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资讯:ydnews
新微友,点击题目下文字移动互联网资讯关注我哦,每天为您送上新鲜资讯,移动互联网人必订小助手。
作者| 迟玉德
来源| 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
“2016年千万不要跟这些人交朋友:借钱不还的、自称自己有网红潜质的、目前在从事VR创业的!”
这是今年4月份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当时VR(虚拟现实)已经火得失控,谁进入VR了不是新闻,谁没有进才是新闻。用雷军的话讲这是一个“风口级”行业,可这股风还没刮起来就突然停了,把冲进去的人晾在了空中。
当一个22岁的辍学生赚到6亿美金
2012年7月,20岁的游戏爱好者帕尔默•洛基从加州大学辍学,创办了VR公司Oculus。Oculus是拉丁文,意思是“眼睛”,当时VR技术已经发展好多年了,但体验不够好,洛基希望自己设计的VR头盔,能将用户带入一个感觉逼真的虚拟之境。2014年3月,他取得了初步成功——Oculus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而他本人的身家也暴涨至近6亿美元。
这样一个财富传奇在随后两年不断发酵,并在全球引发了一场VR创业热潮。
科技巨头们首先行动起来。2014年6月,谷歌推出手机端VR眼镜——Cardboard,售价只有9.99美元。此后索尼、HTC、三星等纷纷入局,其中前两者走高端路线,开发与电脑相连的VR头盔——PlayStation VR和HTC Vive,三星则开发与其手机相配套VR头盔——Gear VR。
这些一线巨头之所以投资VR,是因为VR是一项被认为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酷炫科技。
比如,它可以让你在游戏中拥有超人的神力。
或者来一场疯狂地战斗。
它还可以让你在家里身临其境地逛商场,买东西,还能试!
它可以让男票们以为女票买内衣的名义“欣赏”商场的模特。
它可以让男生们做得更过分,比如这样……
或者这样……
这两名男生在做什么,请自行脑补。还有更加劲爆的动图,比如岛国推出了VR爱情动作片(头盔+辅助设备),由于画面太污,就不在这里放了。
当然,这么高大上的设备也可以有高大上的用途,比如亲临战争、灾难等新闻现场。
另外,它还可以用来看演唱会、NBA、拳击赛等,而不受场地座位限制。
旅游也是一个热门应用。在本月上映的科幻片《奇异博士》中,奇异博士曾瞬间被至尊魔法师,从尼泊尔的一个寺庙带到喜马拉雅山上,完成空间的乾坤大挪移。而有了VR,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这种乾坤大挪移,只是感受不到极寒和缺氧。
其他的应用就更多了,比如可以在本地看异地的房子、车子、医生,或者听课,等等。
VR不光能一个人使用,还能跟异地朋友联合使用,共同进入另外一个地方,并在那交谈、绘画、合影,等等。今年4月份,Facebook就在其开发者大会上向外界展示了这种技术,引起不小的轰动。
正因为VR有如此广泛的应用,所以才刺激了市场的想象力,引得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其中最疯狂的是中国人。
“2016年是VR元年”
在中国,VR创业来势凶猛,席卷全国,去年这个时候,创业者们高喊“2016年是VR元年”。
VR创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备,二是内容。今年春节前后,中国的这两类公司都获得了大笔融资,其中设备类公司的主要融资如下:
可以看到,光是上亿人民币的就有好几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暴风科技旗下的“暴风魔镜”。暴风魔镜的第一代产品于2014年9月推出,比谷歌的Cardboard只晚三个月,但其材质和性能却比后者强。暴风科技于2015年3月在A股上市,之后创造了55个涨停板,其股价从7.14元一路蹿升至300.81元,被称为“妖股”,其中“VR”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内容公司也获得了不少融资,兰亭数字、创幻科技、SightPano的融资都在千万元以上,兰亭数字的融资更是达到3150万元,估值则为2.1亿元。
热潮之下,从未涉足VR的其他公司也杀了进来,动静最大的当属阿里。阿里于3月份成立了VR实验室,在影视和购物两个方向发力,其中影视内容输出到优酷平台,购物方面则是启动了Buy+项目。双十一时,Buy+项目正式发布,这是阿里当时的视频广告。
其他IT大公司也没闲着,梳理如下:
腾讯在2015年12月公布了侧重于游戏方向的VR平台战略,同时开发基于手机端和PC端的VR设备;百度则在其视频频道上线了VR专区。
有手机业务的公司更加积极。乐视发布了侧重影视方向的VR内容生态,小米则于今年1月成立了探索实验室,其首个科研项目就是VR,就连锤子当时都宣布进军VR领域,与上表的诺亦腾合作,并表现得好像很有实力。真正有实力的可能是华为,但华为一直默不作声,急得记者追问其手机负责人余承东,“华为会否推出VR产品?”余承东则回答:“你认为我们会不做吗?”后来华为果然推出了自己的VR眼镜,有些型号的手机还配发类似谷歌Cardboard的简易VR眼镜。
不久,影视及直播公司也参与到这股热潮之中,华谊兄弟启动了实景娱乐项目里的VR游玩项目,光线传媒则宣布2016年将推出自有VR硬件,其总裁王长田则称,已经“默默无名潜心研究”VR及AR(增强现实)三年之久。此外,威锐影业、米粒影业、柠萌影业、追光动画等也都在尝试制作VR短片。社交K歌APP“唱吧”则推出了VR直播。
彼时,有人调侃称:“上市公司离布局VR之间,只差一场发布会!”
