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气象学家
【气象学家】公众号平台为您解读最新气象科研进展、分享气象实用编程技巧、追踪气象即时资讯。欢迎加入气象AI和Python交流群以及气象博士群!与5W+的专业人士一起交流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生态梦网  ·  总投资超6.86亿!北塘古镇又有新动作 ·  昨天  
生态梦网  ·  无法取得资质!北塘国际学校将被盘活 ·  2 天前  
生态梦网  ·  大手笔!继航母之后,滨海再添旅游新地标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气象学家

重磅!院士献策,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再蓄力!

气象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4-27 17:09

正文

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科研资讯

气象学家 公众号 交流群

加入


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聚焦气象相关学科体系立体化建设

南信大气象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再蓄力!



4月24日上午,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北群带队赴北京交流,组织召开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专家委员会会议。 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副司长林吉东出席, 会议由我校副校长吴攀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负责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副主任沈学顺,原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主任(台长)王建捷,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代刊,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大国工匠许映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二号和四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张志清,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总工陈静,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科学主任、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创院院长陈仲良出席会议, 共同为我校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建言献策。



李北群介绍了我校成立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重要意义, 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开班建成是南信大走在“双一流”学科开放发展前列、全面提高卓越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向更深层次推动产教融合的全新篇章。 他表示,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紧跟国家战略导向,聚焦气象相关学科体系立体化建设,广纳海内外英才,推动探索构建具有信大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汇聚各方合力,反哺学校向更高质量发展稳步迈进。



林吉东代表中国气象局人事司对南信大在气象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肯定。他说,共同探讨和推动气象卓越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使命在心、责任在肩。他谈了三点体会与希望。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气象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第二,推进产教融合,共同奔赴气象领域新赛道;第三,强化使命担当,凝聚专家力量注入人才培养新动能。 他希望专家委员会为气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把脉开方、指路引航,为气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续写新辉煌。

沈学顺院士讲话
丁一汇院士讲话

沈学顺、丁一汇作为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 对南信大勇于担当、敢于突破的精神给予高度肯定,表示将全力以赴支持南信大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 ,并希望全体委员牢记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全球战略视野、突出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气象卓越工程师,为气象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与会专家就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导师团队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培养机制等主题开展研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气象卓越人才培养未来要重点解决气象行业发展面临的核心关键问题,并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 在学院建设过程中:


0 1

要开拓创新,不拘泥于过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经验,围绕气象业务“四大支柱”,利用多维度课程设置、多团队课堂教学、多层次导师组制,全面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


0 2

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向纵深发展,着力构建气象传统学科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探索气象专业人员如何在大数据新兴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活自身动能。


0 3

要聚焦实践效能,依托气象行业、企业等气象学科现实应用载体,增加工程课程所占比例,着力培养学生在应对实际工程项目时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锤炼本领,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即可用。


04

要拓宽宏观视野,落脚于现代社会气候气象相关的适应性问题,致力气象行业服务技术化、精细化发展,更全面地贴合实际问题解决社会需要。


会上,举行了 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 ,林吉东、李北群共同为全体委员颁发聘书。

培养气象卓越人才
南信大将这样做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院士领衔,气象交叉学科再发力!



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 坐落 中国气象谷内, 于2024年2月成立,3月28日正式开班。 学院 首批选拔30 名研究生,涵盖 灾害性天气预 报、气象探测与装备、智慧气象和新能源等 多个 专业领域方 向。


学院面向国家战略急需、气象行业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发挥学校“气象+”“+信息”的学科特色,联合气象相关行业企事业龙头单位开展专业学位硕士培养, 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具有独立解决复杂气象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院实行理事会负责制,校企双方主要领导担任理事会负责人,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北群担任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学顺,丁一汇分别担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工学交替,打造高水平气象人才培养“样板间”

学院 以工程项目制为牵引,以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实质性联合培养为纽带 ,实施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 “四共四通”机制

有别于“一位导师带一名学生”的传统模式,学院实行 “导师团”联合指导,为学生配备了全职导师、行业导师和实践导师。 全职导师负责夯实学术素养,行业导师对学生的技术水平进行指导,实践导师给予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 目前,学院招收的硕士生学制为3年,博士生学制为4年,在不同的学制阶段,都会安排不少于1-2年的行业企业科研实践环节。


end



素材来源:气象卓越工程师学院
编辑:刘梓卉
责编:杨梦歆
审核:张峰 方向





声明: 欢迎转载、转发。气象学家公众号转载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联系小编 (微信:qxxjgzh) 处理。


往期推荐
获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