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次奥运会最小的参赛选手,她和妈妈的期望是“比得开心就好”。对她来说,「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就已经完全超越自己,也完全值得骄傲了。
图源:央视新闻
有些人生下来就可以进族谱,有些人却要有所成就才能够进族谱。
但新时代的她们不屑一顾:新时代的天才女友入不了旧时代的族谱,也不屑于进入。
01
《团圆记》里的陈恒也是这样一位“族谱第一人”:她要
“建立自己的祠堂”,
记录她们的姓名,
甄选的唯一标准就是——
作者:杨云苏(故园风雨前)
陈恒原名陈引凤,凤凰的凤,雄鸟的意思。
她是一位“招娣”。可她有自己的主见,
她不愿屈服于招与引的委屈命运,她要走出去。她把旧的生活连同引凤这个名字留在了祠堂,用陈恒开启了新生命。
她独自一人前往上海,一边工作一边念书,大家称赞她:“旧古堡里诞生的乳燕是一名新女性”。
如今年事已高的她成了家里的姑奶奶,无儿无女,仍然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
对于家里这个离群索居的长辈,家里人的评价截然不同。
书中是这么说的:
「二舅看上去唯唯诺诺,好像对姑奶奶尊敬到敬畏,到噤若寒蝉的地步,实际上我总觉得他多少是嫌她古怪的,对她的古怪他不去细想,只是全盘继承了上一代人对这个古怪女儿的容忍。而二舅妈没有历史包袱,看姑奶奶反而客观得多,同为女性也有更多的明白和怜惜,对她的古怪她多少破译了一些,而且说起她的古怪,透着得意。」
「姑奶奶争气。一个人在上海呀,又做事又念书。」
「“姑奶奶逃走啦!哈哈哈,逃得远远的啦!”二舅妈笑得直摇头,像她本人取得了什么胜利。」
02
姑奶奶是一名新女性,也赏识如今的新女性,甚至想亲力亲为教导出一位新女性。
她虽然平常脾气古怪,却不排斥与这些女孩子相处,就好像她要从头建立一本族谱,而只有这些新女性能够入族谱。
《俗女养成记》剧照
她资助有才气的女学生出洋留学,哪怕对方非亲非故。
因此,当“我”这个准侄孙媳妇,一位独立自主的知识女性初次登门拜访时,姑奶奶就给了我一颗贵重的宝石。
因此,姑奶奶对待自己曾经疼惜的侄女娣花极其冷漠。
这冷漠源于她错付的期待:
娣花是个可怜人。小的时候被父母送走,但日子过得并不好,养父根本过不了生活,到处去讨老婆,把娣花就当禽畜一样放养着。
书里写:“姑奶奶还问有没有给这孩子念书,人家都笑,觉得她不可理喻。活都活成禽畜了还念书。”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姑奶奶想尽办法把娣花带回来,砸锅卖铁供她读书。
但娣花受了太多苦,
她不想做什么新女性,她不想奋斗,她渴望爱,想成家。这当然无法苛责,但向下的自由无法获取真正的自由,
她得不到那宝石,也入不了姑姑的族谱。
常常在网上看到“小姨文学”,那个不常回家的被说有些出格的但却漂亮自信的小姨,是很多女孩儿“自我意识”的启蒙。
毕竟,我们从小听过太多的要懂事:有个女孩儿样、让父母省心..
..
..
却没有意识到,懂事本来就是一种规训。
对女性来说,“反叛”太珍贵,这意味着自我找寻的开始。
在《团圆记》这本书里,姑奶奶就是这样的引领者和启蒙者,你读到她的力排众议,读到她的离群索居,读到她的恨铁不成钢,一边共情一边向往,真是一个酷姑奶奶。
03
作者杨云苏在线下分享的时候说:
“一个女生,无论肉体是不是离开她的家乡,她这辈子必须谋求精神上甩掉那一切。”
《团圆记》线下活动截图
哪怕只有自己,但幸好,我们只有自己。
可贵的是,书中所展现出的“出走”与“独立”并非是经由角色口中喊出的干瘪口号。
书中的每个女性都仿佛真实地活着,各有各的坎,也各有各的坚持。
而在与这些人物周旋的故事里,在沉甸甸的生活中,生出了让你变得“更有主见”的力量。
看作者对书中女性的描写:
「反而妈妈自己,对俊不俊、有没有人爱慕完全不在意。……她的审美原则第一条就是不能拖泥带水。」
「可是妈妈,我总觉得她的所爱更广阔、更驳杂,仿佛爸爸也只是其中一项,当然是最重要的一项……反正排名靠前吧」
「“我不想晾任何东西。”妈妈口吻冷冷的,“……什么都要晾要洗,要切,要抬出去要抬进来,要九蒸九晒。九蒸九晒,嘿一个女的一辈子有多少时间我问你?有多少时间禁得起九蒸九晒九蒸九晒?”」
「姑奶奶回信中关于锦屏,只说了十几个字:“不去寻,可先等信来。她最有主见”。」
「人要有主见,我喜欢有主见的人,我愿意帮有主见的人。」
......
这本书就像一个老式糕点,一块桃酥。在这个快餐时代,带着那么一点不合时宜和笨拙的真心。但只要你慢下来细细品尝,就会尝到独属于小时候的甜。
同时,长大后的你回看,更能体会到书中那一点点隐藏在日常的“不舒服”。那不舒服来源于吃饭的时候女性总是在厨房和餐桌间忙忙碌碌,来源于女性不入祠堂,“至于女孩,你们嫁人”,来源于对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父权的隐隐察觉。
而察觉就足够充满力量。
《俗女养成记》剧照
罗淼说:
“这书就这么最温柔克制的笔触,写尽了祠堂礼法如何戕害女性如何麻木男人,如何让人在细嚼慢咽地吃自己的亲人的时候还觉得体面文雅,又如何才能逃出这一切,如何做一个真正有主见能获得幸福的人。”
这书写尽了“厌倦昏暗祠堂的女性在不同年代都有怎样的命运”。
希望每一个看过这本书的女孩都能提着一口气,去读书,去看世界,去书写自己崭新的一页。
最后,把书中“二姨”的诗送给看到这里的每一个女性:
“我必须离开,哪怕逃亡去墓山。”
“此地已经没有。我要踏进荆棘丛,即使死亡。”
我们,一起走吧。
/参考资料
@女性角色bot 《旧祠堂留不住新时代的天才女友》
@马桶上码字的大胖猫子 《女作家笔下,「反叛」的潮汕女人》
2024.7
这是《幸得诸君慰平生》作者杨云苏(故园风雨前)第一篇长篇回忆体小说,特写中国式家庭关系,献给每个漂泊无依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