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读书有范
汇集有价值的读书感想、读书格言、书评书语,和范叔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南城发布  ·  明确了!可放宽至70周岁 ·  昨天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曾经以为在做梦,现在真的来了 ·  2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3 天前  
营销之美  ·  DeepSeek使用图鉴:人类和AI谁在玩弄谁? ·  3 天前  
平安宁夏  ·  公安部公布5起证券交易犯罪典型案例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读书有范

吼孩子可以,但别吼这几句话

读书有范  · 公众号  ·  · 2024-11-01 06:00

正文

| 花朵之蓝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作为父母,你有对孩子大吼大叫过吗?


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是啊,可爱的孩子有时候也会化身小魔鬼,让父母抓狂得怀疑人生。


情绪压抑不住,就会忍不住会吼上两句,在无意中说了难听的话。


但是,正如《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户森博士所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对于父母而言,吼叫或许只是1分钟的事情。但对孩子而言,其伤害可能会贯穿一生。


01

经常被吼的孩子

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有网友曾经描述过被父母吼叫后的感受:


只要父母吼我,我就会有紧张感,然后下意识掐自己的手,掐破皮或者流血。


这种即时的身体反应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次的伤害牢牢地烙印在孩子心灵上。


李玫瑾教授曾对1000名未成年人进行过一项深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她发现,那些经常被父母大声责骂的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其中,自卑,抑郁,占到25.7%;冷酷,占到22.1%;暴躁,占到56.5%。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孩子因吼叫教育而扭曲的心灵。


它就像一剂慢性毒药,会让孩子的性格在无形中变得极端。


不仅如此,长期生活在吼叫声中的孩子,其身心健康还会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大脑发育和智力水平。


哈佛医学院副教授Martin A. Teicher研究发现:


长期被吼叫的孩子,他们的海马体(记忆形成的关键脑区)和胼胝体(连接左右脑的神经纤维束)体积都会缩减。


换句话说,孩子的记忆力和反应速度都会下降,智商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正如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托德所说:


父母发脾气时,孩子就会变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


你越吼,孩子就越笨。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当意识到吼叫教育的危害,摒弃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转而采用更加温和、理性的教育方式,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加积极、正面的环境。



02

再生气,也不要吼叫

这五句伤害孩子的话


下面五句话,家长们很喜欢挂着嘴边。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威力无比的毒药。


  • 1.“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不恐吓


下班的路上看到这一幕:


五岁的孩子撒娇要大人抱,妈妈不愿意。


两人拉扯了一番,妈妈生气了,抛下一句话:“你爱走不走,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说完,妈妈就迈开步伐往前走。


孩子慌了,哭声中带着恐惧:“妈妈,我走,我走。”


在很多时候,“我不要你了”这句话是父母的杀手锏,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被遗弃的恐惧感,会实实在在破坏内心的安全感。


  • 2.“你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自己!”——不比较


《青少年蓝皮书》曾做过一项关于“最不喜欢家长说的几句话”的调查。


在27.5万个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孩子不约而同选择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期待,却也是大部分孩子的噩梦。


《中毒的父母》一书中曾说: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可是很多父母却喜欢拿孩子的短板跟别人的长处比,处处贬低自家孩子,还美名其曰 “激将法”。


殊不知,父母越爱比较,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越差劲。


  • 3.“你怎么这么笨?”——不打击


你怎么这么笨?


怎么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没用!


……


类似的话,大家是不是耳熟能详?


当孩子把事情搞砸的时候,打击的话就脱口而出?


轻飘飘的一句话,像一把无形的刀,会把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地割裂。


郑渊洁说:“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多多鼓励孩子,赞扬他们的优点和进步,才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4.“你怎么总是这样?”——不翻旧账


演员王艳的儿子球球曾在节目中控诉妈妈,说妈妈翻旧账的行为令他特别痛苦,甚至说妈妈是“世界著名暴力女”。


生活中很多父母也喜欢这样说教:“你怎么总是这样?”“都说了多少遍了?”……


本意是希望强化孩子的记忆,结果却事与愿违,引起孩子的反感、沮丧和麻木。


正如作家刘震云所说:


反反复复地说教,不是在促进孩子的进步和独立,而是在消磨他们的生命活力。


揭一次伤疤,伤一次孩子的心灵;


翻一次旧账,损一次孩子的志气。


  • 5.“我都是为了你,你知道吗”——不情感绑架


《小欢喜》里的宋倩总是把“我都是为你了”“我容易吗?”挂在嘴巴,希望女儿英子能因此感动而好好学习。


但每一句话都像一块大石头,沉甸甸地压在英子身上,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英子感到极度愧疚,认为妈妈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而自己却做不好,配不上妈妈的爱。


最终她不堪重负,抑郁,自杀,差点酿成悲剧。


“我都是为了你”看似爱意满满,其实却是一种情感绑架,背后藏着令孩子难以反驳的专制。



03

学会低声教育

学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网上曾有一个问题:吼完孩子您后悔吗?


几乎没有人不后悔的。


与其让孩子在痛苦中挣扎,父母在后悔中自责,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会低声教育,努力成为不吼不叫的父母。


  • 1.设置情绪“暂停流程”


心理学上提供了一种情绪控制stop技术。


S(Stop):暂停。当情绪高涨时,首先抽身而出,寻找一个安静之处,避免外界刺激进一步激化情绪。


T(Take a Breath):深呼吸。连续三次深呼吸,以平息身体的紧张与怒火。


O(Observe):觉察。冷静后,反思生气的原因,审视孩子行为是否真正值得如此反应。


P(Proceed):继续。冷静思考后,制定明智的策略,采取积极正确的行动来应对问题。


  • 2.管理对孩子的期望值


莎士比亚说过:


期待,是所有心痛的根源。


父母为什么会生气?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得不好,而是父母没有管理好对孩子的期待值。


当期望没有到达预期,就会焦虑、愤怒,把所有的过错推到孩子身上。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这些期待是不是片面狭隘的,或者根本不符合孩子实际呢?


正确的期待是正视孩子的优点和不足,为他们设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


好的期待值,才会成为阳光和雨露,滋养孩子健康成长。


  • 3.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掌握一些技巧,能避免冲突,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


★ 多用“我”开头,增强自己人效应,拉近和孩子的距离。


“我曾经也是这样”“这样的错误我也犯过。”


★ 多说他人的评价,用第三人效应说服孩子,让教育的话更入耳。


“听老师说,你进步很大。”“你同学夸你很善良。”


★ 巧用三明治效应,让批评的话更加顺耳


所谓的三明治效应,是指将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批评。


具体运用就是,表扬——批评——期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