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各大APP推送的年度报告,我终于有一种今年快要结束的实感了。
对于过去一年发生的大事件,网上有句调侃深得我心:
今年疑似是2016年的高清重制版
——李子柒更新;华农兄弟养竹鼠;川普当选美国总统;任天堂明年出新机;S赛Faker蝉联总冠军……
不仅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年许多流行梗也同样是在文艺复兴中翻红的。
怀旧,未必是件坏事。只是互联网的怀旧元素,有时候真是火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譬如最近,一种半文不白,疑似三流古偶剧台词的古风文案,突然开始在各大评论区里泛滥。
打开B站,是“小女子不才,未得公子青睐”;打开小红书,是“噫吁嚱!笑得小生一命呜呼!”;打开微博是“快哉快哉!小生这厢有礼了”。等等,这给我干哪个朝代来了?这还是现代吗?
而这个被网友们称作
“古风小生”
的梗,还极易出现人传人现象。
一开始,“症状”的高发期更多集中于被迫从事脑力活动的时候。就像现在,我会突然感觉我不该在公司里当社畜,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也开始遭受到了影响。
他们不再说“笑死”,而是说“笑得小女子/小生一命呜呼/驾鹤西去/香消玉殒”;不再说“卧槽”,而是说“噫吁嚱”。
开心时,他们说
“快哉快哉”
;表达歉意时,他们说
“公子/姑娘莫怪”
;受到夸奖时,他们说
“诸位抬举”
……
就连评论区艾特好友的留言,也变成了
“失敬失敬,此贴甚是有趣,令在下十分佩服,可否邀姑娘/公子一同观看,如有打扰莫要怪罪啊”。
怎么说呢?有种,一觉醒来全世界都开始玩古风语C(语言cosplay)的美。
只是,对于那些已经被腌入味的网友,这些初级古风句式就有些不够看了。
为了让自己时时刻刻保持古风气度但又不落伍于时代,开始尝试将流行的互联网梗融入这些句式中。
谁说这评论没有逻辑,这评论太棒了!全明星阵容加持,颇有种下载了抖音极速版的美。
而对于这批突然入侵互联网的古风小生们,一般路过网友们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些网友显然是2G网冲浪,对这些事迹完全不知情。
给他复制上一段古风小生常用的青春伤痛语录,再穿插几个意义不明的Emoji,他也只会傻乎乎地以为这是好友又一次染上了PDD,直接习惯性地复制过去砍上一刀。
有些网友品鉴一番后,虽然脚趾忍不住开始大兴土木,抠出一幢哈尔的移动城堡来。但内心想的却是:
嘿嘿,又多了一个大冒险输了之后的惩罚手段。
至于惩罚的力度嘛,从旁边围观群众的逃窜速度来看,似乎受伤的另有其人……
当然,也有热衷搞抽象的网友似乎乐在其中。
他们潜心研究好心人整理的古风小生入门教程,半夜背梗改口头禅,拼命给自己的古风属性加点。
于是乎,和风小生、欧美小生,这些派生自古风小生的流派也开始冒头。
最后,剩下一批“不堪其扰”的网友,只能化身鲁提辖怒斥古风小生:
“洒家一铳崩了这个评论区”
。企图用魔法打败魔法。
所以说了大半天,这场风浪究竟源于何处?又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掀起跟风热潮的呢?
其实如果你比较关注网络梗的动态就不难发现,这些杂糅了“百家之长”的古风小生公式,近两个月前就已隐隐有走红的趋势了。
像“快哉快哉”,其实是一张红衣和尚河边畅饮梗图的文案。
它源自博主
@青暮从山
在2018年发布的照片,前段时间突然在抖音评论区里广为流传。许多网友还模仿梗图拍摄假装醉酒的整活视频。
至于那句“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则是出自
歌曲《离人愁》
。
虽说这首歌后面被网友们各种论证旋律抄袭、歌词拼凑,歌手
李袁杰
也被嘲音乐裁缝,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古风最兴盛的18、19年,它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当年配着这两句词拍摄的古早手势舞转场视频,热度最高的那一批点赞数都突破了1000万
。
而在今年,这首土味古风曲又借着快哉梗图的热度,翻红了一把,成为了网友们拍摄视频时的御用BGM。
照理来说,快哉梗图和《离人愁》的文艺复兴应该不会持续如此之久。毕竟在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网络环境中,流行梗也在面临通货膨胀,生命力最多维持一两个星期。
奈何,总有“能人异士”上赶着送新鲜素材。就在这个月初,一位负责接受相亲吐槽稿的红娘博主
@崩溃的红娘
,收到了一则离谱的投稿。
这位稿主的相亲对象,先是零帧起手两句东坡先生的《蝶恋花》,随后一口一个在下、小生的自称,一时之间让人分不清是搞抽象呢还是认真的。
饶是博主这样见多识广的红娘,也忍不住吐槽:
整理稿件让家里地板薄了两厘米。
这还没完,要说这场相亲介绍最绝的,莫过于他在收到女生回复后,抛下的一句话:
“呵呵,终是赢得佳人一撇”,
直接杀死了比赛。
咯噔的说话风格,强行装逼但错别字频出的回复,让评论区不少佳人惊觉,诶,这集我也看过!大学表白墙上那些帖子,还有早就不记得名字的前男友们,不都是么?
