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学生会  ·  通知|关于2025年寒假期间学校管理运行、服 ... ·  21 小时前  
武汉大学  ·  武大→北大:4个第一还能继续做室友吗? ·  2 天前  
武汉大学  ·  武大深夜发布紧急通知!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来了 | 四川大学走进辽宁省重点中学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来了 | 四川大学走进辽宁省重点中学 ·  昨天  
浙江大学  ·  浙大版冰雪大世界等你来!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糟糕!拥有这些症状,你可能被确诊为“文字失语者”……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5-01-06 22:01

正文


假如朋友圈不能发图片

  你多久才会发一条?

有没有哪个瞬间

你特别想分享

  但又无处落笔?



当我们问这些问题时,@吞吞水饺若有所思,她说:“记得初雪那天,很开心地拍了好多照片。于是,我打开朋友圈的编辑界面,尝试写一些文字。但是就和雪花一样,所有的思绪都在半空飞舞,写下的文字只是一些很苍白的符号。所以最后我只发了照片,没有配文字。一听到你的问题,我一下子就觉得特别有感触。”


我们常常陷入类似这样“失语”的困境:有满腔情绪想要分享,于是我们试图捕捉一些头绪,但它们却在手心融化,只留下满屏的空白,无法凝聚成一句直抵心灵的赞美。我们的日常对话里充斥了太多的符号,其中的表达结构常常是分叉的鱼骨状,难以用线性的语言表述。


你是否常常习惯于用表情包代替文字表达?你是否惊讶于自己只能用网络热词表达情绪?你是否常常顿笔、苦思,又常常词不达意、言不由衷?你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文字失语者”?



是的,我是文字失语者



人从来都不是一座漂浮于世界万物之外的孤岛。我们常常伸出触角来认识这个世界,丰富自我感知。早在襁褓之中,婴儿就已经学会用触觉来感知世界。笑和哭是他们独特的语言。拉长时间的尺度,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归根结底,就像出于传达信息的需要,语言应运而生一样,感知,表达,这是深深烙印在人类血脉中的本能。


无可否认的是,网络这一载体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表达途径,我们确实越来越习惯近乎默认地选择与他人进行线上交流。表情包、快捷用语蓬勃的同时便是基础文字组织运用占比的下降,表达的符号化、简单化、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我们在书写或口头表达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我们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却难以用恰当的词汇来准确描绘。



符号和图像的演化并非凭空出现,可归因于这是为人类更容易接受的信息表达形式。我们冥思苦想的只言片语,用一张表情包就可以轻松表达。浸润在网络环境中,流行语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诚然,汉语其独有的意蕴多样性让寥寥几字的短语饱含了丰富的内涵,产生的效果近似于“留白”,惊人地似乎适用于一切场合。“绝了”、“真是醉了”等等短语,大概放进任何一个场合,都不会有违和感。“xx也是xx了哈”类似的句式随便填入几个名词、形容词就可以到处套用。随便打开一个软件,点击一条帖子下的评论区,高赞的几条往往是网络热词的“玩梗”。可爱的小猫视频下,评论区是“谁说这小猫老的,这小猫可太棒了”;有意思的搞笑视频的评论区则全是“笑得小生一命呜呼”诸如此类玩梗现象。但文字本身的意义是呆板的,只有嵌入适当的语境,人为赋予其适当的含义,它才能变得鲜活。过于依赖用流行语表达自身感受,极有可能发生“梗吃掉了我们的语言”这样的现象。


试想,面对春和景明,夏叶沃若,即使有满腔感触,我们最后脱口而出的往往是“绝了”“天呐”诸如此类的“单纯词”。在谈及这一现象时,@克拉克次很有感触,他说:“确实啊。有一次我回宿舍的时候看到了很美的晚霞,把整片天空都染红了。想发一条朋友圈,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该配什么文案,脑子里全是‘绝了,好美’这样贫瘠的语言。感觉配不上晚霞的美,纠结了一下决定还是不发了。现在想想,可能我也已经是文字失语者了吧。那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大家都是怎么描写晚霞的?好神奇啊。”“余霞散成绮”,是谢脁笔下的晚霞;“夕阳把最后一抹金,泼在古渡头的墙垛上/却把最后一粒珍珠,映着妻子的眼睛/闪着金色的泪光”,是林清玄眼里的晚霞;“要一个黄昏,满是风/和正在落下的夕阳/如果麦子恰好熟了,炊烟恰恰升起”,是余秀华心中的晚霞……我们曾经拥有过无数文字来描写晚霞,它们不应消失,更不应被同质化的语言草草概括。