由于VR火得太快,而人们又不了解相关情况,于是诞生了大量组织行业交流的业务。一个段子手调侃道:“2016年其实是VR沙龙和VR论坛元年,据说有十家搞活动的公司通过举办各种VR沙龙和论坛卖门票上了新三板。”
风口之下,投资人和创业者言必称“VR”,要不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于是,有些人刚开了一个线下体验店(相当于游戏厅),就敢声称自己“进军”VR行业了。
当然也有明白的,有评论人就指出,“VR的确是下一代的计算机平台,同时也是一群浮躁创业者的坟墓!”兴冲冲冲进VR领域的创业者没有想到,这句话竟很快变成了现实,“VR元年”还没有展开就结束了。
“资本、整个环境不够好”
VR这股风停得很急,中间几乎没有过渡,一下子就从火山变成了冰山。
转向大体始自5月中旬。当时证监会叫停了上市公司的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并且叫停了这四个行业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甚至在6月进行过一次重点稽查。
VR风口是被投资而非需求拱起来的,投资方面发生转向,风口自然难以为继,尤其是对于实力较弱的玩家。总结如下:
9月开始,VR公司倒闭、转型、裁员的消息不断见诸媒体,涉及的企业包括暴风魔镜、米多娱乐、众景视界等。10月,曾发布过鹿晗VR演唱会、拿下《我是歌手4》和吴亦凡IP的米多娱乐,更被传出欠薪新闻,其不少前员工向媒体反映,公司拖欠他们半个月到4个月的工资,“整个技术部门从7月到现在所有工资都没发!”
无独有偶,一家叫“众景视界”的VR、AR公司也被曝出欠薪新闻。该公司在4月份曾推出首款产品——AlfaReal,之后就坏消息不断。8月30日,大约30名员工宁可放弃裁员补偿也要离职,只希望公司能把拖欠的工资和五险一金补齐,结果他们等了40天,被坚守在那的20多名同事告知公司经营不下去了,CEO刘俊峰也联系不上了。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法律维权,对前公司发起集体仲裁和诉讼。
据报道,众景视界拖欠员工的工资并不多,只有200万元,但新闻标题却被定为“破产清算也不够付”。这个行业的“寒冬”由此可见一斑。
暴风魔镜的处境可能更具有参考价值,这家出身于“妖股”——暴风科技的VR头盔公司在10月20日被曝出裁员新闻,据报道,团队规模从500多人裁减到300人,办公室空了一半。好在其母公司家业大一些,相关善后工作都已处理妥当。
事后,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次的资本寒冬很冷。”他的老板、暴风科技CEO冯鑫则说,“资本、整个环境不够好。”
以上几家都是VR头盔公司,内容公司的情况也差不多。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COO庄继顺9月中旬接受采访时抱怨说,“做起来蛮痛苦的。”他解释,由于公司估值在疯狂时期被炒得过高,导致投资机构“不看产品、不看技术、不看应用,而直接调财务报表,看利润,看流水。”
今年前九个月,兰亭数字的团队从20多人扩张到100多人,庄继顺不知道要如何带领这100多人度过冬天。他在接受采访时悲观地预期,“3年之内,我不认为任何一家VR内容公司可以盈利,这个行业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
“被阉割”的过程
庄继顺没有把VR寒冬的原因归结于证监会的政策,而是认为这个行业本来就不该成为风口。
“今年初的那一波资本太猛了,那都不叫资本助力,完全叫催熟,让中国的VR公司过早扎入了商业化。”“去年(2015),大家把第一波产品拿出来,理论上讲,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迭代几次,才应该被商业化。可是资本直接把迭代期给阉割掉了。”庄继顺解释。
庄继顺的看法和用户的体验是一致的,即VR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大规模普及,它还没有诞生一款像iPhone那样的革命性产品。
VR设备目前以头盔的方式存在,而这个头盔本身就有问题,就很不VR。
VR是英文VirtualReality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虚拟现实”或“虚拟实境”,其理想状态是为用户营造一种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超真实感受,就像电影《黑客帝国》所展示的那样。
而现在的头盔会给用户带来眩晕感,这种眩晕感比看3D电影要难受得多,好的头盔也只能减少眩晕感,而不能彻底消除。这就导致用户不能长时间体验VR,更不会觉得那跟现实无二。
更何况,硕大的头盔本身就很影响体验。试想,一个人如果戴这么大一个眼镜看正常世界,他会觉得自己正常吗?有评论人士则干脆指出,头盔就是VR行业的“大哥大”,而不是“iPhone”。
即便排除这一因素,现在的许多头盔和VR内容,也不是真正的VR。真正的VR是身临其境——沉浸感,用户不但要能360°全景式地看到现场,而且能与现场的人和物交互。
不妨以最近热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打比方,该片是李安用120帧制式拍摄的3D电影,比传统24帧制式的3D影片现场感更强,感觉影片中的人物就在自己眼前。而若用VR全景式拍摄,则那些人物不是在自己眼前,而是在自己周围,就像身边的人一样,不但能看,还能摸,能交互。
