途径。
智慧监管,数据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