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玻璃,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曹德旺的福耀;特别当曹德旺与陈凤英的伉俪情深曝光后,福耀的人气与影响力更是在一夜之间雀跃而起,成为汽车配套玻璃行业首屈一指的领军。
但有另一家玻璃制造企业,它在世界上的名头、自身的实力均不下于福耀:福耀专注汽车领域,后者则打通了各个行业所有产业链(汽车玻璃占总业务三分之一);福耀深耕于国内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而后者70%的产能都送往了世界各地,斩获全球第三大“玻璃王国”的名头;2016年,福耀取得31.44亿的净收入,而后者则超过了32亿(实为32.13亿)。
这家企业叫做信义玻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义玻璃)。类似于曹德旺来自福建,信义玻璃创始人李贤义亦是出生此地。在该行业里,两个福建人均被誉为“玻璃大王”;他们一个里子,一个面子,如同并蒂花开,将中国制造的精神与品质,传递到了世界每个角落。
信义玻璃在发展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两个节点,是创业初的“一名员工”,和称霸行业后的“世界第三”。
15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李贤义不得不离开校园。他不想后代也遭受此种不公待遇,而改变窘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创业。于是,他先加入了泉州子英货运车队,后又去到香港,开了一家小型汽配公司。这个公司除了他以外,只有一名员工。他不得不将创业所有的成本预算削减到最小。
汽配涵盖了汽车玻璃,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转型与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了1988年,他的积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将深圳酝酿成一片财富沃土。跟随大流从香港涌入深圳,李贤义在这里正式成立了信义玻璃。
相较于现在,那代人有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政府不遗余力的全方位协助。因为政府加入,创业者们省去了更多单打独斗的寂寞、不断试错的弯路以及资金周转不济带来的紧迫感。因此在7年时间里,信义玻璃就拥有了现代化企业的规模;10年后,信义玻璃拥有2000多名员工,超10亿的资产,业务涉及到汽车、建筑、防弹、安全等方方面面。
企业成熟的一个标志,是它在国内市场的占有量已相当突出且相对稳定;稳定带来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很难再有盈利上的大幅跨越。此时,开拓海外市场成为成熟企业追求盈利的通用法则,信义玻璃也不例外,尽管它已与福瑞、宇通等民族品牌达成深度合作。
香港的经历,让李贤义积累了大量的海外汽车制造商、供应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他在几年之内嫁接上了北美、澳洲、欧洲等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维修配件公司;国际化带来多样性,信义玻璃的产品类别也随之陡增:可弯曲、热反射、防水、光触媒等玻璃类别成为信义开疆扩土的加速器。2001年,信义生产的汽车玻璃实现70%以上的出口;到现在,信义占领全球20%以上的市场份额,位列世界第三,成为当之无愧的“玻璃王国”;而李贤义也因此被行业誉为“玻璃大王”。
信义,玻璃王国
回看李贤义及其信义玻璃的发展史,我们很难看出当中有任何波折。信义的发展——从香港国际接口的资源积累,到改革开放的顺势而为,再到国际化的资源利用——太一帆风顺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其实早在2001年2月,李贤义就身陷国际官司——中美反倾销案。
而当时,中国正准备加入WTO;“倾销”的罪名,信义玻璃一套就是10年。
倾销,是指生产商将产品以低于国内造价和成本的价格抛售到国外,对国外市场的价格造成震荡,削弱对手,最终垄断市场的不正当手段。
反倾销,则是抵制倾销的方式,具体是指对有倾销行为的国外商品除了征收一般的进口税之外,还要增收附加税(又称“反倾销税”),使其无法在国外廉价出售。
而实际情况是,一抵以来,信义玻璃的定位都很亲民,它甚至比福耀玻璃低了不少。因此到了国外,它的“薄利多销”,成了外国人“反倾销”的狩猎对象。
