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柔软梦想。我的同事小凡姐一边为第四个本命年买金饰和红袜子,一边幻想着自己可以成为一位载歌载舞的偶像,总是在自己的年会与别人的婚礼上强行要求献歌一首。有文豪之梦的同事是小明;尽管他的文章在媒体人中算不得出挑,仍旧坚持在工作之余写点无人问津的诗和讽刺小说。至于我——说来有点儿怪:
我的梦想与执念是“建筑”。
说起“建筑”,可能许多人下意识的反应是“高大上”、“距离感”、“圈内人的专利”……这些刻板的印象乍看起来也没错,毕竟从高考开始,建筑系的分数就仿佛在建筑生与非建筑生之间画出一条楚河汉界。更别说像我这样偏科严重的文科生,和“建筑”打头起便没缘分。
可它偏偏令我着迷。
学生时代,我痴迷于柯布西耶与高迪的传奇人生,翻来覆去地阅读史册中属于大建筑师们的那部分;工作之后,打尖儿住店儿我一定要挑设计感最好的酒店,甚至不顾价格和舒适程度;旅行时我可以少吃网红餐厅,可以少买免税店的土特产,如果有时间,便尽可能地在知名与不知名的建筑中度过。矫情点讲,物质上的享受与体验对我来说并不是人生在世的主要目的。或许是我童年的体验太匮乏,眼界太狭窄,成年后我总觉得时间太宝贵,要用来发现,用来求知,用来尽力睁大双眼看不一样的世界——通过建筑。
我并无意对享乐主义进行评断,只是仅就我个人而言,
没有什么比获得知识更让我快乐
。近些年来,由于“知识付费”的兴起,流行,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泛滥”,我听到了许多圈内圈外唱衰“知识”的声音。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好的知识,永远是多多益善。求知欲与好奇心,难道不是一个成年人活力的体现吗?我渴望一点一点地探进从前并不了解的领域,也盼望一步一步走近曾经可望而不可求的学术梦想。
可是这一年来我比较困惑:首先,当我向朋友们表达起自己对建筑的痴心,却常常收到很多由误解构成的回应。有朋友因为我糟糕的数学能力嘲笑我的不切实际,有同事因为一次与大牌建筑师的糟心合作而对建筑学耿耿于怀,就连我的家属,也只知道拿我打趣,有事没事就问我要不要辞职去考研学建筑。其次,我自己也在对这份痴迷的剖析与研究中一次次铩羽而归。我到底喜欢建筑的什么?只是因为建筑学很高冷很小众很酷吗?只是因为建筑师都穿黑色很好看吗?只是因为名建筑能给我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吗?只是因为当年没能考取高分专业的遗憾作祟吗?
直到我很偶然地看到了这样一段话:
在建筑里、建筑上,会有很多触动我们心灵的痕迹、记忆留下来。
这些痕迹和记忆,让我们对这些矗立在那里的建筑、建筑里的柱石砖瓦、角角落落,有着牵动心灵的感触
。登长城的时候,很多人恐怕不仅仅是踩着台阶爬上一座石头墙,会想起孟姜女哭长城,会想起中原民族和游牧民族在这儿的对垒和战斗;回祖屋的时候,父母先辈的音容笑貌恐怕也会时时地撞击到心里。
当我们出了自己的城,出了自己的国,我们发现我们又去到了世界另外一群人的记忆里
。古希腊人肩扛马驮、欢欣雀跃地走向他们的雅典娜圣殿;古罗马人的军团佩剑执矛、盔明甲亮地穿过高大壮伟的凯旋门,炫耀着对世界的征服;歌德和雨果赞叹哥特教堂里浓密的群柱,把它们向上的动势比作树木的生长,“它们腾空而起,像一株崇高壮观、浓荫广覆的上帝之手,千枝纷呈,万梢涌现,树叶多如海中的沙砾”……在世界的这里和那里,建筑,是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带着生活的印记,
在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同时,也让我们在意义的场所中,被包裹着,被丰富着,被滋养着
。
我无法形容我看到这段话的感觉!
