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篇文章
谈谈香港的黑道江湖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大陆人民普天同庆。
我对这一天唯一的记忆,就是父母亲早早吃完晚饭,激动地抱着我守在电视机前看香港回归。
香港回归
我年少不明事理,自然觉得没看头,闹着调台,结果所有台全在直播香港回归。当晚零点时分,米字旗缓缓降落,国歌奏响,红星红旗徐徐升起,父亲站起来拍手庆祝,激动落泪。在经久不息地掌声中,我安详如梦。
当时的我不喜欢看电视,不爱动漫,每天抱着遥控机放碟。
那时还是影碟机的年代,香港电影工业在经历了几十年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终于烂片充斥,盗版横行,行业经济急转直下,草率而无力地走向谢幕,令人唏嘘。
同时落幕的,还有香港社会黑恶势力只手遮天的时代。
算起来,黑社会在香港已有100多年历史,深深根植于香港社会。因此衍生的香港电影警匪片,也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气质和意义的类型片。
香港黑帮电影,相信每个人都看过不少,那么戏外真实的黑社会又是怎样的?
黑社会1.0时代:只手遮天
在香港,人们通常把黑社会组织统称为“三合会”,因为香港的黑社会大都发源于三合会。三合会的起源据说是天地会在广东的一个分支,近代三合会逐渐演变成从事非法活动的黑帮集团。
三合会早期,会员数量庞大,逐渐渗入到香港政府机构,各帮派之间矛盾不断,相互斗争。三合会第一次“洪门大会”决定在各堂口前加上一个“和”字,表示各帮派之间应“以和为贵”,既相互独立又联合的“和”字派三合会由此形成。
杜琪峰在影片《黑社会之以和为贵》的开头就有这段故事的描述。
《以和为贵》
“和”字帮派开始了在香港为所欲为的历史,除非闹出人命,否则警察也管不住。
成龙的“A计划”系列电影就曾对这段时期香港警察的无为进行暗讽。
A计划
此期间,后来在香港只手遮天、由三合会成员在广州市宝华路14号的“14K”也在香港站稳脚跟并快速扩大势力,港澳台、东南亚甚至欧美各国唐人街,“14K”无处不在。
1956年,“14K”便成为国民党的政治工具参与了轰动一时的“九龙暴乱”。暴乱之后,在警方的大力打压下,三合会有所收敛。而到上世纪60到70年代,三合会又进入了势力的鼎盛时期。
若要说政治对香港黑社会的影响,反映在两件事上尤为明显,一是1973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另外便是1997年香港回归。
廉政公署之前,香港社会政治局面可谓乌烟瘴气,从政者贪,警察成黑帮保护伞,二者相互勾结,同流合污大发横财。
当时,香港坊间流传“警察管黑帮,黑帮管治安”,
整个警察系统几乎全部拜倒在三合会高额贿赂之下。
当时的总探长
吕乐
在1962-1968年间,放肆收取五亿贿赂,“五亿探长”
成为传说。
吕乐
廉政公署的成立,成功实现了香港政府机构由乱到治的转变,其反贪模式也纷纷被全球效仿。
吴思远也藉此拍了票房大卖的《廉政风暴》。
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扛鼎之作《雷洛传》讲的便是那个时期的警察头目——人称“五亿探长”的吕乐。片中,刘德华饰演的雷洛以吕乐为原型,此人黑白两道通吃,四大帮派都给他面子,按他说的,
“有案件要破,就开口跟堂口老大要人!”
