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如何看司马南揭秘南阳落马书记朱是西遭遇网民围攻?

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 公众号  ·  · 2024-05-20 09:09

正文

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燕博士

近日在网络舆论场里出现了一个较为奇怪的现象,就是南阳市委原书记朱是西在落马之后,不少网民在网络留言中表达了较多的惋惜之情,其中不乏各种好评,这在以前官员落马的时候,是没有过的事情。

这种声音在司马南在节目中“揭露”了这位官员的一些往事之后,留言出现了一波小爆发。更多的来自河南地方的网民留言,不光表达了对于朱是西的正面看法,而且也出现了对于司马南的攻击,有网民就留言认为司马南是“落井下石”。

一、司马南遭遇了一些新变化

司马南评说朱是西遭遇粉丝反弹,实际是包含了两个事件。一个是司马南遭遇粉丝的反戕,二是朱是西获得了网民的正面评价。当两个事件在司马南的节目里都出现的时候,就是一个值得解读的现象。

这一两年来,作为大 V 的司马南的网络声誉有所改变,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需要重新思考未来流量策略,探索内容和形象的转型。这源于,深层的社会规律处于稳定的变迁之中,而浮于表面的网络舆论和网民情绪,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处于经常性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有时候还是非常剧烈的。网络舆论如同婴儿的脾气,常常是易变的、激烈的甚至狂暴的,是群体情绪骤然变化的风向标。哭闹的孩子有奶吃,这个放在今天的中国,正是现实的写照,那些突然爆发的强烈舆情,令人敬畏,地方政府和机构不得不正面承接舆情的压力,着手进行改革或者改良。这使得网络舆论的倒逼之力,往往超过了常规的社会力量。

司马南此前风云际会,立于潮头,驾驭巨大的流量,影响一时无两。但是,在当年形势之下获得的粉丝群体,可能在今天新形势下又出现了新的看法、新的心理,在当下围观热点的时候出现“意见哗变”,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司马南一贯是站在百姓、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立场来表达一些看法的,无论是民生的、民主的,乃至民粹的,他的说话立场和观点是基于一个“民”字,这使他在改革步入深水区、围绕资本的社会看法出现拐点的社会时期,推出了话题,获得了粉丝,也立稳了人设,但在网络舆论易变的今天,也面临着流量的反噬,因为“民”是经常变化的。也不排除这样的现象,就是很多粉丝本来就是“黑粉”,本来就是进行“辩证的批判的围观的”,也有的接受了其他大 V 的对立看法,改变了立场。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围观现象,正如胡锡进的粉丝群体,常常在留言区出现“观点的暴动”。

司马南此次在朱是西落马后,站在他的传统视角发表看法,从百姓的立场来批判和揭发一个落马官员的往事,比如,朱是西派人到北京去“堵他的嘴”,也送了他两盒茶叶等,未料却激起争议,众多粉丝在下面留言表达反对看法,是他始料未及的,也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我们会发现近一两年来,出现了一个显著的现象,那就是传统的网红乃至大 V 纷纷出现翻车事件,如电商的头部网红、一些知识付费领域的网红,乃至社会评论大 V ,都在面对非议,乃至出现一定程度的没落。董宇辉在直播间只能谈知识和情怀,一旦对任何一个热点发表看法,就存在脱粉和争议的风险。

这可能和技术趋势、平台政策和社会心理规律相关,但是也和如下几个短期的因素有关:一方面和算法机制有关,传统的老的内容模式会被算法冷落,算法系统更喜欢新鲜的具有流量潜力的内容“小鲜肉”;另一方面和“人设”有关,网络世界热点多变,网民情绪如同夏季暴风雨,骤来骤去,单一稳定的人设已经应对不了多变粉丝的需求。网红的标签本身,或许就代表了社会整体对他们的一种价值判定,维持一段时间的热度,获得一定的红利,成为一种社会定价方式。

V 和网红如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进行定位和人设的维新,难免将遭遇更多的挑战。

二、如何看待南阳网民对于朱是西的“好评”?