与此同时,语言本身似乎也发生了“通货膨胀”。网络交流的虚拟性无可避免地带来了距离感,于是大家开始用更加强烈的语句进行自我表达。似乎在网络舆论异化的当下,我们确诊了“文字讨好症”,开始用无谓的叠加来强化情绪的表达。“哈哈哈”已经不足以表达快乐了,只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好的”、“好”也已经被“好滴”、“好嘟”取代,生怕聊天氛围不够轻松愉快。我们对人的称呼也开始降级,“宝贝”、“家人们”简直都可以被当成逗号使用,从而丧失了原先表达亲昵的作用。



而同个社交子群的成员使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往往并不是为了准确描述某个事物,而是用来“区分敌我”,渐渐形成了同质化表达和全民复刻的网络氛围。@plknik很喜欢演员a,但她最近却显得兴致缺缺。“我觉得好没意思啊。为什么每次打开他的微博评论区,都只能看到粉丝们千篇一律的‘控评’。这部电视剧,他演得还挺一般的,但是大家都在夸‘整容式演技’、‘太有代入感了’、‘神仙打架’。我觉得根本不至于啊,所以中肯地说了几句,结果就被围攻了。真是搞不懂。”她一边说一边打开软件向我们展示。由此,结合当下的“饭圈文化”,影视文学常面临众多的批评攻讦。原著的阅读者常常不愿意自己心爱的作品被影视化改编。影视化作品也常常被粉丝千篇一律的话术“控评”,不愿意听到任何普通观众真实的看法,催生了“全自动爆剧”这样的现象。普罗大众自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影视文学就遭受了观众的批评,乃至于不买账。


可见,网络社交背景下产生的“文字速食品”迫使网民陷入“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的窘境,难以理解的“缩写词”、“梗”传播的无下限以及“糊弄学”无形中催化全民失语。“真的有种憋屈的无奈感。”这是@克拉克次和@plknik共同的感受。



“我真不知道我怎么会变成这样”



现如今,我们所接触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早已不再受到距离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互联网延伸了我们的感知能力,无数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世界各个角落无缝衔接,也提供了无数表达的范式。随着网络交流的普及,简化、缩略的网络用语逐渐兴起。这种网络语的异化使得原本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变得单一和刻板,进一步削弱了个体的语言组织能力。


“明明小时候亲戚都夸我能说会道,怎么现在反而‘文字失语’了呢。搞不懂。”@wwhiney说。曾经一个月可以发好几篇书评的她,朋友圈已经停更很久了。“但是仔细回忆,好像真的很久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了。小的时候还会为了多看几页书,求妈妈能不能晚半小时上床睡觉,现在想想,上一本看完的书好像已经完全记不起来书名了。”说到这,她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确实如此,我们的生活都被大大小小的任务切割成了条条块块,只留下碎片化的时间可供自由支配。而网络信息也是如此,它是零碎的,是纷繁复杂,难以被归类为一个系统。于是网络社交场域以其“碎片化”、“平民化”、“生活化”的低门槛特征,正好迎合了这一现状。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语言在水流年复一年的打磨中臻于完善。它是遵循经济性原则的,就像字体由繁变简。我们也更倾向于使用较少、省力、熟悉或具有最大表现力的语言单位,与众多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不谋而合,用短短几个字来高度概括我们的情绪和思想。