目前,谷歌的Cardboard以及与之类似的稍好一点的手机端VR头盔,因为没有控制器,都无法做到交互,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内容平台就更是如此了,优酷VR频道甚至直接就叫“优酷360°全景”,其他平台也类似,均将“全景”二字作为主要卖点。
现场感和交互性做得最好的是Oculus、索尼和HTC三家的产品,它们都是基于PC端的头盔,都有控制器,上面的Facebook短片就展示了这种交互技术。
不过,资深评论人士仍觉得这远远不够,他们指出,这些交互方式根本就不是人在正常状态下的交互方式,是逆人性的,完全不同于乔布斯发明的用手指操作智能手机的触控式交互。他们认为,在发明更加人性化的交互方式以前,VR很难获得像iPhone那样的普及。
VR行业的另一个大麻烦则是内容供应严重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行业爆发太快,内容供应商还没有准备好,另一方面是因为VR头盔的出货量还没有大到足够吸引人们去制作内容。
11月下旬,HTC发布数据称,自今年2月发售的HTC Vive已经销售了14万台。目前,Oculus还没有给出具体销售数据,一位“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称,远达不到20万台。索尼PlayStation VR的销售情况最好,但最乐观的调研机构也只敢预测说,会卖到260万台。
对于用户而言,缺乏足够吸引人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购置VR头盔,若想体验进体验店即可。
况且,目前VR头盔的价格也实在太高,阻止了设备普及。以口碑很好的HTC vive为例,其在中国大陆的售价为6888元,而且要配备一台具备强大视频处理能力的电脑主机,而这种主机又得花掉大约7000元。
出货量大的是基于手机端的头盔,即便不考虑体验不佳的因素,这种头盔也有很明显的问题,最大的两个问题是:
综上可见,VR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把这样一个行业标榜为“风口”,实在是言之过早。
“这类项目哪有寒冬,都在抢!”
那么,VR的创业机会是不是就这样过去了呢?
也不是,真正的VR巨头没有撤退的,反而都在加大投入。华商韬略(微信公众号:hstl8888)梳理的资料显示,就在国内频发裁员、欠薪新闻的时候,国外的Facebook、微软、谷歌、索尼、Steam等都推出了新产品,或者举办了开发者大会,其中谷歌推出了VR平台——Daydream。
在国内,连一向鼓吹“风口理论”的小米都在寒冬之后冲了进来,推出两款低价VR眼镜,虽然那还基本上是个玩具,但却证明行业并没有寒冷到许多媒体描绘的程度。事实上,就在这个“寒冬期”,全行业仍然出现了至少22笔融资案,其中至少有8起在国内。另外,在本月的“双十一”中,阿里也热热闹闹地发布了VR购物平台——Buy+。
企业之外,政府也开始参与到VR行业的发展,南昌、福州等地陆续启动VR产业园,一些政府扶植的基金也在慢慢成型,并寻找项目,其在投资时附加条件也不多。
更重要的是,中央高层已经为VR行业的发展确定了正向基调。在9月举办的杭州G20峰会上,习大大说,“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其实,VR行业并没有遇到根本性的困境,也就是没有市场前景,或者市场已经饱和,而是目前的产品没有办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另外硬件的价格也没有降到可以普及的程度。总之,就是还没有出现一款像iPhone那样的革命性产品。
不过,对于VR创业者而言,这难道不是机会嘛——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飞黄腾达,谁能发明iPhone,谁就是乔布斯。
李建军是北京中关村技术孵化平台——创客总部的合伙人,他在9月接受采访时说,“其实,大量的钱正在悄悄投入到关键技术和人身上。这类项目哪有寒冬,都在抢!一旦技术成品化,是非常可怕的。”目前,创客总部正在深度孵化室内定位、核心算法、网络传输及传感设备等VR基础技术。
内容领域也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现象,HTC Vive中国负责人汪丛青近日接受采访时称,“现在有5个左右的游戏开发商,月收入超过百万美元。预期很快可以诞生周收入超过百万美元的公司,而在未来两三年内,还会出现日均收入超过百万元的内容公司。”
其实,对于真正的VR创业者而言,目前的局面不但不是寒冬,而且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市场已经把虚高的泡沫给挤掉了,使创业成本变低了。今年上半年,当VR概念最热时,一家公司甚至为一个非技术的PR总监开出50万~100万元的年薪,另加期权!这能创业?
引领这波VR创业大潮的是Facebook,Facebook诞生于2004年,在其成立之前的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133点暴跌至1108点,可是之后谷歌、苹果和Facebook都越做越大,称霸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