在朱是西被宣布落马后,各种表达“惋惜”、“不舍”的留言和跟帖很多。而在以前,一个官员只要落马了,从媒体报道和民间叙事的角度看,那就是贪腐被实锤了,众多的黑料和黑幕齐齐曝出,然后媒体和自媒体出现狂欢,这是比法律审判更能释放民间情绪的一个现象。

官员落马、社会出现舆论狂欢的“墙倒众人推”的现象,是可以这样解释的:数十年的网络舆情洗礼,使得官员遭遇群体污名化,官员的落马被认为是党中央和反腐的正义力量出手,是正义和民意的胜利,自然需要庆祝;众多落马官员因为贪腐事实引发民愤,舆论也是一边倒,流量彻底掩盖了他的一些可怜政绩,再加他们往往腐化,忘却为民服务的初心,政绩小得可怜,一夜之间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自然难以被记住;网络时代,人们早已厌倦歌功颂德式的官员报道,涉官的负面事件更易激发流量,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官员一些值得肯定的作为被流量淹没。

但是南阳朱是西落马的现象,打破了官员落马后第一时间遭遇舆论羞辱的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用“朱是西现象”来进行探讨,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第一说明,中国百姓太善良了。官员只要做一点好事,有一定的民生政绩,就会被百姓铭记,要送“万民伞”,甚至在落马之际,要为其集体喊冤!其实官员取得的这一点政绩,本来就是官员的职责范围之内,是本职工作,是你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城市的主政者被赋能赋权如此之重,其实只要想着为百姓做点事情,几乎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但是,放在中国现实的社会语境下,掌舵者要做出百姓满意的成绩其实存在复杂因素的掣肘,比如内部权力的彼此牵制、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舆情负担等,但是主观因素或许更重要,那就是,雄心勃勃的官员需要通过政绩来获得上级认可,从而获得提拔,这导致主政者更倾向于建设那些上级关注的、容易被看到的、符合考核标准的工程,而不一定投放资源于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领域。

因为民生领域一般不是显赫的工程,也难有立竿见影之效,甚至“建在当代,功在千秋”,往往不到四年一任的官员,无力放出更远的目光,这使得民生领域工程,反倒困难重重。据称朱是西将南阳当做最后一站,反倒容易“破釜沉舟”做出一些政绩,为百姓称颂,这是非常难得的。

第二说明,类似能够被百姓铭记的官员还是太少,反过来使得部分网民追念朱是西的行为成为新闻现象,营造并凸显了“朱是西现象”。

第三说明,官员的考评标准是个复杂的体系,需要从组织和群众乃至法治的多重视角出发。司马南其实说得对,虽然南阳群众表达了遗憾的情感,但是朱是西到底做了什么,普遍的百姓不一定知道。由于监督体系依然未能健全,很多领导干部即便心存为民服务之心,但是作为凡胎肉身,难免无力抵抗各种现实诱惑,这也使得他们明里制造百姓口碑的同时,不排除暗地里做出一些交易,或者其它滥用权力之举。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政治人物的评价,存在一个“民间口碑大于一切”的现象,即便官员有过错,也惯于进行“三七开”“五五开”的一些模糊分法,乃至出现“功过相抵”的评价体系。但是中国社会在发展,官员在道德评价之外,开始接受党纪国法的约束,评价体系变得科学,但是民间依然维持了传统的评价标准,欲图使用功劳来模糊过错。

第五,也需要承认,在国内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较不发达地区,容易形成“官民一体防御体系”。当外界对于地方一些现象进行社会批评和舆论批评的时候,地方不光官方如坐针毡,地方百姓也会自发站出来进行抵御和反击。他们认为这种批评是对地方的抹黑,是对地方全体人民和文化尊严的一种羞辱,为此自感带有“反侵略”的正义色彩。这当然是因为开放心态未能深入人心的原因,也常常是较不发达地区一个文化落后的标志。

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需要一方面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另一方面对得起黎民百姓的期望,还需要将自己和公权力置于法治和舆论监督之下。权力被监督确实让掌权者浑身不自在,但是也确保了权力和自身大概率走在光明正确的道路上,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了自身的安全。

面对朱是西收获的这些“民意”,或许在其相关违规违法行为被公布后,依然会引发一波热议。

三、当司马南审视朱是西的时候,网民也在审视司马南

当司马南在节目里以审视的视角谈论落马官员朱是西的时候,也不期然地将自己置于被网民审视的位置上。

两者都是公众人物,一个是体制内,一个是体制外,这使得两者在网民心目中,产生了比较的价值。两者都需要接受法治和舆论的监督,但是司马南更多需要向下管理,就是关注粉丝群体的反应;朱是西更多需要向上管理,从上级部门 里获得认可。这体现了体制内外,关注点的差异化。