这就是了,建筑不仅仅是工程,不仅仅是石头和水泥,甚至不仅仅是美,建筑是人啊——由人们创造,又反过来包裹、丰富、滋养着人们。看建筑,看到的不只是建筑,更是其背后历史与思想的精华。
我把这段话兴冲冲地发给家属,家属无动于衷。几个小时后问我“四十大寿要怎么过”,还发来几张俗气的奶油蛋糕照片。我一边默默“嫌弃”了他未经过熏陶的审美,一边打定主意要在人生过半的转折点来临前做个勇敢追梦人。
是的,三十九岁的最后一个月,我开始自学建筑了。
起初并不顺利。我只是读些教材理论,逛逛建筑事务所的网站和作品集,收集现代大师级建筑的画册——外文居多,只能看图。可是后来我突然意识到,学建筑怎么能从现代建筑、先锋建筑学起呢?
就像学西方哲学要从柏拉图学起打基础,学建筑也要从最经典的古建筑学起。无论是希腊的柱子,罗马的斗兽场,还是中国古代的榫卯,苏杭的园林,了解建筑艺术的源头,才能在欣赏现代艺术的时候更清晰地感知与思考。我一直笃信一个笨道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看遍世界建筑的经典,哪怕没法真枪实干地设计摩天大楼,也能拥有“建筑的语感”,不再胸无底气,可以全心全意地领略建筑的雄奇,接受建筑的滋养
。
那么问题来了:在极其有限的业余时间中,怎样来找到权威且靠谱的指引与参考,怎样才能心无旁骛的直通古典建筑的核心呢?我的确无从下手。难道还真的像家属玩笑中的那样辞职求学吗?这并不现实。而门外汉的束手无策也着实让我沮丧了一会儿。
直到另一部门的同事告诉我,他们开建筑课了,还是中外古典建筑,专门面向门外汉,还是音频的形式,开车能听,做饭能听,睡前能听,和家属冷战也能听(他们对我家的戏剧化程度了如指掌)……我无法形容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感觉!
尽管这门课不是为我而开的,我心中还是充满了莫名的感激,给负责课程内容的同事微信了一个六十六块的红包。同事没收,消息发来:贾老师,不用红包,要是真喜欢的话帮我们写篇推广文章就行。
我回:别的硬广软广我可真不写,这个课我先听两周,听着好就写!
于是——
▲
点击上图,了解/订阅
《世界建筑艺术之旅》专栏
又及:一点真心话:我真得觉得这个课不错,又扎实又轻松,一周二十分钟的体量适合上班族,还留出了消化反刍的空间。另外尽管拥有一个小众爱好是挺酷的事,但是我其实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建筑的魅力,也希望有身边出现一些知音来交流一二。所以能写点真实感受给潜在的“同好们”看,也是好事一件。
又又及:我之前竟然发现令我醍醐灌顶的那段话就出自课程主讲人的手笔。这是怎样的缘份?我无法形容我得知这个巧合的感觉。
▶
加入《世界建筑艺术之旅》的四大理由
1.
正统、夯实,有学术保障
主讲人刘丹是外国建筑史学界泰斗陈志华先生的弟子——陈志华教授的著作是国内各大院校外国建筑史课堂教材的不二选择,其知识体系亦是国内外建史教学所奉行的、不可动摇的经典。尽管陈先生年事已高,当刘丹打电话讲起在中读即将开设建筑史普及课程时,老先生高兴地许可自己的爱徒可以引用自己的文本与知识结构,希望她可以大力推广建筑史与建筑文化,以更通俗的方式让更多专业外的大众感受建筑的魅力。
2.
专
业、系统,有人文关怀
用最有趣味与底蕴的干货开拓听者的眼界和感受。是建筑史,但绝不仅仅是建筑——历史、文化、地理、生活、哲思齐聚一堂。
3.
温柔、风趣,有亲密接触
对于初学者来说,有问题也再所难免。在订阅会员的专享交流群中,行走的“建筑百科全书”通通告诉你。由于许多专业问题只言片语难以讲清来龙去脉,主讲人刘丹老师贴心地提出每月为群友们进行两次在线即时语音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