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财经
新主流财经门户凤凰财经官方微信:众多精品栏目总有一款你喜欢:涨停板复盘,追涨股,只做强势股;财知道,不同视角读懂新闻背后;小报告,以小见大读懂大时代;连环话,一张图让你看懂热门财经事件。全球华人都在看的财经公众号,你值得关注!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财经

终于,楼市又回到了“政府定价”时代

凤凰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8-03 15:03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来源:房屋屋(its-home)  作者:凯风

8 2 日,广州出台新规,明确规 定,房地产项目不接受政府价格指导的,一律不予核发预售许可证或不予办理交易网签备案。

经过这一轮房价暴涨,「政府价格指导」终于又重出江湖。相比于其他城市欲遮还羞的「备案价格」,「政府价格指导」撕掉最后一层面纱,标志 楼市重回“政府定价”时代

1

之所以说「重回」,是因为在 1998 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前,大多数楼盘都是采取政府定价模式。

1992年印发的《商品住宅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住宅价格应以合理成本为基础,有适当利润,利润率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各地所定的利润水平一般在 5 10 %之间。

然而,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较长,人力成本、物料成本一直都在变动,这一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加上我国加入 WTO 之后,市场化就成为主要改革方向,房价逐渐由政府控制变成市场调节。

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大多数城市房价下跌,部分仍在坚守“政府指导价”的城市,由于价格调整不及时,导致房价过高,企业怨声载道。


当时,南京一楼盘因为擅自降价,被当地房管部门认定属于不正当竞争,遭遇舆论反弹,最后南京“政府指导价”退出江湖。

2009年,四万亿横空出世,楼市重回上涨渠道,恢复政府指导价的声音不绝于耳。 2013 年,包括广州、北京在内的城市都推出了“备案价”制度,要求新房预售价格不得高于政府备案价。

结果,楼市阴阳合同盛行,楼盘多以“购房合同 + 装修合同”的形式规避限价政策进行售房,政府指导价名存实亡。

随着 2014 年中国楼市再度陷入政府,政府备案价退出江湖。直到 2017 年新一轮房价持续暴涨,包括广州、深圳、南京等在内的绝大多数城市,不仅重新恢复备案价制度,而且全面升级为「一房一价」,「政府定价」。

2

楼市重回「政府定价」时代,究竟是好是坏?

从经济原理来看,任何一种商品,都受到价格信号调解。需求多了,价格上涨,从而让供求回归平衡;需求少了,价格下跌,供需最终也会回归平衡。

然而,「政府定价」的存在,相当于人为掐断市场调节的信号,不仅房价数据失真,对政府决策和购房都失去参考意义,而且,政府定价能否压制纸面上的成交价格,却压制不住真实价格。

当真实价格与政府定价之间出现背离,最终结果无非有三种:要么是开发商通过双合同加以规避;要么是寻租、腐败和监管套利层出不穷;要么是暂时被抑制的价格,在政策放松之后,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历史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每一次楼市「政府定价」的回流,都伴随着双合同的泛滥。 2013 年,广州等地的双合同让人印象深刻; 2016 年以来,在江苏、广东等地,“双合同”几乎成了楼市公开的秘密。

所谓双合同,一份是满足政府定价要求的购房合同,一份是代表住宅实际溢价的装修合同。 由于装修合同的贷款成本更高,这就导致购房者不仅不能享受到政府定价的好处,而且其首付和利息成本都比之前要高。

有人说,只要打击双合同,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既然价格信号失真,新房成交价不能体现市场真实供求关系,那么开发商就会转而推迟上市时间,延缓开发力度,这只会让供给进一步缩减,反而更加刺激房价上涨。

有地方为了防止阴阳合同,转而推出摇号抽签制度。摇号抽签看起来很公平,但操纵的空间更大。而且,摇号抽签,通过人为控制让名义房价低于真实房价,这就会导致更多潜在购房者蜂拥而至,大家都试图从中获得政府主动奉送的溢价空间,只会让整个楼市更加火热。

最关键的是,行政管制的触角伸得越远,监管套利和寻租的空间就越大。当新盘预售证、住宅网签资格都被人为限制时,会出现怎样的利益勾连,其实不难想象。

3

过去的历史经验早已证明,「政府定价」并没有让买房更加轻松,反而带来无数的隐性成本,最终成了未来房价暴涨的助推剂。

既然如此,官方为何还这么热衷于「政府定价」?

一个原因是,相比于放松土地供给、增加保障房供应这些釜底抽薪的手段,「政府定价」操作起来更加轻松,而且不会影响政府从楼市里获得的土地财政。

另一个原因是, 「政府定价」虽然不能让房价真正回归稳定,但至少在统计数字上看起来更好看 ,从而能够在形式上完成房价调控的任务,暂时纾解社会公众的不满。

然而,正如计划时代,限制了红糖的价格,并不会真正让人人买得起红糖一样,现在限制了住宅价格,也不会让人人都轻松买得上房子。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


来源:房屋屋(its-home)  作者:凯风


新媒体运营编辑 王程海伦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ID:finance_ifeng)

联系邮箱:finance_ifeng@163.com

喜欢此文,欢迎 转发 点赞 支持凤财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