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发现创业思想最好的方法是拥有创业者那样的头脑,并且为那些自己发现的感兴趣的项目付诸实践;但是往往你没有那样的天赋。有的时候,你现在就需要一个创业思路。举个例子来说,你正在进行一个创业,而结果发现你最初的想法是很糟糕的。
为了满足创业者的需求,在文章接下来的部分,我将会就怎样想出好的创业点子阐述一些窍门。凭经验,你会更加倾向于用有机策略,并且能够取得成功。而你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更加遵守规律。当运用有机思想的时候,你一般不会发现创业思路的,除非是特别明显的那种。但是当你下意识地去想出一个创业想法的时候,你需要用更加地清醒、自律。因为你会发现很多的想法,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很糟糕的,所以你要能够从中筛选出好的创业点子。
当你去搜寻一些想法时,最好着眼于那些自己精通的领域。假如你是一个数据库专家,不要想着为青少年建立聊天应用程序(除非你本人也是一个青少年)。也许那会是一个好主意,但是不要相信你的判断,所以还是忽略它吧。或许关于数据库你会有其它的想法,并且质量等方面都在你的可控的范围之内。你认为提出一个关于数据库的想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那是因为你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你的标准。你关于聊天应用程序的想法实际上有些糟糕,但是在那个领域你高估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你寻找创业思路的切入点一定要建立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之上,只有这样才会保证你能找到一个好的创业点子。
一个比较好的技巧就是问问自己在以前的工作中是否说过“为什么没有人生产X?如果有人生产X,我们会立即去买。”如果你能想到有人会说起刚才那句话,你或许就会有想法了。因为你已经知道了需求所在,况且人们也不会精力放在讨论那些不可能实现的东西。
更广泛地说,你可以扪心自问,是否有什么让你的需求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或许你不是唯一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处在你现在所处的位置,那真的是很好的一件事。
如果你的想法正在改变,以前的想法对你来说就很不寻常。当持有以前那种想法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一些需求?很多知名的创业就是这样开始的。Hotmail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其创建者在一个工作日讨论他们之前的创业思路时发现了打造Hotmail的灵感。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想要与众不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年轻。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创业思路就是从那群十几岁或者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里面诞生的。虽然在很多方面,年轻人还有很多的劣势,比如他们没有经验、不知道行业的规矩等等,但是只有他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身边的同龄人,知道他们最想要的什么。所以,如果读者里面有年轻人的话(23岁以下),你可以留心观察一下身边的朋友在当今科技条件下最想干的是什么。如果扎克伯格不是哈佛的在校生,很难想象他是否还会有创建Facebook的想法。
如果你自己有一些没有满足的需求,这很可能意味着其他人也有类似的需求没有被满足。那就和身边的人聊一下他们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什么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或者是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只中有什么无聊、烦人的琐事。不要刻意地寻找创业的思路,就是泛泛而谈,看是否有触发你灵感的思想火花出现。很有可能你就会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并发现了解决的办法。
如果用户因为对自己需求不太确定,我建议创业者尽量做好一个咨询者的工作,要力所能及地为用户解决这类问题,因为很多时候这种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同时在咨询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产品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会在用户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如果创业者想要成功地帮别人解决问题,我的建议是换位思考。当时E la Carte公司的纳 苏瑞(Rajat Suri)想给宾馆写一程序,为了更好地了解宾馆的运行,他曾经去宾馆当过服务生。这或许看起来有些极端,但是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很极端事业,所以YC在看到有创业者能和用户换位思考的时候都会感到非常的欣慰。
事实上,我曾建议那些需要新的创业思路的人不要只是关掉了“无聊”过滤器和“怯懦”过滤器,而是应当去寻找一些看似无聊并且让你感到怯懦的创业点子。不建议去Twitter上面去找,因为这种点子非常的稀有以至于它们不可能会在网上轻易被发现。实际上很多的成功企业家就是从那些无赖的项目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收获了不菲的财富。
对很多的初创公司而言,寻找那些濒临破产的公司并从中挖掘出赢利点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比如传统的新闻行业正在衰落,但是新闻业里面仍存在赢利点,试想一下在未来人们会说什么代替了传统新闻业?
更多的时候,创业者要有长远眼光,在看到一个传统产业没落时不仅要看到当前这个产业的替代者,更要想到未来会有什么新型产业能完全取代这一传统行业。比如新闻业,对读者而言是获取信息和消磨时光的工具,对作者而言则是吸引关注和挣钱的工具,对广告商而言则是信息传播的平台。那么在未来会有什么行业能够完全地取代新闻业并继续发挥这些社会作用。
对初创企业而言最佳的发展领域往往是那些小而重要的市场,特别是被那些产业巨头忽视的小市场(行业巨头一般都比较自负)。当年史蒂夫 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设计出来Apple I的原型,他觉得应当交给当时的雇主惠普去生产,但是万幸的惠普拒绝了。因为惠普认为这个电脑需要用一台电视机做显示器,这一点是无法忍受的。毕竟惠普是一家高端硬件公司,不可能生产这么笨拙的产品。没想到,惠普的高傲成就了乔布斯和苹果。当年的那些热衷于微型计算机的“业余爱好者”不也是被行业巨头所忽略了吗?
很多有远见和洞察力的小公司能够凭借自己的独到眼光把握住大机遇。但是往往这样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远不是一个公司能够满足的了的,所以很多公司可以跟着他们的发展轨迹寻找自己的生财之道。现在基因测序和3D打印的价格也经历了摩尔定律般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