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老端的观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财经  ·  降息!近五年来首次!这一央行宣布→ ·  18 小时前  
经济参考报  ·  全国3万余家! ·  昨天  
秦朔朋友圈  ·  经济第五城,广州还是一座沿海城市吗? ·  2 天前  
经济观察报  ·  A股收评:沪指高开低走跌0.65%,Deep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老端的观点

为什么你总在不知疲倦地刷着朋友圈?

老端的观点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22 23:13

正文

点击蓝字,免费关注老端的观点 更多原创观点,有惊喜

作者丨Lachel,知乎19万赞答主 公众号:L先生的猫

我们对于社交网络的极度依恋,反映着我们害怕被孤立、渴望抱团和期待正反馈的生物 本能。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情况:拿起手机刷朋友圈,一刷就是大半个小时,一直不舍得放下。可转过身你问他记住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却又说不出来。

人似乎总有这么一种习惯:不知疲倦地刷着社交网络,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尽管刷了大半天,除了别人的各种热闹状态,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这种情况还是日复一日地发生着。

表面上看,这很简单啊,就是因为无聊嘛。实际上,并不仅仅如此。如果说只是因为无聊,那如何解释我们在很忙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在明明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的时候,仍然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不知疲倦地刷朋友圈,至少涉及到三个层次的心理机制。

一、信息


回忆一下,在你童年的时候,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某个新奇的玩具(或者服饰)突然流行起来,班里的孩子们就会一窝蜂地去抢购,一两天内,班里就会人手一件。偶尔几个没有买到的小孩,也会各种哭闹缠着父母要买,否则就会觉得自己成了异类,不敢面对同学的眼光,上下学也要躲着别人。


当一种现象成为一个群体中的“文化共识”,或者一种资源成为一个群体的必需品,群体里的所有成员就都会被驱使着向它靠拢。那些无法占有这种资源的个体,就会被群体所孤立。 而在我们那进化了数百万年的大脑看来,被孤立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群体地位的降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意味着很可能被淘汰。

在幼儿园里,如果大家人手一个某某动画片同款玩具,那个空着手的孩子,就很容易被大家排斥,不愿意跟他玩。同样,在一个大学里,如果有人没有手机,或者用的是十年前的塞班手机,也很可能招致别人异样的目光。

无论旁人有意或者无意,无论当事人自己怎么想,“与群体不一样”,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失败者”。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什么资源是最普适、最常见,又最不可或缺的呢?答案是信息。

我们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人,但我们可能很难接受有人完全不知道所有新闻、不懂得任何新兴词汇、不了解任何热议话题。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他也很可能到处都被排斥。

所以,“刷朋友圈”很多时候是一种“信息焦躁”的体现。 当我们一段时间没有获得新的信息——可能一两天,几个小时,甚至可能几分钟,因人而异,我们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躁感中。 这种焦躁与“无聊”、“空虚”很相似,但又全然不同。它跟我们所处的状态没有太大关系,仅仅是因为大脑长时间得不到“新鲜的刺激”罢了。

我们早已习惯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习惯了不停地在身边的环境寻找新鲜事物来刺激大脑,让它长时间保持活跃。 所以,一旦缺乏这种刺激,大脑就会变得疲倦。这几乎可以称为“信息成瘾症”。

我们长时间地刷媒体、社交网络,未必是因为这些信息对我们真的有用。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这个过程能够持续不断地产生新鲜刺激,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活跃,认为“没有受到抛弃”,仅此而已。

二、距离感


人永远是群体的动物。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是安全和安定的需求。如何感到安全?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抱团。

简而言之,人需要参与到群体当中,才能真正感到稳定。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作出任何行为和决策,背后都有着群体作为靠山。你永远不需要一个人去面对所有压力和负担。所以,我们总是倾向于“拉近自己与群体的距离”,来让自己融入一个群体之中。



很多公司,当需要开除员工的时候,都不会直接开除,因为这样需要赔偿工资。他们会怎么做呢?工资照发,但会把你的工作移交给别人,开会时也不叫上你,平时也把你当空气……这样过了一个月,很多员工就会受不了,自己提出离职。

为什么明明工资照发,工作少了,你却待不下去呢?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这个群体正在慢慢变得疏远,你正被这个群体排斥。你会发现你与群体的距离正在逐渐拉开。慢慢的,就会对自身的存在感产生动摇。

为什么很多人在家里工作、做事、玩手机的时候,喜欢打开电视,即使什么都听不清楚,也要让它开着?就是因为,通过电视发出的声响,通过这种仪式一般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确信“自己跟世界正在以某种方式产生着联系”。这就是一种“拉近距离”的方式。

尽管没有任何信息和新鲜刺激流入,但光是听到外部世界的声音,以及“与其他人在做的事情一致”的心理感受,就足以拉近你与整个外部世界的距离。 同样,刷社交媒体,就是通过了解别人的生活状态,让自己感到“我跟别人还有着联系”。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窥见别人的经历、言论、日常生活,甚至可以窥见:最近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在关注什么?都在讨论什么?即使我们不参与,只是了解这些,也足以拉近我们与整个世界的距离。

更进一步,在社交网络上,你还可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这些“是个 APP 都会有”的互动途径,走进别人的生活,参与大众舆论,彻底地将这种距离消弭。这就是社交网络所给予我们的,对参与感和“距离感”的满足。

三、反馈


如果说“信息”和“距离感”是驱使我们去刷朋友圈的主要因素,那么“反馈”则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一刷起朋友圈,就会停不下来。

反馈是什么?很简单。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个“奖赏回路”:当我们做出一个行为,立刻就能获得行为的结果,并且这种结果是有益的,那么,我们的大脑就会认为这种行为对我们是“正面”的,会继续鼓励我们重复这一行为。



如果我们的行为无法产生“即时的结果”,我们的大脑就会要求我们停下或者放弃。 原因很简单,大脑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无效的,是在浪费精力。而在远古时期,浪费精力就意味着竞争劣势,也就意味着失败和死亡。

所以,为什么我们很容易沉迷游戏,却总是很难学习?因为游戏中到处都存在着大量的“即时反馈”:打怪会有声光反应;杀死一个怪会有经验值;运气好还会爆出装备……这些无处不在的正反馈,鼓励着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

而学习基本都无法产生任何“反馈”。你一天背了一百个单词,跟背十个单词,跟一个都没背,不会有任何差别。你的头顶不会伴着悦耳的音乐突然冒出一个“ Level UP ”,也不会从天上降下彩带和丝带来为你庆祝。

所以,这就可以说明,为什么我们会不知疲倦地刷社交网络。因为只需要轻点刷新,或者手指下拉,就能看到新的信息。 这对我们的“奖赏回路”来讲,简直是再丰厚不过的“正反馈”:付出的成本极低,但得到的回报很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