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昨晚去看了
《速度与激情8》
。
IMAX厅,院长坐在屏幕左下角,用一种非常
别扭
的姿势看完了整场。
这部电影
美女、飙车、爆炸,笑点
,该有的一样没少。
可院长心里却有一丝
惆怅
,为这个系列电影的未来而惆怅。
(剧透预警!注意这不是演习!!)
▼
整部电影下来,院长最喜欢的并非是其中
飙车决战
的大场面,而是开头和结尾两个场景。
影片开头,主角
范·迪塞尔
在古巴和媳妇度蜜月,和当地的
飞车党
飙了一圈,
这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的
经典场景
。
一群乱嗨的
飙车爱好者
,露出四分之三屁股的
美女们
,还有把一切抛在脑后的
比赛
。
正应了电影的名字,
有速度也有激情
。
影片结尾,风波过后,一伙人凑在一起
吃饭
的场景。
这是从第一部开始时就有的
传统
,饭前还要祷告。
表达的是《速度与激情》的内在核心,
家庭
。
《速度与激情1》
如果把这一伙人定义成简单的
侠盗飞车手
,那影片就落了
下乘
。
“家庭”
这一概念的加入,给了这个团队相当深的
感情羁绊
,也是系列后几部的魅力所在。
(前期范·迪塞尔还把他们一伙人称为team,后来才改口为family)
可这一次,伐木累却
分裂
了!
▼
老大
范·迪塞尔
尼克居然
“叛变”
了!
这对院长的震惊程度不亚于当时听说美国队长是九头蛇。
院长一直认为光头主角
范·迪塞尔
是个
萧峰
类型的人物。
天生大哥,团队核心。
可这次他被
“招安”
,不再是带着家人们奔向美好未来,看着就不太舒服。
同时由于范·迪塞尔的“叛变”,为了增加
阵容厚度
,上一部的
杰森·郭达·斯坦森
居然就华丽丽的
洗白
了!
还靠打嘴炮和卖萌承载了影片的部分笑点。
而且他的加入,刚好中和了片中
光头党的色调
。
真他娘的亮!
事情结束以后就开开心心一起吃饭,变成了手拉手肩并肩嘴对嘴的
好盆友
。
你们还记得大明湖畔的被他害死的你们的家人
韩
吗?这帐就不算了?
这次的大反派是扎着一头脏辫的理查兹·塞隆,
她控制范·迪塞尔的手段,是劫持了他的
前女友
和前女友给他生的
儿子
。
当时院长就想,范·迪塞尔把前女友和儿子救出来以后,怎么处理这个
家庭伦理关系
。
结果编剧替院长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前女友给
搞死了
。
人家曾经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女警察,敢打敢干,敢爱敢恨。
结果在这部成了个
“送子观音”
,还被
卸磨杀驴
。
这些有理说不清的人物关系,其实都是
为了剧情而剧情
。
▼
再引入一个概念,叫做
“阈(yu)值”
,
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用在电影领域就是观众第一次看到两个人飙车,就觉得挺刺激。
而再看到同样的,就不会有最初那个程度的观赏感受,会觉得
无聊
,觉得刺激的点会提高,这就是
阈值的提升
。
为了对抗观众的阈值提升,让他们一直能在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新鲜刺激,就必须拿出
更强烈,更新颖
的东西。
于是《速度与激情》系列就抬出了一手
奥运精神
——
“
更快、更高、更强
”
。
他们不断开发出各种飙车的玩法,比如
天降飞车
。
还有
飞车艹飞机
。
而这种做法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
里面多数人
怎么撞车都不会死
,
也很难解释一群从修车铺子里出来的人是怎么获得那种
超高战斗力
的,
还有为什么任何问题最后都要用
飙车
解决?
《速度与激情》已经踏上了一条
“艹飞机艹火箭”
的不归路,已经有动作片向
科幻片
转型的趋势。
这次能干掉潜艇,下次是不是外星人要来了,去拿车撞外星飞船,再来两个变形金刚?
其实想一想,《速度与激情》和《变形金刚》联动,形成一个
“汽车宇宙”
,全宇宙开车最屌的人加上全宇宙最屌的车,没准还挺好看。
只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速度与激情》会变得愈发
离谱
,最后失去观众的信任。
▼
归根结底,《速度与激情8》仍然是一部出色的商业片,场面效果在同题材中属于佼佼者。
谁会不爱看一大堆汽车就像不要钱一样地
撞烂爆炸
。
既然是商业片,也就不存在
明哲保身
,在合适的时候收手不拍了。
因此怎样打破
“归隐-复出搞事-归隐”
的
循环套路
,在不需要
外星人
参与的基础上保证影片的
精彩程度
才是关键。
这样才能保证在未来
《速度与激情》系列
不会成为扯淡烂片的代名词
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看电影爽一下就可以了。
别去开快车
,犯法,而且危险。
尤其是男性朋友们,更不要开快车
,血淋淋的教训
就在这里。
PS: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就可以
优惠购买
《速度与激情8》电影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