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僧活
小僧不二的僧活、僧悟、僧诗、僧歌、僧段子……
51好读  ›  专栏  ›  小僧活

重读《学箭悟禅录》:除非我们直接参与,不然仍是站在门外

小僧活  · 公众号  ·  · 2019-06-27 12: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SANGHATALKS EP346






除非我们直接参与、进入这种体验

否则,不管怎样转来转去,我们仍然是站在门外



在读书时有时会遇到一些还不错的书,当读到觉得还不错的书的时候,便想着好东西不能独享,一定要分享给朋友们,但是经历过几次礼貌而不失冷漠的拒绝后,就渐渐失去分享的热情了。但转念一想,怎么就因别人的态度就改变了自己的初心呢?不能的,这可不行!

近日与人闲聊,偶然间又提到了这本书—— 《学箭悟禅录》 于是就拿出来又细细读了一遍。好书常读常新,大约是因为书里永远有自己理解不了的内容吧。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哲学家,德国人素以严谨闻名,有时给人的感觉是严谨的有些呆板。书的内容是这位德国哲学家在日本跟随一位箭道大师习箭悟禅的经历。禅,似乎是一种与逻辑和严谨不能产生太多亲密联系的东西。而这位德国的哲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师的指导下贴近了禅,并难能可贵的用易于理解的方式描述出了这其间的过程和感悟,这着实是难得的!


在描述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时,要么会落入不知所云的境地,要么会变得像一堆干柴一般缺乏生气。把这种“玄”的东西进行描述,且读来没那么晦涩,作为作者,如果不具备较强的文学技巧,哲学的思维与切实的亲身体验,是难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在此,我不想过多的谈论书里的内容,因为有些内容是我还不能理解的。这不是一种自谦,而是相隔约一年的两次阅读体验而说的。你总能在自己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状态中读懂更多东西,调整自己之前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就像是在未证悟之前,所有的信誓旦旦都有可能是错谬的。 而如果仅仅作为读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大约是可以谈那么一两点的。



1.我们必须经历很多重复的练习才能有所收获


作者在经历长时间努力的练习而没有丝毫进展后,陷入极大的沮丧,他已经练习了四个年头了,四年来感觉自己一无所获,也没有找到任何路径。而他在日本的时间是有限的。

“通往目标的道路是不可计量的!星期年月有何要紧?”

“但要是我不得不于中途辍学呢?”

“一旦你能真正做到无我,你可以在任何时候辍学,继续练吧!”

对道的学习不像打电子游戏一般,电玩中的人物,每一个动作都会立即给予相应的反馈,而道的契入,很多时候是忙忙碌碌了几个月、几年却没有看见任何的成果。这种枯燥的不间断的练习就会因此让人觉得毫无用处,不如去寻求一种易于见成果的路子。一旦有了这种“目的性”,这种“偷心”,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从技至道的转变,没有人能说清楚发生在哪一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重复,再重复。 技艺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如同念佛,睁开眼就是佛号,如同参禅,一句话头,二六时中,不断的提起,打磨,再提起,再打磨。没有人知道在哪个瞬间蒙蔽的日头破云而出,技与道终契合,没人知道的。只管不断重复的练习,这是必不可少的。


2.必须不断忽略自己达到的高超技艺


作者在习箭的过程中欢喜雀跃于对靶心的命终,而每每这时老师就会提醒他,不需要关心是否命中靶心,甚至命中靶心是一点都不重要的事。百发百中只是技巧的纯熟而已,如果心中装着的是靶心,那将永远体会不到箭道的“奥义”。“奥义”是不可琢磨的,即使是已经掌握“奥义”的大师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炫耀自己的所得。如果把所命终靶心算作一条参考的话,其实命中靶心只是掌握“奥义”的副产品而已。 若是以高超的技艺作为追求的目标,只会在取得成就的时候固步自封,这种固步自封更会因为技艺上的更大成功而强化。 技艺本身不是目的,无论任何的技艺都只是工具,一种借此而通向“道”的工具。就如同以手指月一般,手指再怎么美也是无关紧要的,顺着手指找寻到月亮才是目的,而不是停留在对手指的装饰和研究上。


有兴趣的可以买来读读,这本书是几位老师推荐给我的,我再强烈、热烈、激烈推荐给大家!!!


书名:《学箭悟禅录》

作者:[德]欧根·赫里格尔

翻译:余觉中

出版:黄山书社

当然,如果懂德语,读原版的会更好。



图:熊谷守一作品


出于责任?出于爱?出于恐惧?还是……

妄念、弥陀,一重重

问世间“我”为何物?

在集体的标签中,我们忘了自己是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