2001年,当李贤义将挡风玻璃出口到美国,随即遭遇反倾销事件的时候,信义玻璃上下都有些不知所措:挡风玻璃需要增加124%的反倾销税。“这太不合理了!信义根本不存在倾销行为,不挣钱我们做出口图什么?”一名信义员工表示很不理解。
而在当年,身陷反倾销的不止信义一家,诉告信义倾销的,也不止美国一个国家。据统计,当时有7家中国制造企业遭到美国起诉。如果不应诉,就要如实缴纳124%的税费。2001年12月18日——中国加入WTO后的一周,加拿大对信义玻璃进行反倾销调查。在加拿大,被诉反倾销的外国企业,要征收高达194%的税费,“这意味着1块钱的产品,我们不得不昧着良心将价格提升到2.94元”,一名信义管理层说。
然而,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做法,并非只针对企业本身,而是对中国的挑衅。2001年,中国虽然加入世贸组织,但在《中国入世协议书》里,明确规定了WTO其它成员在15年之内将继续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它们可以随意往中国企业身上泼脏水。
“应诉!不应就意味着放弃市场,也以为着其它国家可以如法炮制,以后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将难上加难!”信义决定反击了:信义财务制作了历年的详实数据报表,应诉团队填写了各种调查问卷,信义团队也为调查团进行了详细的国内销售、出口销售、成本等情况。没有人愿意背负不公,也没人愿意坐以待毙。
加拿大之战历时两年,而中美之战,长达7年之久。但所幸的是,时间都没辜负所有努力,两场国际战役,信义均取得胜利。
而后的2006年与2010年,澳大利亚当地玻璃公司又先后两次控告信义玻璃,加诸的罪名如同陈词滥调,毫无新意。信义所做的,仅是将之前的工作重复一遍而已。其结果也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第三场胜诉的时间用了8个月,而最后一场用了10个月。
李贤义用四场漂亮的国际攻坚战,为中国入世后的国际贸易铲除了一大块绊脚石。他增强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交易上的信心,也用实际行动应证了埃蒙德·伯克的那句名言——
邪恶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善良之人无所作为。
“我们奉行的是诚信与义气”,在一次采访中,沉默寡言的李贤义说道。
信义董事长:李贤义
在四次反倾销调查中,信义玻璃上下展示于人的并非多少言语诡辩,而是用实在的数据、直观的现场让人信服。在信义玻璃的官网上,有确切的年中、年度财务报表可供任何人考察、下载。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也因信义的这份诚信,不但与其化解干戈,而且永远免除检查和征收信义玻璃的反倾销税。
在义气方面,李贤义也说到做到。20多年来,信义玻璃为社会捐款总额达到8111万,所创立的“李贤义教育基金会”的固定资产也达到2000多万,奖励的优秀师生也高达6000多名。
然而,无论是交易、调查上的诚信表现,还是公益上的义举行为,都离不开企业的正常运作、持续盈利。只有在盈利的情况下,企业才可能反哺社会和有底气进行商业冒险。信义盈利的背后,给制造业、乃至整个行业折射出几点启示:
首先,要有技术优良且顺应时代的产品。
去年8月,中国浮法玻璃生产线约有32%的产能被淘汰,而被淘汰后有机会复产的最多只有2%。然而去年,信义的浮法玻璃却实现22.7%的增长,毛利提升2.1倍。
这说明,浮法玻璃是这个时代的利好;而另一方面,产能是这个时代工业领域的鸡肋。当两者发生冲突,只有去除产能、提升质量的才能实现两者的缓冲与调和。而要在这个过程中存活,就要保证自己的产品经得起时代的冲击,承受得住技术的检验。
其次,对各国法律法规充分解读且烂熟于胸。
当世界被信息化碾平以后,国际化是一个企业成长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国际化的一个问题是:异国文化、民俗信仰、法律法规跟中国千差万别。交易不再是一种自嗨,它被高度复杂化。就算很小的分歧,也有可能让自己举步维艰。
因此,对企业进军国度的法律条目、生活方式、交易规则等,企业本身都应高度重视、吸收、消化。它或许错综复杂,但它会扫清前进的障碍。
再次,时刻保护好自己。
在美国的反倾销战役中,信义玻璃应诉后,获得了通行证;其余六家企业没有应诉,如实缴纳了124%的反倾销税,这就是最好的教训。
这几条和“诚信与义气”,如同里子和面子,它们推动着信义玻璃风雨兼程、滚滚向前。
企业求报道、约采访、内容合作,请加微信:gaigaiorsky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商界APP,悦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