此外,电影《跛豪》和后来的《金钱帝国》又回溯了那段灰色历史。一直以来,诸如《反贪风暴》、《窃听风云》、《寒战》等众多港片,都离不开廉署的影子。
《窃听风云》
黑社会2.0时代:江湖义气
廉署之后,三合会随即失去警方的非法保护,并且受到严厉的打击。
从1980年代起,三合会及其“14K”逐渐走向没落,残部纷纷转型,新义安悄然发展为三合会的“寡头”并逐渐渗入到香港演艺界。
这期间的三合会,用聚敛的财富转型做企业,各行各业均有所染指,表面上做正当生意,暗地里依然有不法勾当。譬如电影业,三合会便摄制歌颂黑社会和江湖义气电影以牟利。
熟悉这段故事的人都知道,当时澳门黑道的头号人物尹国驹(外号崩牙驹)就自己投资了一部《濠江风云》,讲的故事其实便是他的自传,所以这部电影有个别名:《驹哥传》。
《濠江风云》
此外,与三合会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向华强旗下的电影公司就曾炮制了众多黑帮英雄电影,开启了黑板造神的时代。
当时,黑帮电影的出现和泛滥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
魏君子把“卧底、灰色地带、反讽”称为香港警匪片的风云三变。而黑帮电影则应该属于灰色地带一类。
以《英雄本色》、《监狱风云》为代表的“黑帮英雄片”,是早期黑社会电影的代表,正所谓黑社会也是人,也有情有义,有血有肉。吴宇森解读黑帮的方式,一时间让所谓的义气弥漫了整个江湖,涌现了众多讲述黑帮义气的电影。
《英雄本色》
除了砍刀和子弹,香港人又从港澳博彩业中找到了拓展黑帮电影的元素——全世界别无分店的“黑帮赌片”。最为大家熟悉的,什么赌神,赌圣,赌侠,赌霸……现在你能想到的关于赌的后缀词,香港电影人都想到了。
《古惑仔》系列算是这期间黑帮电影的突破和巅峰之作,如今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也是陈浩南和山鸡漫画英雄般的街头械斗,一个成人童话式的热血江湖罢了。
于许多观众而言,“古惑仔”已经成为一种记忆,又或者,一种远去的英雄梦想。
《古惑仔》
黑社会3.0时代:风光不再
1990年代开始,香港警方专门成立“O记”联合打击三合会。到97香港回归前,三合会已土崩瓦解,风光不再。
加上香港回归,一国两制,香港电影走向衰落,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瞄准内地市场,在这种背景下,黑帮电影开始挟带着政治批判、艺术追求、人生哲理等纷繁的主题,进入到了描摹人性的深度,以此应对政治环境的改变,这就是魏君子所说的“反讽”。
其实在1990年之前,王家卫就用处女作《旺角卡门》对黑帮造神进行暗讽。
《旺角卡门》
影片结尾,两个底层黑道人物阿友和阿华,一直想风光的阿友执行杀手命令,只打中了一枪,就被警察围攻而死,阿华赶到时,看到倒在地的阿友,毫不犹豫地掏出枪,被警察当场击毙。
王家卫把两个主角的死亡处理得冷酷、卑微,完全颠覆了“黑帮英雄”。
回归之年,叶伟信也用了古惑仔片的御用演员黄秋生、张耀扬和观众喜闻乐见的旺角街头斗殴场景,拍出了对黑社会进行戏谑、讽刺和颠覆的佳作,表现了当时黑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结局和苍凉宿命。
次年,韦家辉的《一个字头的诞生》更是把这种反讽意味推向了高潮,只不过把背景扩大到了台湾地区——一个当时同样充斥着黑帮势力的地方。
有人说,杜琪峰是香港电影的最后一位大佬。我深以为然。
杜琪峰
在大家都跟风不断转型时,杜琪峰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独守个性鲜明的黑帮和警匪题材。
《枪火》、《暗花》、《放逐》、《非常突然》等等,换一种方式,依然能游走灰色地带和讽刺的边缘。在杜琪峰那里,没有绝对的黑帮坏人,也没有绝对警察好人,坏人不一定得到惩戒,好人却往往难逃悲凉的命运。
可以说,回归前的香港警匪片从初具雏形到
英雄片、成龙警察系列、枭雄片、古惑仔系列
这样一个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