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利“法则” | 不讲究“规矩”
共同追寻优雅的原意——“懂得选择”
高级感。
哇。
每个人都向往。
要给一个定义的话,遵循人类追求美好事物的本能,使我们五感和精神上得到正向刺激,自然而然心生向往的……好像就是高级感?不不,这是高级感产生的一部分原因和效果,离本质还很远。
高级是富有、是天然、甚至是阶级吗?
显然不是,无数的演员、模特可以在各种剧集和场景的需要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高级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高级感并不神秘,即便不能完全,也是可以部分被认知、学习和概括的。
就像我经常说的一样,我们对一切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感性认识的积累。
当谈及富有的时候,很多人脑中出现的是游艇、别墅、香车美女,这显然是我们受成长时代流行文化影响产生的“刻板印象”,绝不是和蔼可亲的教导主任一条一条归纳给我们的“知识”。
以我们熟悉的服饰话题来说,让人觉得高级的装扮是什么样的?
不妨拿出一些共识:经典的、相对简单的、色彩较素的、没有明确品牌的,低辨识度的……这一切指向什么呢?
有人将其概括为“欲望满足后的倦怠”,有人将其解读为“消弭欲望后的厌世和不耐烦”——好像就是“这个人看上去什么都有了”或者“这个人看上去可以什么都没有”。
接近了一点?
换一面看。
经典的:不用追逐潮流
简单的:不用太费思量
素色:不用鲜艳
没有明确品牌:不用夺目
低辨识度:不用被注意
假如一个人可以不用追逐潮流、不用费心思量、不用鲜艳夺目、不用介意或在乎自己是否被注意,那么根据上面的推导,他应该会表现出相当的高级感了。
甚至应该仙风道骨,飘然出尘。
那么,一个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接近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
安全感。
我们习惯于将安全感和“恐惧”或“解决方案”联系在一起,但在这里,安全感必须和勇气建立起牢固的连接。
在不同的时代,人类渴望一切具有“identify up”属性和隐喻的东西,向好的看齐,“装”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一切“品牌价值”和“生活方式”成立的根源之一。
显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一直被恐惧操纵——你想要什么,你就被什么所控制。控制你行动,去消除那种“恐惧”(在东亚社会,最常见的可能就是“落后的恐惧”)。
而真实的勇气,是可以看见真实,面对真实。
比如我们会承认人的禀赋千差万别,但社会的期待往往没有那么多样性。于是我们不得不在违背个人意愿或违背社会期待中做一选择。这都会带给我们切实的压力。
在社会状况很好或极差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说服或者糊弄自己生活本该如此,但其实我们“内心的声音”一直存在。
这一点也不玄学,也不是搞抽象。
简单例子,有的人你聊得不错,聊完互相都感觉充电了,神清气爽,我们一般叫“气场相合”;有的人一样聊得可以,但每次你不是觉得有种违和感,就是淡淡地疲惫。(寻找合适的人生伴侣同理,你品)
你累了,有些地方你坐下毫无负担,有些地方你呆着如坐针毡,一时也找不到什么可概括的原因。
别疑惑,这就是身心发出的声音,是他们给你明确的信号和指引,是你真正应该接受的反馈和建议。
鼓起勇气面对和分辨这些声音。听从它,遵循它,观察这种反应随时间和阅历产生的改变,人就可以看到自己真正成长的轨迹。
人能做的始终就是我反反复复说的那些:了解自己,知行合一。
不要将自己的恐惧误为渴望,要了解自己、去发现真正的需求;不要将主观的反馈(他人的评价、社会的取向等)当做客观的事实,扭曲自己的目的和行动。
如此说来,高级感,也许就是在深入了解自己之后,于自洽的生活中,表现出的所有知行合一的行为和现象——其中掺杂的恐惧和不安、扭曲和变形越少,便越显得高级。
我们提到了可概括的表相,谈过了动机和本质。照道理是不是该提一提“显得有高级感你该注意什么?”或者“如何穿(or装)出高级感?”
哎,不是才说演员们可以演出高级感,高级感是可表现和塑造的吗?
没错,演员们所表现的“高级感”是通过自身对角色的理解,服化道,摄影技巧,剪辑分镜……等无数努力才呈现出来的——严格来说,是不完整的、虚假的——“高级切片”。
就是说你可以表演“高级的一幕”,却不可能装出一种实际存在的、长期可持续的“高级的生活”——这当然不是成本的问题,否则足够富有即可足够高级,显然不符合粗浅的现实观察——因为恐惧无法遮掩太久,欲求总是实实在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