当粉丝群体比较小的时候,司马南难以被赋予巨大能量,一旦有出格言论,还会遭遇主管部门和社会道德力量的压制。但是当司马南的粉丝群体高达数千万,他就会从中获得巨大能量,反倒获得安全位置,因为他作为无数粉丝簇拥的大 V ,一定程度上具有“民选代表”的色彩,成为社会一个显著的力量,监管部门不得不顾及粉丝的感受。这又反过来给司马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他需要意识到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职责。

但是问题在于,粉丝并非一个稳定的群体,他们集中关注司马南,或许仅仅是在涉及联想公司这个较为狭窄的议题角度上,取得了一致的看法,由此簇拥在司马南的周围。一旦话题过于泛化,反倒出现离心效应,因为不再聚焦于当初吸引他们凝聚在一起的话题了。话题越广泛,风险也就越大,因为取得共识的可能性反倒越低了。

即便司马南吸引的更多是中低收入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相对统一或者近似的价值观,不是那么松散,但是风险依然是巨大的。因为这意味着,当他们将司马南当做群体代言人的时候,后者需要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与较为奢华的生活绝缘,更不能有一丝一毫和“润”擦边的迹象。但这是困难的,毕竟司马南本身身处中产阶层,他的观点和方法论,也是中产阶层的。同时,中低收入群体对于反腐的诉求和社会公平的追求是强烈的,他们需要代言人保持强烈的火力和观点的输出,来维持内部的统一。他们对于中高收入群体也保持了一定的警惕,这使得他们对于一些改革开放的共识、发展的理念和未来愿景抱以一定的戒备,这就构成了挑战,因为司马南不得不考虑粉丝群体之外的关注目光,防止自己的言论和粉丝生态构成了某种社会风险。

所以说,成为中低收入群体选中的代言人,注定是一条艰辛之路。你需要有丐帮帮主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不易之志、甘于贫困的乐天精神,以及和群体的审美趣味保持一致的自然取向,同时还要保持对于时事的愤怒之心,不时发表激动人心的战斗檄文,来凝聚粉丝群体的向心力。粉丝群体还会不时地点醒你,要保持作风,防范腐蚀。一点点的僭越群体道德要求的行为,就会被放大,导致脱粉、粉转黑。但是这样一来,你会在无数个深夜扪心自问,我这是生活,还是闹革命?同时,主管部门的警惕目光,还时不时地扫过来,令人浑身一凛。

一旦粉丝感受不到情绪价值或者思想价值,甚至价值观相悖,他们就会慢慢离开,这是最大的损失,因为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为此大 V 不得不呵护这个群体,寻找他们最大的公约数,维持着凝聚力。由此我们可知,如果一个粉丝众多的大 V 是通过偏激的、一时哗众取宠的话题来凝聚粉丝的话,则其肯定难以一直走下去,因为其不可能一直这么偏激,也不可能一直能通过这种话题鼓舞粉丝,这会走到社会的边缘,会被认为影响社会共识,并吸引系统之外的社会治理力量的危险关注。

所幸的是,此次在司马南的留言区留下反对意见的网民,据观察更多是来自河南的网民,这意味着是具有地域性的、具有特殊情感的网民。

司马南只要敬畏法治和舆论,向下管理好粉丝群体即可,但是反观朱是西,他需要面对的约束性周边因素就太多了——

上要让上级领导和上级部门如组织部门、纪检部门等满意,要实绩,要多汇报、多走动、多联络;

下要让百姓满意,要发展,要见实效、进基层、多谈天;

中间要维持班子稳定,理顺复杂官场关系,腾出手来做些实事;

周边关系要搞好,兄弟城市要竞争,要斗而不破。同级领导要维持面子;

家庭是大后方,不能后院起火,又要确保家属廉洁;

要敬畏那些无形的但是有威慑力的高维事物,如法治、媒体舆论、网络舆论、网络舆情等。

上述各方因素,任何一个方面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并导致问责或落马。

一个领导干部需要招架的各方压力因素如此之多,可见官场复杂性,远超司马南所处的社会江湖。司马南可以以超然姿态在节目中谈论朱是西,而朱是西为了安全,会派出手下和司马南进行接洽公关。两者并非强弱关系,只是所处位置不一样,应对方式自然不一样。仅仅从两位公众人物打交道的过程,大家或许能透视到社会运行的一些机理。


作者简介:
  1.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2. 资深媒体人/ 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3. 往期精选:

  4. 内蒙古这起土地舆情,是一种典型的新型舆情

  5.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6. 如何看待当下“爱国营销”事件?谈谈“稻草人”现象

  7.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8.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9.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10.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