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川 钟渝梅
今年一季度宏观和资本市场层面的“科技至上”与去年似曾相识。
尤其是随着DeepSeek和《哪吒2》的
现象级科技飞跃
,科技的“含金量”在一季度拼经济中的成色更显十足。我们
此前的报告
表明,
相对于消费,“锚定科技”在地方“新春第一会”中的信号更为明确
。
那么,这一次供给端的发力与去年一季度有何异同?对全年经济复苏和政策节奏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今年和去年开年的“促科技”有着不同的背景:
2024年开年“促科技”更多源于中央部署。
在2023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科技创新位于2024年经济工作的首位。
有了中央的部署,地方开始“自上而下”地推动产业项目落地。
与2024年不同的是,今年“促科技”更具自发性。
在中央还尚未给出明确指引的情况下,年后大多地方政府就“率先出动”,在“新春第一会”上强调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的重要性,开始“争先恐后”地对现象级科技飞跃
建立学习曲线
。
其次,从内容上看,今年开年“促科技”的诉求不亚于去年,但侧重点不尽相同:
即便中央提供的指引性不及去年,但今年开年“促科技”的浓度同样很高。
虽然2024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置于工作任务之首,但经历了春节期间DeepSeek激发新一波AI浪潮、《哪吒之魔童脑海》以动画技术革新领跑电影票房等
现象级科技飞跃
,
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政策思路可能发生了改变
,这从最新一次国常会以及地方“新春第一会”中可见一斑:
一方面,
从地方“新春第一会”的主要内容来看,
大部分省份是把经济工作聚焦于科技、而非消费
。
另一方面,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提振消费的定调是
“实施专项行动”
,而最新一次国常会(即2月10日)透露有关工作还在
“研究”
中,说明
至少短期内,提振消费的增量政策落地可能性较低
。此次国常会上甚至还提到了“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科技重要性再次凸显。
不过,相较于去年,今年“促科技”更具创新性。
去年地方部署的产业项目多集中在
装备制造、光伏、半导体等相对成熟的科技领域
。但今年地方“新春第一会”提到的更多是
人工智能、算力等科技板块
,
布局的科技板块更加前沿。
2024年一季度对消费相对淡化,今年“重科技”是否又会与“重消费”产生冲突?
回首2024年,年初政策更重视供给端,需求端的刺激到年中才跟进。
2024年4月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但7月会议开始将“提振消费”置于“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前,9月也并未对科技创新进行强调,
可见2024年从“重科技”转变为“重消费”的时点大概为全年年中。
包括7月国常会
将特别国债资金从原本的“两重”拓展到“两新”,其实也与这一政策脉络不谋而合
。
2024年“消费大于科技”的内外经济条件。
外部来看,
2024年外部不确定性相对更小一些,
此时可以更加重视内部经济的修复
。
内部来看,
想要稳增长,“促消费”的性价比要高于“促科技”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更高,能更好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2023年以来经济增长中来自于消费的拉动逐步下滑,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量体裁衣”才能更好地提振经济。
着眼外部风险凸显的当下,“趁热打铁”发展科技固然重要。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潜在外部风险下,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科技发展的“含金量”正在上升。
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出口开始被贴上了“新质”的标签,保持“新质”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在未来很大程度上对冲对美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
但消费也将作为“储备军”,待经济增速放缓或下行压力较大的时候,方可“因时因势”进一步加码。
风险提示:
信息统计不完全;未来政策不及预期;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超预期。
证券研究报告:新质生产力系列(三):一季度拼经济的“科技锚”:2025 vs 2024
报告撰写:
陶川 SAC编号 S0100524060005、
钟渝梅 SAC编号 S0100124080017
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博士,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访问学者。历任东吴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方正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中信证券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高级宏观分析师,在《金融研究》等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数十篇,专注于构建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分析框架,著有《全球宏观经济与大类资产研究》。2022年Wind金牌分析师宏观研究第一名。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曾就职于东吴证券研究所,专注于国内财政与实体经济方向。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登记为注册分析师,基于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得出研究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并对本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研究人员的研究观点,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研究人员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本账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民生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民生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民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本账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本账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本账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本报告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客户做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本公司也不对因客户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公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参与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金融交易,亦可向有关公司提供或获取服务。本公司的一位或多位董事、高级职员或/和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
本公司及公司员工在当地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顾问、咨询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