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8年天津大学硕士毕业后入职,张来勇与有着“石化工业之母”美称的“乙烯”结缘。1990年,张来勇被派往意大利交流学习,对方先进的工作方式和设计理念,让他直观地认识到我国石化行业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回国之后,在老一代寰球乙烯人的带领下,张来勇通过摸索研究,从机理探究、工艺技术研发、关键装备国产化等方面逐个突破,走出了自有大型乙烯成套技术的光辉征程。
2008年,面对乙烯技术和关键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石油集团设立“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即大乙烯一期项目,对乙烯成套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进行攻关,“如果研发失败,将丧失一次宝贵的产业升级机会,也会影响集团公司炼化产业布局。”张来勇作为项目长,在没有先例和经验的情况下,为了给国家和企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和团队把这沉重担子扛在肩上。
那段时间,张来勇带着大家一门心思扑在研发上,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个环节不能出错,一个小的错误可能会酿成工程上的大错。设计不仅要从理论上考虑,而且也要考虑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果设计不完善,作为龙头的乙烯装置一旦停工,一天的损失可能高达上千万元。
这根弦一绷就是5年多,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2012年10月,大庆乙烯一次开车成功,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一些指标甚至优于国外技术。这标志着乙烯重大专项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石油成为世界上第6家乙烯专利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掌握乙烯技术的国家。那一天,张来勇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激动地说:“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国产化终于圆梦了。”这块压在几代石化人心口的“巨石”,终于被踢开。
首套应用装置投产后,新建20多套乙烯和改扩建装置投入应用,总产能超1000万吨,为企业创造利润近300亿元。百万吨级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长庆油田、塔里木油田两个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2021年8月,两套装置先后投产,实现了乙烷制乙烯技术“零的突破”,投产以来,已实现利税60多亿元,获首届“中国石油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与此同时,适用多种液体原料的150万吨/年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广东石化新建乙烯装置,于2023年初正式投产。
张来勇和团队没有满足于取得的成果,而是继续投入到绿色低碳新技术研究中,开展了大乙烯三期项目的“三大机组”电驱和电加热裂解工作。
张来勇奋斗的30多年,也是我国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创新突破、由弱变强的30年。“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窗口期,我们将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做好创新研究,继续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满分卷。”张来勇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