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大J小D
(ID:jiayoubaobao2015)
闺蜜的儿子3岁,最近她在想,要给孩子报几个兴趣班,于是网上搜了一下,看了很多关于各年龄段上兴趣班的指南,就来和我分享:
我儿子现在3岁,我打算先让孩子去学舞蹈,等到他5岁之后,再让他学习一样乐器,我看过了,我觉得学钢琴很适合他。
听着似乎挺有规划,我就问了一句,你这么决定的考虑因素是什么呢?
闺蜜很疑惑,反问我:什么考虑因素?我根据指南上说的啊,舞蹈最好从3岁开始学,钢琴等这样的乐器最好从5岁开始学。
我继续问:你在做这些规划之前,你儿子是已经接触过了这些舞蹈和乐器吗?
我指的
不是学哦,只是看到过听到过。或者有没有其他东西,是他现在接触到了很感兴趣的呢?
闺蜜在电话那头沉么了很久,才和我说:这还真没有,我以为有了指南,按着什么年龄该学什么去规划,给孩子按部就班地报班,就好了。那所以我到底该如何规划孩子接下来的教育的兴趣发展呢?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的问题,而是先和她分享了我朋友的一个故事。
我的这个朋友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她儿子从3岁开始就进入了纽约的天才项目。当时我第一次听到那个学校名字时就惊叹,好牛啊,怎么做到的?
她却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没什么,就是从小多带他去看博物馆、美术馆,
他好像从小就比较有好奇心,看的多了,自然就了解的多了,而这些就是天才班会考核的内容。
我女儿从小学习芭蕾舞,前不久还去了巴黎演出。
我当时听到又问,你当时是怎么决定让女儿学芭蕾的啊?这个很苦啊,如何坚持下来?
她告诉我说
,这不是她决定的,她女儿自己的决定。
她和老公都爱看各种演出表演,小时候经常会带着一双儿女去看。不知不觉间,女儿就爱上了芭蕾。当然啦,过程中也过辛苦的时候,但每次当她女儿畅想自己舞台上跳舞优美的样子,就会继续咬牙坚持下来。
我记得曾经在一次课堂上听过这样一句话:“
目前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默认孩子是个空杯子,我们迫不及待想要往里面倒水,
却从未想过孩子的杯子是否真的是空的?他们是否需要水还是要别的东西?
”
学龄前启蒙多提供可能性
谈到学龄前孩子,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进入这样一个思维,这么小就XXX,她能懂什么?于是,我们总是在等孩子“准备好了”。
可惜,孩子并不会来告诉我们,他们是否准备好了。
于是,我们就开始寻找外界参照物了,就有了这样的标准化时间指南,就有了“我看其他孩子现在可以XXX,我是否也要XXX”的疑问和焦虑。
不知道这样的情景大家是否有共鸣,我当年就是这样的。
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教幼儿英语的老师,她告诉我,英文的启蒙叫做enlighten,拆解这个单词的意思就是
“让东西亮起来”
。
孩子从生下来后就一直“准备好的”,只不过他们的大脑和心房都是暗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启蒙去投射一束光进去,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的无穷宝藏。
我曾经在不同场合都和妈妈们分享朋友这两个孩子的案例,常常收到的反应就是,两个孩子的父母都是教授,基因好。
我觉得他们的说法不全是错误的,我觉得这关键因素也许并不是因为基因好,而是正因为他们是教授,他们带孩子去体验的,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平常事。
这样的耳濡目染就是源源不断地给孩子照射光,最终让孩子发现了自己内在巨大的宝藏,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在驱动力。
学龄前启蒙多想“无用”
那作为父母,我们要如何投光呢?
就是要多想“无用”。8个月开始就进行英语启蒙?1岁带着孩子看艺术绘本?2岁和孩子一起做科学实验?3岁带着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
如果纯粹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这些孩子都不会懂,不如等孩子大了再做。但如果我们回到启蒙本质,我们在给孩子的“每个房间”投射一束光。
学前教育的本质就是提供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也许某一束光就会反射成一道彩虹。
可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做反了。我们成了那些一股脑给孩子灌水的父母,而且更要命的是,我们还不是细水长流地灌水。
要入学了,看到其他孩子会了,突然就让我们有了紧迫感,
于是我们打开水阀拼命灌水,给他们报这个班那个班,结果导致的反而只是让孩子反感而已。
没听过歌曲体验过音乐的美妙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天练琴1小时,怎么会对乏味枯燥的练琴喜爱呢?
没接触过名画,感受过视觉盛宴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周去上一节画画课,又怎么会端坐一小时呢?
我们必须承认,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是回归枯燥、无趣和痛苦的,但正是因为之前的那些爱,那些我们觉得孩子不懂,却让孩子体验到的最原始的快乐经历,
那些他们看着这些东西时闪闪发亮的眼神,会让他们比其他孩子更有决心和毅力去再坚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