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最后高潮处的反转,令我异常激动,即使是莎士比亚、歌德的经典作品,也未曾让我的心脏产生如此剧烈的跳动。
在激荡的情绪之下,我不得不一目十行地读完了最后的内容。掩卷之时,我突然想起了一位数学老师,理解了他当时的心情。
那一次,我把数学作业乱写一气,交了上去。我很清楚里面犯了各种低级的计算错误,却懒得修改。后来,老师把我的作业本卷起来,劈头盖脸地朝我打过来。
那时我还有几分怨恨,现在算是理解了老师当时的愤怒——
这写的都是些什么玩意?你逗我呢?
还是让我平复一下心情,从头说来。
其实现在的我,一般只读经过时间和口碑检验的优秀作品,新作是不会贸然去读的。毕竟好作品太多,时间太少。
在序言里,我发现这位作者曾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我上学时,也正是韩寒、郭敬明、新概念作文大赛人气最旺的时候,那时我把《新概念作文选》读了好几遍,也算是颇有感情了。
偶然看到了一个从新概念出来的作者,便来了点兴趣,想看看他究竟会写些什么。
故事是这么开始的——作家郭忠仁制定了一个旅途,沿途采访各色人物写作成书,不料中途车祸身亡。他的编辑和一个作家朋友踏上了他未竟的旅途。
书中充斥着平淡无味的叙述,简直就像是在读各种新闻网页上跳出来的新闻事件。与新闻稿不同的是,他的行文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跟青春的忧伤不同,这里流露出来更多的是不甘于平庸,却又无力从中现实这个泥沼中挣脱出来的无奈。
情节上也安排了很多理想化的巧合、生硬的情感转变。流水账一般的记叙之余,还时不时地发些感慨,诸如“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好像要讲些道理,可实际上不过是几句喃喃自语的牢骚,让人无法反驳,而又毫无意义。
作者应该还尚年轻,作为一篇处女作,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当然都很正常。可就在我以为故事要在这样文艺的忧伤范中结束时,突然又杀出一个黑帮传销团伙,一下子闪了我的老腰。
新作品写得不好可能是能力不足,可是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强行在结尾处安排一个狗血的反转,就不得不怀疑作者是不是态度也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