当然啦,如果仅仅只是女青年们之间的“同病相怜”,那这阵古风小生的风也不会吹得如此猛烈。
网友们陆续发现,他们生活中可能没有接触过这类的古风小生,但一定有这么些古风老生。
譬如酒桌上一些爱吹嘘的领导,总要来上两句“良辰美景,诸位与我同饮”,一些拿腔作调的所谓长辈,也会时不时拽上两句“礼义廉耻,小辈理应谦让”。
出于情感上的共鸣,加上对那些人不懂古风却硬装文艺的嘲讽,古风小生的梗就这样一夜之间流传开来。
而这些梗中透露出的平静与荒谬两种矛盾特质,又恰巧符合年轻人们活人微死的精神状态。于是,越来越多网友加入到古风小生的队列之中。
只是,有些人看乐子玩抽象,有些人却真破防了。
不为别的,只因他们曾经也是古风小生一枚呀。
翻出青春期时附庸风雅所著之文,那叫一个傲气九霄!那叫一个江湖侠气!再看有感而发挥笔题的诗,更是不免感叹,十几岁,正是江湖悠悠的年纪!
这些本应该被埋进坟墓里的黑历史,连带着强烈的羞耻感一同浮现。曾经热爱诗词歌赋的少男少女们在二十几岁的年纪,被十几岁时发射的子弹给轰得天雷滚滚,无法共情过去的自己。
就像老二刺猿,总会把“你骂谁二次元呢”挂在嘴边一样,他们也亲自下场玩起了古风小生的梗。
似乎是想以这种自嘲的方式,对这些黑历史进行脱敏治疗。
但如果跳脱出梗本身,年轻人们从推崇、热爱古风文化到为它打上“社死”标签这一微妙的心态转变,其实背后也脱离不开古风文化乃至整个圈层,这些年境遇变迁的潜移默化。
谈起古风文化,或许更多人的第一印象会是古风音乐。
诚然,古风音乐属于古风文化影响最深远的一环。但作为一种追求拟古的艺术形式,古风文化其实包含了
音乐、文学、绘画
等等
。
而它的雏形也早已在各类武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以及《轩辕剑》、《仙剑奇侠传》这些古风仙侠类PRG游戏中可见端倪。
那时接触这些艺术作品的,更多是70、80后。他们或许不懂这些梗,只是难免会像爱说“呀嘞呀嘞”“米娜桑”的二次元一样,保留着独属于自己的口癖。
所以也时常会看到00后小孩在玩古风小生梗时,惊讶地发现,
自己的父母、老师原来也爱“丫头”“孩儿”“少侠”这么说话。
而现在更为我们熟知的古风文化以及圈层,则更多受到了古风音乐的影响。
最初,这类音乐风格兴起于原创音乐基地网5sing、YYFC等音乐网站。其中,有一个分类叫古风填词(使用古汉语填词)。
而活跃于网络、热爱这些游戏的歌手们,会利用仙侠游戏内的纯音乐进行填词翻唱。
虽然早期歌曲的质量良莠不齐,多是二创歌曲,很多作者还使用着简陋的设备为爱发电,但对古风歌曲感兴趣的爱好者们却维持着单纯的热爱。
这份热爱,也使得这个新生的亚文化圈得以日渐扩大。
2007年,原创古风音乐社团墨明棋妙成立,为古风圈贡献了一系列质量上乘的歌曲。
越来越多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也紧随其后,创办了一众社团。他们聚集在当时国内大型音乐分享网站5Sing上,分享自己的原创歌曲。
飞速崛起的B站和微博,同样聚集了众多爱好古风的群体。那时,他们或是利用洛天依进行创作,或是自己上阵演唱,造就了一时间的音乐井喷期。
与此同时,古风文化与ACG文化开始逐渐交融。
原先ACG文化中的高人气唱见对古风音乐进行翻唱形成的二次传播,也使得古风音乐慢慢开始得到该群体粉丝的喜爱与推崇。
《九九八十一》、《牵丝戏》这些B站热门歌曲,估计大家没少在混剪视频里听到。
古风文化也在古风音乐的迅速扩张下向外延伸,越来越多人把仿古作为一种小众而又新潮的追求。
于是,他们开始学习、背诵诗词歌赋,开始在QQ兴趣部落上开古风语C房,互相对戏模仿古人,这估计也是现在大部分网友们古风小生黑历史的井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