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
2017
伊始就赚足了眼球的新生事物,戏曲广播操绝对要占一席之地。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
“
戏曲广播体操
”
,它首次把大多数人
“
不明觉厉
”
的传统戏曲程式化动作融入了大众健身理念,随着央视戏曲春晚的引爆,在网上引发了疯狂传播和多方点赞,在线下激起了无数广场舞爱好者乃至不少中小学的操练热情。甚至有人以
“
魔性
”
形容这股风潮。
无处不在的“戏曲广播体操”
动不动就腰酸腿疼缺乏锻炼?想试试广场舞却不喜欢小苹果式的耍宝逗乐?期待传统艺术却又实在对戏曲亲近不起来?戏曲广播操横空出世,叫人不由得眼前一亮,忍不住要跟着跳动起来。
可是你的尽情摇摆,真的把动作做到位了吗?
你跳得正嗨的戏曲广播体操,你真的懂它了吗?
戏曲广播体操的创编者之一、昆曲小生施夏明此番再次出镜,为大家正式详细解说这套广播操的每个细节。
婉转铿锵的唱腔旋律、丰富多彩的舞台造型、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
在戏曲里,我们能找到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表演,几乎可以这样说,我们文化中所有最中国最古典的、和最乡土最活泼的元素,以惊人的自然和和谐,全部融入了传统戏曲艺术之中。戏曲就是无可置疑的中华文化特色标签。
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呈现的每一个举手投足,都有对应的程式标准;而程式,是历代艺人积累下的、对生活自然形态的艺术加工和提炼。相应的,融汇了戏曲程式动作的广播体操,纵然已经极力简化,也终究还是有其独特的动作艺术标准和肢体艺术美感,想仅仅依靠当年校园广播体操“横平竖直”的经验来演绎戏曲广播体操,就必然会遇到“为什么我做起来就是少点味道不好看”的问题。
作为创编者中唯一的昆曲演员,舞台经验丰富的小生施夏明对戏曲广播操的演绎可谓刚柔并济、韵律十足。春晚亮相后,领操示范者之一的他被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甚至普通的非戏迷认知。面容俊秀、气质儒雅、嗓音清亮的他,隐隐从“昆曲男神”扩展向了更广阔的受众。
在施夏明的解说示范里,我们能看到每个动作设计从起念到融合的各种程式动作元素。双手互动着旋转像划着一个个小圆的动作叫“腕花小云手”,扩胸运动一个八拍的定格动作叫“扎带”,
把身体舒展开来时用的是“涮手”和“穿手”,跳跃时上身搭配的叫“顺风旗”……如果不是创编者着意介绍,不熟悉戏曲的初学者大概很难抓住戏曲广播操内出现的程式动作;即使是剧院舞台常来常往的戏迷,对于一些细节动作大概也只能是眼熟。如果总觉得自己“少点味道”的话,不妨跟着施夏明重新梳理一遍。以模仿戏曲程式入手,再连接贯穿成整套动作,无疑是非常直接有效、并能最大限度还原戏曲韵味的学习方法。你说光有程式名字不够?别着急,施夏明会带领你慢速操练,并时时指出动作中需要强调手脚配合之处。
戏曲演员做这套操,似乎总是要比普通人甚至舞蹈和健美操从业者更多了一股说不出的味道。对于这种差异,施夏明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肢体和眼神的配合是最关键的“提神灵药”,是来自戏曲“手眼身法步”配合这一基因、而鲜少被学习者关注和注意到的细节。肢体舒展轨迹要舒展圆融,则是源于戏曲“圆的艺术”理念。这些传统艺术对美和对精气神的理解,大概只有在自己上手学练时,才会别有体会。事实上,即使嵌合在广播体操的八拍节奏里,戏曲程式也往往需要保留自身的韵律。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双臂翻转拉伸,也讲究着单个动作内的快慢差异,比如缓慢的舒展和快速的落定。这些与一般广播操的细微差异并不起眼,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大家操练时“戏曲味”的浓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