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昨晚去看了《速度与激情8》。
IMAX厅,院长坐在屏幕左下角,用一种非常别扭的姿势看完了整场。
这部电影美女、飙车、爆炸,笑点,该有的一样没少。
可院长心里却有一丝惆怅,为这个系列电影的未来而惆怅。(剧透预警!注意这不是演习!!)
▼
整部电影下来,院长最喜欢的并非是其中飙车决战的大场面,而是开头和结尾两个场景。
影片开头,主角范·迪塞尔在古巴和媳妇度蜜月,和当地的飞车党飙了一圈,这是《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经典场景。
一群乱嗨的飙车爱好者,露出四分之三屁股的美女们,还有把一切抛在脑后的比赛。
正应了电影的名字,有速度也有激情。
影片结尾,风波过后,一伙人凑在一起吃饭的场景。
这是从第一部开始时就有的传统,饭前还要祷告。
表达的是《速度与激情》的内在核心,家庭。
《速度与激情1》
如果把这一伙人定义成简单的侠盗飞车手,那影片就落了下乘。
“家庭”这一概念的加入,给了这个团队相当深的感情羁绊,也是系列后几部的魅力所在。(前期范·迪塞尔还把他们一伙人称为team,后来才改口为family)
可这一次,伐木累却分裂了!
▼
老大范·迪塞尔尼克居然“叛变”了!
这对院长的震惊程度不亚于当时听说美国队长是九头蛇。
院长一直认为光头主角范·迪塞尔是个萧峰类型的人物。
天生大哥,团队核心。可这次他被“招安”,不再是带着家人们奔向美好未来,看着就不太舒服。
同时由于范·迪塞尔的“叛变”,为了增加阵容厚度,上一部的杰森·郭达·斯坦森居然就华丽丽的洗白了!
还靠打嘴炮和卖萌承载了影片的部分笑点。
而且他的加入,刚好中和了片中光头党的色调。
真他娘的亮!
事情结束以后就开开心心一起吃饭,变成了手拉手肩并肩嘴对嘴的好盆友。
你们还记得大明湖畔的被他害死的你们的家人韩吗?这帐就不算了?
这次的大反派是扎着一头脏辫的理查兹·塞隆,她控制范·迪塞尔的手段,是劫持了他的前女友和前女友给他生的儿子。
当时院长就想,范·迪塞尔把前女友和儿子救出来以后,怎么处理这个家庭伦理关系。
结果编剧替院长解决了这个问题,把前女友给搞死了。
人家曾经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女警察,敢打敢干,敢爱敢恨。
结果在这部成了个“送子观音”,还被卸磨杀驴。
这些有理说不清的人物关系,其实都是为了剧情而剧情。
▼
再引入一个概念,叫做“阈(yu)值”,又叫临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用在电影领域就是观众第一次看到两个人飙车,就觉得挺刺激。
而再看到同样的,就不会有最初那个程度的观赏感受,会觉得无聊,觉得刺激的点会提高,这就是阈值的提升。
为了对抗观众的阈值提升,让他们一直能在在观影过程中感到新鲜刺激,就必须拿出更强烈,更新颖的东西。
于是《速度与激情》系列就抬出了一手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
他们不断开发出各种飙车的玩法,比如天降飞车。
还有飞车艹飞机。
而这种做法带来的副作用也显而易见。
里面多数人怎么撞车都不会死,
也很难解释一群从修车铺子里出来的人是怎么获得那种超高战斗力的,
还有为什么任何问题最后都要用飙车解决?
《速度与激情》已经踏上了一条“艹飞机艹火箭”的不归路,已经有动作片向科幻片转型的趋势。
这次能干掉潜艇,下次是不是外星人要来了,去拿车撞外星飞船,再来两个变形金刚?
其实想一想,《速度与激情》和《变形金刚》联动,形成一个“汽车宇宙”,全宇宙开车最屌的人加上全宇宙最屌的车,没准还挺好看。
只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速度与激情》会变得愈发离谱,最后失去观众的信任。
▼
归根结底,《速度与激情8》仍然是一部出色的商业片,场面效果在同题材中属于佼佼者。
谁会不爱看一大堆汽车就像不要钱一样地撞烂爆炸。
既然是商业片,也就不存在明哲保身,在合适的时候收手不拍了。
因此怎样打破“归隐-复出搞事-归隐”的循环套路,在不需要外星人参与的基础上保证影片的精彩程度才是关键。
这样才能保证在未来《速度与激情》系列不会成为扯淡烂片的代名词
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看电影爽一下就可以了。
别去开快车,犯法,而且危险。
尤其是男性朋友们,更不要开快车,血淋淋的教训就在这里。
PS: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就可以优惠购买《速度与激情8》电影票哦。
「抢先娱乐」比「苍老师」还鲜嫩的德艺双馨工作者,让人抓狂!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优惠购买《速度与激情8》电影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