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最重要的新闻当属降准了。
央妈决定,从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
几乎没有人预料到,昨晚央妈会突然宣布降准,而且力度相当大。伪砖家记得上次直接降准1个百分点,还得追溯到10年前次贷危机的时候了。
01
最近股市跌跌不休,一降准,就看到很多股评家跳出来,说是央妈要来救市了。
怎么说呢,有些牵强。首先股市并没有太大的危机,虽然走的差,但也不是股灾式下跌,属于正常的中期调整。其次,股市目前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央妈没必要动用这种重武器。
降准的主要目的,伪砖家认为还是为了稳经济。
这一点从降准的时间点上可以嗅出端倪,卡点在一季度统计数据出台后才对外进行公布。那么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不妨进一步剖析下经济数据。
先看GDP,一季度同比增长6.8%,增速与去年四季度持平,比去年全年降低0.1%,不算靓丽。拆解2017年各季度及2018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5%、1.8%、1.8%、1.6%和1.4%,
从整体趋势看,下半年GDP增速有再下台阶的可能。
CPI的情况也不是太好,虽然只有2%,但是其中,医疗保健上涨6%,居住上涨2.4%,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2%,即老百姓最敏感的医疗、住房和教育这三块都不同程度处于价格上涨的通道。在通胀预期下,普通居民现实消费能力也在下降。猪肉价格下降9.9%,鲜菜价格上涨6.6%,难道大家吃不起肉只能改吃菜了?开个玩笑,但猪肉和鲜菜价格的升降,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普通公众的消费能力有收缩趋势。
还有一个角度,因为货币是经济运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一般来说,M2至少要等于GDP+CPI+2.5%,才能够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比如今年GDP增长预测是6.5%,CPI的涨幅是3%,两个加起来是9.5%,按照惯例在这个基础上上浮两到三个点,大概是12%。
但实际情况呢,3月末的M2只有8.2%,这8.2%和12%的鸿沟,在微观层面就表现为各种钱荒的痛苦。比如在资本市场上,最近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出现风险的越来越多;个人消费市场上,拿到住房贷款变得越来越难。
所有的这一系列现象,都反映了整个的货币资金偏紧了,甚至是过于紧了。
这种紧巴巴的环境下,经济想要有多快的增加,几乎是办不到的,下半年甚至面临一定程度的“滞涨”的可能性。如果要等到7、8月上半年经济工作会召开后,再进行政策的调整,可能就太迟了,不如现在就适当降准,采用投石问路的策略,在可能增速回落和通胀之前,对冲一下可能的风险。
02
针对这次降准放水,大家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这些钱会不会冲击房地产市场。
毕竟,每次经济出问题,房地产这个“夜壶”都得捧出来用一下,谁知道房价会不会像2014年到2016年那样飞涨一波。那么这次会不会例外呢?
不妨先仔细看下央妈的操作方式:
第一步,下调下属几类银行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第二步,在降准当日,持有未到期MLF的银行,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降准释放的资金略多于需要偿还的MLF。
一般来说,MLF的操作周期,是4~6个月。今年1月份,央妈操作了MLF,公开数据大概是9000多亿,4月25日到赎回期。也就是说,此次降准大概释放的1.3万亿流动性,其中大部分要回流央行,
增量资金只有约4000亿人民币,因此这次基本上不会是大水漫灌了。
同时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即4月下旬的时候,是企业税期。一般这时候,企业的现金流都是很紧的,此时降准,央妈也是希望资金能够流到企业那里去。
当然不得不承认,即便再严格监管严格控制,最后还是会有部分资金流向房地产行业。资本都是逐利的,哪里有钱赚就流向哪里,近年来什么东西涨价最快,无疑是房子。但是,
国家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是绝对不允许房价过快上涨的,还会是以稳定价格为主要前提。
无论是按揭贷款利率还是限额规模的管控,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从近期MLF的“价格”来看,央行MLF利率水平一直是上升的。昨天,央行1年期MLF中标利率为3.3%,较前次上调5个基点。前天,央行时隔四周重启14天期逆回购,并将其操作利率上调5个基点至2.7%。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会有预期,在下一个MLF开始操作时,他们手中要有足够的钱,把MLF买回来,这也将影响着商业银行释放多少资金进入房贷领域,而且,这也影响着,商业银行对房贷的利率水平的预期。
所以,总体而言,
这次降准对于股票、房地产等资产性价格的向上估值,是缺乏持续的影响动力的。
说白了,领导的意思就是为了提前放个防护垫,防止去杠杆、打破刚性兑付伤害到实际的经济运行,其他的就不要想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