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手艺门 ▲ 一键关注
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来源:最陶瓷 微信号:zuitaoci
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
✍以下为图文
一草一席
传承千年
编的,是手艺
用的,是舒适
凉的,是沿袭
在物质生活还不富裕的以前,草席因其天然环保、柔软耐用,成为每个家庭在夏季的必备之物。如今,家家户户住在空调房里,草席则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一谈到草席,有人会觉得“土气,不上档次”。但是,它曾经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有人。在1954年,当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时。作为一个大国,送给各国首脑的东西当然得重视。考虑再三,周总理选择了四十多条蔺草席。
草席的历史,可以追逐到千年之前。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时间里,草席是夏季佳品
取材环保,耐用,清爽透气。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蒲江县公议村,家家户户都能织席,“蒲江草席”远销省内外。“江以草为名,县以江为名”,“以南枕蒲水故”,千年的蒲草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而现在只剩下70多岁的王文清、王巧珍一对老人还在手工编织草席。
王巧珍老人是土生土长的蒲江人,丈夫王文清上门后就和王巧珍搭档穿席子,到现在快60年了。“不说再过20年后,可能三五年后不晓得还有没得蒲席哦。两年前村里还有几家人穿席子,现在只剩我们一家了。”
“一床席子做几天才卖100元左右,累得不行还挣不到钱。”王家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不愿意继承爹妈的手艺。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植水果没人种蔺草了,因为编草席又累又没钱赚。
或许,在不久后,蒲江草席就会面临手艺失传的窘境。这不仅是因为受到竹凉席和皮席的冲击,颜值略低的草席渐渐退出了主流市场。
并且制作草席的手艺难度也非常大。
王文清老人说,穿席子最重要的原料就是蔺草又称灯芯草,每年九十月份在谷子收割后的水田种草,第二年的5月份收草。
田里还未收割时的蔺草
满眼望去
万里绿地万里情
待席草长成后,人工挑选出杂质,以保证席草的质量。
王文清夫妇俩把用谷草烧成的草木灰撒在收割后的灯草上。这样,可以防止虫子咬,也能大大延长草席的寿命。
工序虽然繁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织席。织席人以麻线为经,以草为纬,以一张1.5米宽的草席为例,需要92条“经”和4000多条“纬”。
织席最讲究配合默契,王文清夫妇如今闭着眼睛都可以完成织席的工序。
“制作“蒲席”的手工织机当地人称作席架,宽不足1.7米,架高1.3米。席架多用柏木制作,但扣必须用材质细密、坚硬的青冈木,扣上从左到右的92个小眼历经麻线反复磨勒数十年,而不会有大的损伤。青冈木很重,下压时形成的力量很大,席子才可能织得紧密。”
穿席草的麻绳,必须要结实。一根又一根的麻绳把编好的席草串起来。
在这期间,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否则草席会编的不结实,还可能半途断线,一切都得重来。
王文清在正面负责压扣,王巧珍则将草送入筋内,拉竹片、压扣、拗进草根,整个上下来回的过程用时不过三四秒钟,编制过程让人眼花缭乱,但是看久了也会喜欢上这一过程。
换席是个体力活,王文清老人每次提扣压扣都是一身大汗。换席的目的就是将正面的席子扣压到后面去,方便穿席和制作更长的席子。
漫漫六十余载
手上已磨出茧子
每次完工都是大汗淋漓
渐渐衰老的,不止制席工具
还有,千年的传承
大机器时代的咆哮下
蒲江草席
选择了沉默
淡出了视野
每一次时代的前进
都是手工的归隐
千年的传承
蒲江草席该如何踏步前行
手艺门 中国手工艺文化传播平台
google谷歌文化学院中国合作伙伴
▼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在这里看见好手艺
手艺门掌门人私人微信
长按二维码勾搭勾搭
- END -
欲购更多手艺好物
尽在手艺门造物馆
▽
长按以上二维码 立即购买
▼点这儿,来手艺门商城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