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果上来看,导致本次球鞋风波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篮协将运动员在CBA比赛中穿着球鞋的权益打包卖给了赞助商李宁。这一点为他们招来了很多的非议。人们会拿CBA与NBA进行类比,因为在那里,所有的运动员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赞助商,“脚下”的商业权益,完全属于运动员个人。
NBA的做法,当然是一种最为理想的结果,虽然NBA球队球衣的权益被联盟统一打包出售,但球鞋毕竟不同于球衣,球鞋与运动员的健康联系更加紧密。而可以自由选择穿何种品牌的运动装备,也可以帮助球员从赞助商那里得到更多的利益。
但要知道的是,NBA是所以肯将运动鞋的权限下放给运动员,根本上是因为这块权限的利益,仅仅是NBA利益构成当中极小的一个部分。但在CBA联赛,对于外界赞助的依赖却要强烈得多。如果不卖给李宁运动员穿鞋的权限,这一份赞助合同根本不可能达到20亿这个数字,而这个数字对于CBA的生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CBA的发展历程当中,曾经多次依靠赞助商的救场才勉强渡过难关,决策者们自然不会不清楚NBA做出了怎样的榜样,但巨大的生存压力,却让他们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不得不以眼前的利益为先。
事实上,如果真要给这次事件寻找一个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整个CBA联赛的蛋糕还远远不够大。就在不久前,巴塞罗那与赞助商签下了一份10年17亿美金的巨额球衣赞助合同。之所以能够从赞助商那里得到这样的天价,根本上是由巴塞罗那球队蕴含的品牌价值决定的。如今的CBA联赛,整体的利益规模远没有达到NBA那样的体量,联赛的各个俱乐部常年以来都处于亏损,因此球员穿鞋的权益只能被打包售卖,来换取眼前的利益。
对于一直向职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的CBA联赛来说,自由选择运动鞋的权限当然应当交给球员,而放眼长远的运营策略,也是联赛具备更大品牌价值的重要因素。每个人当然会向往诗和远方,更多时候你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填饱肚子生存下去。
球员个人权益和联赛赞助商权益的冲突,是本次球鞋风波的表象,其中的实质则是行政与市场两种力量矛盾激化的体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都在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行政和市场两股力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着无尽的博弈,最终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篮协集中售卖运动员球鞋权限,是代表行政力量的管理方式,而运动员希望自由穿着球鞋,则代表市场化的潮流诉求。
过去的一段时间,分别代表行政和市场的两股力量在天平的两端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固有的平衡被打破,需要建立全新的平衡。而矛盾的再次激化,是职业联赛发展历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