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枪稿
汇聚媒体精英智识,每天发表电影相关之深度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银行螺丝钉  ·  [2月21日]指数估值数据(港股科技大涨;成 ... ·  21 小时前  
中国能建  ·  宋海良与中国安能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奕辉会谈 ·  21 小时前  
中国基金报  ·  阿里系,飙涨! ·  昨天  
中国基金报  ·  最新!美团,官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枪稿

我们与《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距离 | 王大根专栏

枪稿  · 公众号  ·  · 2019-04-14 20:29

正文


《我们与恶的距离》好评如潮,据说已是豆瓣的华语剧集评分之冠了。


连一贯刻薄的剧评人王大根女士,都难得地给出了正面评价。


我们与《我们与恶的距离》的距离


文|王大根


作者简介:作家,著有《我必须恋爱的理由》。你不难在豆瓣看到她的评论,并想“难道除了看电影、追剧她就无事可做了吗?”是的,没有了。



我一直把2012年称为台湾偶像剧的死亡年,因为在2011年的《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台湾就再也没有出过一部真正有影响力的偶像剧作品了。


也是2012年,韩国tvN电视台凭借《仁显王后的男人》与《请回答1997》崛起,看着台湾偶像剧长大的女孩们,此后大多都投入了韩剧的怀抱。台湾偶像剧就这样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如今提起“台剧”二字,一般人大概都只能想到《流星花园》、《王子变青蛙》这种时代的眼泪了。


偶像剧是台剧在很长时间内的定位和标签


所以,我很可以想见那些八百年没看过台剧的人见到《我们与恶的距离》这样的剧时会有多惊讶。

《我们与恶的距离》几乎可以算是近七年来最火的一部台剧,目前豆瓣评分高达9.4分,已经被一万个公众号誉为神作了。这部由HBO和台视共同推出的电视剧, 既有近于美剧的利落节奏,又有催人泪下的东亚式细腻 ,确实是华语剧集中难得的佳作。


当然,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度,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的主题:“杀人犯和他的家人,难道就没有人权吗?”——一名年轻男子持枪在电影院里随机杀害了八个无辜的路人,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被提前执行了死刑。以这起无差别杀人事件为圆心,几个家庭都在分崩离析:受害者的母亲深陷于未能保护好孩子的自责中,始终无法放下和向前;犯罪者的家人已被全社会视为杀人犯的制造者,无论如何改名换姓、四处搬家都再也不能拥有正常的生活;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不仅要被自诩正义的民众泼粪,就连他的家人也常常无法理解他的工作……

台剧现任一哥吴慷仁此次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男主角是我一直非常喜欢的演员吴慷仁,他就是可惜在出道太晚,2009年才靠《下一站,幸福》里的男二号花拓也打开知名度,刚好站在了台湾偶像剧黄金时代的尾巴上。而且他的长相也不是一目了然的帅气,是靠魅力取胜的类型,所以一直没有大红大紫。


但最近十年,那些大红了的台湾偶像剧男主角纷纷来了大陆发展,出演了各种千奇百怪的电视剧,就是全加在一起估计也没有十部体面的作品;而坚守在台湾本土荧屏里的吴慷仁,凭借着什么类型的角色都能驾驭的演技和平易近人的英俊,现在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台剧第一男主角了。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这两年每一部小有声音的台剧里几乎都有他出镜:《滚石爱情故事》、《一把青》、《恋爱沙尘暴》……不红说起来还是好事,到底给台湾留了颗明珠,《我们与恶的距离》第5集里他酒醉后控诉体制的一段,演得真的非常出色。

近几年,台剧正在做着向社会现实靠近的尝试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单就剧作水平来说还称不上是什么神剧。台剧也并不是被变异蜘蛛咬过后一夜之间爆发的超能力,事实上,在偶像剧式微的这几年里,聚焦于社会热门议题的严肃正剧已经开始成为台剧的新头牌:以殡仪馆为背景、探讨死亡话题的《出境事务所》,直击医疗体制的《麻醉风暴》,讲述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暗黑故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等。


其实韩剧也是一样,最近几年,韩国的都市偶像剧也越来越没什么可看的,最受好评的都是《天空之城》、《我的大叔》、《机智牢房生活》这种社会题材。


以教育为核心反映现实的《天空之城》风靡全韩


说实话,台剧和韩剧里我看得最多且最喜欢的还是偶像剧,因为要看社会剧、悬疑剧的话,欧美剧集里实在是有太多更好的了,而台剧和韩剧动辄70-90分钟一集,还时有节奏太慢、煽情太过的问题。偶像剧就不一样,美国人不行,上来就搞,很少拍得出小鹿乱撞的感觉,我们东亚剧在这里还是所向披靡。


但是,即使是我这样一个热衷于偶像剧的脑残老少女,也必须承认, 从偶像剧向多元题材的转变,这毫无疑问是电视剧发展的一条最健康合理的道路 。但到咱们这儿就刚好反过来了,以前能拍什么样的剧就不说了,反正近来最流行的都是“甜剧”,管它是古装现代,管它是要修真还是要创业,总之甜就对了。满屏幕都是粘粘糊糊的恋爱戏码,但又仅限于拉拉小手红个脸,最近似乎连接吻都有悖于某种主义的价值观了。社会是某种遥远而模糊的背景,家庭沿用的是童话式的设定,人物都像被装在粉红色的气泡中,这样的剧大有一统天下之势。


反观我们,各种形式的翻拍和粉饰太平的梦幻依然是主旋律


这两年台剧就算拍爱情戏,也不会全落在“甜”上了,咱们这儿在斗娘炮的时候,《恋爱沙尘暴》里就在塑造“外表虽然娘,但内里却比谁都有担当”的崭新男性形象;更不用说《荼靡》那种着重描绘女性人生选择的故事了。近 几年的台剧是越来越写实,咱们的电视剧那可是越来越电视剧了。

所以我在看《我们与恶的距离》时总是很想哭,倒不是因为其中的各种煽情戏码,而是因为看的时候无法不去想:有生之年,我还能看到大陆拍出这样的电视剧吗?怎么想都觉得不能,实在是不能。《我们与恶的距离》呈现了为收视率吃人血馒头的新闻媒体、在民意裹挟下扭曲的法制、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随机杀人事件背后家庭教育的缺失等种种问题;台湾可以拍这样的电视剧,而我就只是打出这一整段话,都他妈要担心某几个词会不会太敏感会不会发不出去。




编辑 | 徐元

排版 | 平行


THE END



枪稿个体户,点击不迷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