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与春节双重假期的叠加,让家中长辈和孩子的相处时间变多。但现实却是大人们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孩子们却躲在某个角落里,人手一部手机,玩游戏、聊天、看视频,完全沉浸在网络世界中。
电子产品失控的背后有孩子的不自律,也有家长管理和陪伴的缺失。如何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电子产品?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图源|上观新闻
一
寒假里,有些家长将电子产品当作最便利的看娃“神器”,孩子们放下书本,拿起了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不可否认,孩子们在网络上探索感兴趣的知识,学习智能化应用,能长知识见世面,和社会接轨。但同时对身心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视力下降、弯腰驼背、内心容易焦虑等。此外,网络上的暴力、色情、拜金等不良信息,对于心智还不成熟、辨别能力差的少年儿童来说,也是有百害无一利。
多数孩子缺乏自控力,视频刷不停、游戏玩不停,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比如杭州市民徐女士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春节实现了“电子产品自由”,结果“除夕一整天从早用到晚,凌晨3点还在看视频。年初一7点半多又开始用了,睡觉都没几个小时”。一部小小的手机成为引爆家庭关系的导火索,亲子关系紧张。
综合来看,孩子的“电子产品失控症”,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电子产品。
“出山的神兽”很容易接触到手机,现实中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在寒假期间专门给孩子准备一部手机,使用手机成了理所当然。再加上寒假和春节两个假期叠加,家长很难一刻不离地盯着孩子们,很多家庭都面临着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的困扰。
家长行为强化了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网络世界的诱惑如此之大,大人都做不到手机戒断,更何况孩子。一方面,家长频繁使用手机,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也养成了“手机不离手”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家长的管理不当,有的家长用“玩手机”作为奖励,强化了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有的家长和孩子沟通不畅,强制没收手机、强制断网,结果越禁止越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会千方百计地把手机搞到手,争分夺秒地玩,对手机的渴望也更深,造成恶性循环。
社交需求的诱惑。
除了各种App的“签到文化”、游戏中的竞争机制等让孩子们欲罢不能外,少年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手机社交”也是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孩子们来说,社交平台满足了他们对同伴关系的渴望,手机成为应对孤独、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避风港”。
图源|图虫
二
电子产品本身没有问题,沉迷和失控才是最大的痛点。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让孩子学会合理分配玩手机与学习的时间,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
与其直接禁止,不如先关注孩子用手机做了什么。孩子用电子产品无非是学习、听音乐、玩游戏、浏览网页、社交聊天等,要尊重他们使用手机的需求。
了解孩子用电子产品做什么后,就要针对不同的使用内容,执行不同的使用规则。如果孩子进行学习、长见识方面的有益操作,可以以结果为导向,家长预估达成结果的时间,在孩子操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监督。如果孩子玩游戏、刷视频等休闲操作,视情况确定是否允许,教给孩子规避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规定好时间,严格落实执行。
同时可以利用节假日特色,引导孩子将传统文化体验融入到手机操作中,例如手机拍摄“忙年”视频作品、搜索不同地区有意思的年俗等,既满足手机使用需求,又增强文化认同感。
多关注手机以外的生活。
对电子产品的管理关键在于疏而非堵,不让孩子们玩手机,那孩子们可以干什么呢?扩大孩子的接触面,培养一些健康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发现比手机更有趣的东西。比如,对美食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学做一道菜;有文艺特长的孩子,鼓励他们参加社区的文艺活动;对体育感兴趣的孩子,多带孩子登山、体育锻炼。总之,就是将他们的空余时间填满,减少孩子被动刷手机的时间。
现实生活是孩子感受生命温度和力量的来源,只有亲身经历,孩子才可以长阅历、长见识、有记忆。
图源|上观新闻
家长要做好榜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显示,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反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大人做好榜样。家长可以适当减少手机使用频率,避免在孩子面前刷视频、玩游戏、微信聊天,规定无手机时间,例如在家族聚餐、包饺子等重要时间,让所有人放下手机,享受节日氛围,给孩子们做好榜样。
来源:
“山
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
sdxcweixin)丨主播: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