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的朋友圈,时常看到讲中美教育差异的文章刷屏,
其中有句话很触动我——
娃啊,7岁以后的人生,都很艰难
。
这句话看似是对小孩子说的,其实是给大人们听的。
现在竞争压力巨大,以至于很多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着手规划孩子们的教育道路。从上什么幼儿园,到小学、初中和高中,每一步都不敢松懈,生怕孩子在教育上落后一步。
教育的价值大家都明白。
在这个阶层逐渐被固化的年代,通往上层的路越来越少,而教育就是那为数不多的桥梁。
那么如何才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孩子们在教育上取得更多优势?
购置学区房是绝大多数家庭都要面对的一个关键环节。
至于你的选择是Yes or No,相信看完文章后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
01
在财力可负担的情况下,我认为99%的家庭都应该购置至少一套学区房。这里的学区房指的
是对口
优质&公立&小学/中学
的房产,无论是自用还是投资都相当有价值。
因为大家都认同教育的价值,所以绑定更好教育选择权的学区房才会受到市场青睐。
而教育是一个讲究沉淀的领域,不管有多少政策,好学校和差学校教育质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有明显差别。
从实用性角度上看,学区房需要被纳入家庭房产配置的考虑中。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读个好点的学校,而不是“菜场学校”。
而且就算有些家庭一心打算让孩子读民办学校,其实也需要提前购置学区房作为备用选择,到了幼升小等节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再选择民办还是对口公办。因为没有谁敢保证自己的娃生下来就是牛娃,一定考得上好的民办。而且从过去数据来看,民办总体招生比例只占到入学总数的10%都不到,顶尖民办录取率更是5%不到。
随着2018年上海市“公民同招”政策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家庭为避免不确定性,更愿意选择对口一流公办学校的学区房。
今年7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民办初中摇号。虽然上海细则还未出,但从西安、银川、杭州等多地已实施的城市来看,摇号比例和方法各不相同,上海必然也会结合自身的教育特情制定个性化细则。不管怎样,九年一贯制的学区房倒是提前先火热了。
家长们选择学区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选择学区房是选择
一个圈子
。
所谓学区房,是指不用考就能上的重点公办学校,如著名的徐汇四大公办和各区重点公办学校。其实公办学校不管是汇师、高一、蓬二还是菜场学校,校内教育差距都不大,因为都是必须按照教学大纲来严格执行,不允许学校超纲教学。
那为什么会有学区房一说呢?
因为学区房选择的是一个圈子,学区房把阶层划分了,能负担学区房价格的阶层,家庭相对更富裕且更重视教育,这样会有一个好的
“家长—学生—老师”
的学习氛围,这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非常重要。
每个阶层的人们都努力在教育上取得更多优势,因为大家都知道,有钱可以买资源,但不能买本事,好的教育依然是实现阶层跨越或防止阶层滑落的必备品。
热衷于学区房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和好处。所以不管是给自家孩子使用,还是转手卖出去,配置学区房都是个合理的决定。
02
有人说买房要趁早,因为早买房的人们基本都赚了。而学区房也是同理,如果要购置学区房,最好要早作打算。
带好学位的学区房,本身就是稀缺资源,需要提前占位,你不可能指望等到自己的孩子快上学的时候再去准备。
以上海为例,上海教委统筹学区,一般是“人户一致”的儿童优先,再根据适龄儿童的实际落户时间等因素排列先后顺序。因此,想在上海读好的公立学校,不仅最好在上海有学区房,而且在购置时间及落户时间上也要达到一定要求。
比如杨浦一档公办打一都拼到报出生了,人户一致五年落户时间还不保险,其他一档如汇师,闸北实验等学校基本都要求“人户一致&三年落户”比较保险。
而上海市“公民同招”政策使得学区房的需求增加,“五年一孩”政策又进一步减少了学区房的供应
, 导致学区房相对其他商品房更加供不应求。
优质学区房的流动性非常好,领涨抗跌。无论从孩子入学还是房产配置角度,家长需提早购入,以免错过入学时间或者
花费更高成本入学
。
03
如何购置学区房,却没有那么简单。
这跟家长教育理念息息相关,需要家长对上海的教育有全景式的理解,做好教育规划。 绝大多数家庭的主流选择是体制内教育,无论选择公办还是民办路径,如前所述都需要购置对口优质公办学校的学区房直接上学或作为备用选择。
购置学区房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好学区。
而这个第一步的复杂程度是很多家庭想像不到的。 很多像我这样来自小城市的新上海人,以前一般只有一条公立教育路径和一个城市的选择,进入当地最好的公办小学,初中,高中,才有机会进入好大学。
而上海有多重教育路径,如国际教育,双语教育,民办教育和公立教育,且家长不光可以在自己户籍所在区选择学校,还可以买房落户到其他区选择学校。
跟小城市比,上海一个区的教育资源就远比外地一个城市多。做一名合格的上海家长相当于要在10多个具备多重教育路径的小城市做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选择,选择的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