我们被基于个人兴趣所构建的信息流环绕后,会不自觉地被封闭在一个“信息茧房”中,逐渐会慢慢丧失多元思考和表达创作的能力。@Ann说:“确实啊。最近我越来越喜欢用表情包,加网络热梗配字的那种,因为这样就不用再麻烦地打字了。结果我就发现,这些网络热梗在我日常讲话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平常刷社交软件,也总是能看到这些热梗出现,几乎看不到别的东西了。但它们确实更加省力,而且能很有效地表达出我的情绪。基础写作课上,老师布置写一篇3000字的散文,我面对着空白的word文档,真是脑袋空空,只恨为什么不能用表情包和网络热梗交差。”



@Ann说的没错,这确实是我们面对的现状。网络用语对传统语言表达范式发起冲击,但由于网络用户群体的多元化、庞大性,这些转向往往会偏于通俗化,部分甚至是浅薄化,逐渐形成单一的表达体系。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使用中,我们被“审美驯化”,不断强化大脑中相应的印象,弱化语言运用、表达能力,逐渐“文字失语”。


叠加“信息茧房”的影响,难以汲取不同看法的我们,在“文字失语”中挣扎。但就像@wwhiney说的那样,她曾经拥有产出多篇书评的能力,能将自己的观点转化为独属于自己的文字,在笔下自由地流淌。其实,每个人本都有独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应被千篇一律的“流行语”片面概括,生硬表达。



“你知道‘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吗?”



“文字失语”的本质,是我们表达能力的“用进废退”,是我们被语言和文字所驾驭了。而对抗“文字失语”,则是在慢慢找回语言和文字本身的意义所在,重拾语言的美学价值,夺回表达的主体性。

随着“文字失语”、“词穷”这样的现象慢慢走入大众视野,2021年1月,豆瓣成立了一个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小组。它的简介写道:“长久以来,习惯了做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希望每一个文字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如何描述室友晾在衣架上的花”、“如何描述这束光”、“如何描述这张照片”……一个个“文字失语者”用照片记录生活中那些有意思的画面,放在小组里,就像待人雕琢的璞玉。“互助者”在评论区里留下自己的回答:“玫瑰下坠,浪漫置顶”、“他们约好每日傍晚相见,暗号是‘我只向着你,你只为我而灿烂’”、“世人偏爱繁华与灯,惟我独衷孤椅和蓝”……在这里,文字都是暖暖的。大家用这样看似单调、幼稚的练习,顽固地与“文字失语”对抗,用这些可爱的文字做自己努力的注脚。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啊,而且也很有意义。虽然我写出来的文字实在太稚嫩,放在评论区有些相形见绌,但我越来越喜欢写一点东西了。说来也很巧,我一直在坚持写日记,从初中到现在,有空就写。即使像是流水账一样,但能记录生活的一些小瞬间,翻来回顾时也有所依靠了。今年我终于用完了一本很厚的本子,很有成就感!”@卡比啊在去年加入了“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也常常在评论区里写下自己的回答。在一次次练习中,她感觉自己重新找回了一点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她说:“起码,我不会每次一开口就是网络用语了。”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2022年,这首名为《赶时间的人》的诗被传到网上,收获了2000万的阅读量,它的作者——“外卖诗人”王计兵随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他在匆忙的生活中,在烟盒和旧报纸上写下一首首诗歌。这似乎也重新点燃了大家对文学、对文字的热爱:众多网友开始在b站等平台写诗,并出版了b站首本网友共创诗集《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读首诗再睡觉”公众号每周举行”三行体“诗歌征集活动,“就像崭新的锁链突然断开/我把自己的那一节藏起来/又好似扔掉”……形形色色的人,在不同的平台,写下属于自己的生活的诗,哪怕一半行在路上,一半流淌在笔尖,只为让自己不再“失语”。






重拾语言表达能力,不再“失语”或许很难,但我们可以重新咀嚼一本书,让思绪在文字里徜徉;写一段文字,让笔尖书写灵感;我们可以拥抱实体书籍、感悟现实生活,从倾听者、旁观者和被动的传播者转变为勇敢的表达者。


相信,日积月累,我们都会不再“失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制作 | 黄盛珈

校对 | 刘一冉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常桐



向下滑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