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深圳远恒峰,邀您莅临“2025国 ... ·  2 天前  
中国航务周刊  ·  这一港口春节期间创下47项生产高效纪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周其仁:汉芯故事的另一面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20-11-10 19:23

正文


作者: 周其仁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有同学看了“汉芯造假”的报道,找我来讨论。经验说,这样的事情,完全搞清真相有相当难度。诚然,举报人、媒体记者和政府调查组已经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关机构也发布了正式处理的公告。但是,要论举一反三,我觉得信息还远不足够。


倒不是说谁在刻意隐瞒什么,而是看世界的角度很多,不向某一特定的方向看,总有一部分“真相”怎样也看不到。


比方说,“汉芯”当事人究竟是怎样骗人的——包括公告指明的“造假欺骗”和“夸大欺骗”——大家已经知道了。但是,有关各方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被骗”的,人们还所知甚少。一件骗案,仅有骗方的行为和动机,总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要亡羊补牢,搞清被骗各方究竟怎样被骗、在什么条件下被骗,可能更为重要。


不是街市上的小骗局,随便找个理由说说就算了。据称,“汉芯一号在问世3年时间内,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突破1亿元”。这一点,今年5月12日上海交大发布的《公告》既没有确认,也没有否认。顺便一提,这也是我认为公告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这么一个举国关注的事件,从举报到公布处理结果,5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怎么连涉及的经费究竟多少,也不明示一下?


但是,《公告》确认了的事项,也足以说明“汉芯”绝不是小事一桩。


第一,当事人的职务是国内名牌大学的学院院长、校办高科技公司总经理;


第二,当事人不但是正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是教育部审批的“长江学者”,以及政府特殊津贴的领受人;


第三,当事人从事的科研项目,在国家科技部立项,获得国家科研经费;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通过了有关方面的鉴定,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第四,当事人负责的“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在国家发改委立项,获相关资助经费。这里涉及的诸项,比如职务、职称津贴、以及经费数额未经确认的国家科研立项,没有一样是简单的。求之不得的人数甚众,大家争来斗去,说“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杀出重围,一点都不夸张。


的确,竞争无处不在。大学教授包括本人在内,既不超凡也不脱俗,当然也摆脱不了竞争的压力。问题是,这里所言“竞争”,不是习惯意义上的“市场竞争”,而是更为一般的、争夺一切稀缺资源的竞争。事实上,人类为了避免在竞争中灭亡,在各个时代各种情况下总要对竞争加以限制。这是“五常经济学”的第一课。


下面的结论很重要:正是对竞争的不同限制,才区分了不同的竞争类型。比如价格机制当头的“市场竞争”,不过是在清楚界定的私人产权限制下才有的行为结果——你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除非他人出价,资源绝不归他人配置。其他限制条件,则定义了形形色色的其他类型的竞争。


“汉芯”过关斩将、取名获利的竞争,究竟是在什么样的限制条件下进行的?这一问,问到了故事另一面的关键。常识说,那些名头和声誉的获得,以及数额巨大款项的得手,不可能没有经过层层的申报、审查和批准。可是,骗案曝光之后,那层层叠叠的“评审机构和把关人”为什么如同隐身人一般,没有一个出来哪怕说一句“对不起,我等中了招”?


因为在制度上完全没有这样的要求!这倒不是说有关制度太过简陋。恰恰相反,近年我国教育科研机构里的程序越来越繁杂。不少教研机构甚至要雇佣专人,才能完成越来越多的填表任务。我自己亲见一份申请某教育研究项目的文件,总页码居然超过了1000页!当时我不过有点好奇,审查者怎么看得过来如此海量的信息?“汉芯”案提醒人们,那些耗费巨大社会资源的报批文件也许就是装样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人认真看过。不难理解,对结果无须负责的“审查”,谁又会当真呢?


是我们熟悉的体制和机制,曾经弥漫在我国资源配置的各个领域。主要特征就是行政权力主控、程序繁杂、权力与责任脱节。在这套限制条件下,资源的利用和收益的分配,既无效率,也不可能公正。改革以来,农业、工业和商业率先摒除了这一套,所以中国经济在世界上开始大有看头。但是高教、科研等领域究竟改了多少?以“汉芯”为例,上亿财政资金被骗而看不到有谁出来负责,难道这也可以说是“市场化改革过了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