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难度高。2016年6月底破土动工,2017年1月底全面封顶。数万名参建者以“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工期零延误、环保零超标、廉政零风险”五个零的工程目标为指引,在工程一线全力以赴、昼夜奋战。短短7个月就实现市级机关和相关委办局办公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创造了“副中心速度”。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各工程按照鲁班奖的质量安全标准组织施工,重要工序采取首段首件样板引路。钢结构工程采取计算机控制、数控加工;所有构件引入二维码管理,全程可追溯。广泛利用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综合管廊技术、地热两能等先进建造技术和理念,实现智慧科学建造、精细化管理。
副中心工程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化,绿色施工比例达到100%,装配式建筑比例不低于80%,区域内建筑绿色建筑二星级达到100%,绿色建筑三星达到90%。充分利用地热能、光伏发电、智能配电等新技术,达到清洁能源利用100%,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40%。
“地下副中心”将设“观光示范段”
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能源综合保障的综合管廊,正在加紧施工。这个全世界最“智慧”的地下管廊,将在最复杂的区段设“观光示范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管廊一期工程中,有3条管廊采用箱涵顶进工法。6标段工程计划16日开始进行这项最关键的工序。行政办公区综合管廊建成后,着力打造全国综合管廊建设的示范区,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命线工程。
一期综合管廊计划2017年7月底前完成主体结构,9月底前完成入廊管线安装工作,具备运营条件。管廊内布置给水、再生水、热力、燃气、信息(含有线电视)、电力、真空垃圾等市政管道,共纳入8大类18种管线。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慧”综合管廊,为行政办公区提供最安全可靠、集约的市政公共网络。同时充分考虑后期运营的便捷与安全,引入了三维仿真技术、智能巡检系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高度智慧化。
副中心综合管廊集约地下空间,解决管线增容、更换,反复开挖路面对交通的影响。提高基础设施运行安全,解决架空线网入地,美化城市景观,释放城市建设空间。
1标段将于本月底完成主管廊结构工程,2标段上穿地铁工程开始箱涵顶进施工,3标段南区率先完成封顶。作为目前国内综合性最强的3层多舱结构的4标段,将建设唯一一处“观光示范段”。
工程技术亮点
绿色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充分利用光伏发电、智能配电、真空垃圾处理、综合管廊、绿色交通等30余项先进技术,打造绿色工程。行政办公区建设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化,绿色施工比例达到100%,装配式建筑比例达到80%及以上,区域内建筑绿色建筑二星级达到100%,绿色建筑三星达到90%。打造具有世界示范意义的“近零碳排放”绿色能源示范区。充分利用地热能、光伏发电、智能配电等新技术,达到清洁能源利用100%,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40%,初步确定建设2栋超低能耗建筑。采用全光纤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无线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集约、共享、协同的区域大数据中心。
节能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充分利用地热“两能”(浅层地温能、深层地热能),创建“近零碳排放区”。2015年5月,随着副中心规划建设的展开,市地勘局全面展开了规划选址前期的“地质综评”工作。勘查结果表明,通州区地热“两能”资源丰富,属于资源开发事宜区,十分有利地热“两能”的开发利用。
2016年12月21日,井深3000米的“探采1号地热井”顺利竣工,出水温度摄氏52度。它的成功钻凿填补了该区域的地热空白,水温、水质、水量均远超预期设计。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采用以“浅层地温能为主,深层地热能为辅,其他清洁能源补充”的能源供给方案,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高达40%,其中地热“两能”占设计负荷的60%,能源贡献率约占90%,节能率达35%。建成后达到可再生能源转化规模及冷热供给体量世界第一。
该项目建成后可为副中心每年节约标煤1.8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6万吨以上,真正实现6平方公里“近零碳排放区”的建设目标,为全国地热“两能”的规模化应用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装配式建筑
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提升品质。盖房子更像是“搭积木”般地拼接组装,建筑垃圾大为减少,且对施工精度要求更高。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80%以上,已经成为工程主要建造方式。
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已开工建设的4栋委办局办公楼全部采用装配式钢结构。B3、B4 号楼正负零以上结构方案由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调整为钢框架结构或钢框架—支撑结构。维护结构由砌块墙调整为预制外挂墙板或轻钢龙骨隔墙,结构形式及维护隔墙均属于装配式, 符合产业化的要求。
钢结构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优点,能缩短建设工期。采用装配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施工现场混凝土浇筑量及建筑隔墙砌筑的工程量,基本上取消了模板工程, 同时降低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实现绿色、无污染建设。此外,市政府办公楼施工中也将在墙板上采用装配式施工的方式,并不现场浇筑,而是将在工厂预制好的墙板运到现场拼装。
委办局采用装配式幕墙设计方案,结合钢结构主体,预留安装吊挂点。装配式幕墙采用系统化设计、模块化拆分、工厂制造、现场装配的方式建造房屋,能更好地实现建造质量、施工工期、人工用量和成本方面的控制。由于施工技术手段的改变,可以有效避免传统建造方式下的人工作业误差、保证建筑质量、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能耗和污染。还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无疑是解决当下产业转型、提质增效、“用工荒” 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也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把原来需要在建筑工地现浇成型的梁、柱、楼板等,预先在工厂批量生产出来,再运到现场组装、搭建成一个完整的建筑。与传统浇筑式建造方式相比,大幅度缩短工期、 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噪声污染。
装配式建筑具有环保、节约、缩短工期和节能等主要优点。由于主要结构构件采取工厂化生产,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大量减少。工程楼板采用叠合楼板,施工模板使用量也大量减少。此外,大量构件可在工厂批量生产,生产后运到施工现场直接吊装,相比于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工期大大缩短。外墙保温采用装配式复合结构,保温材料放置墙体中间,相比于传统建筑的外墙外保温或外墙内保温性能更好。
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先进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和管理信息化等特征。目前,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据《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决定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本市建筑业转型升级。本市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点推进地区之一,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使装配式建造方式成为本市重要建造方式之一。
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率,推进节能减排,更有利于培育新产业和新型建设队伍,促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这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打造首都建设精品工程的重要途径。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博、微信
今天上线啦
欢迎大家扫码关注↓↓
在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整合推动北京日报社、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三家新闻单位,在已有史料留存、访问接待、对外宣传的基础上,于今日策划推出副中心官方新媒体平台,开启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记录和展示、传播副中心建设过程。
平台将及时、准确、权威地发布副中心建设的有关信息,传播副中心好声音、弘扬副中心正能量、再现精彩的建设过程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反映副中心建设者的良好精神风貌,对副中心建设进行系列政策及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全面广泛传播副中心的新理念、新亮点、新视点,搭建副中心与社会沟通的网上桥梁。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城市副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